语文·新课标(SJ)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复习重点┃复习重点┃1.掌握本单元中重要字词的音形义。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3.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表达的情感。4.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意。5.结合文章内容和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文学欣赏。6.能准确简明地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并能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基础积累┃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繁衍.()迥.然()嬉.戏()和煦.()惬.意()瑰.宝()地壳.()澎湃.()攒.聚()贮.藏()yínɡwǎnɡyǎnjiǒnɡxīxùqièɡuīqiàopàicuánzhù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基础积累2.根据拼音写汉字。污gòu()xiá()想lìn()啬阻sè()qiè()意涟yī()tī()透精suǐ()嶙xún()积zǎn()liào()望温xīn()垢遐吝塞惬漪剔髓峋攒瞭馨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基础积累3.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万()俱寂分道扬()心()神往望而生()籁镳驰畏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基础积累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新陈代.谢____________(2)不计.其数______(3)登峰造极..____________(4)含苞欲.放______(5)如愿以偿.____________(6)销声匿.迹______更替计算到达最高点将要满足隐藏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基础积累5.根据给出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指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2)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3)指许许多多的想像不断涌现出来。()(4)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万籁俱寂生意盎然浮想联翩玲珑剔透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基础积累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类肆意破坏自然,最终会遭受自然的报复,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B.黄山的峰石、松树、烟云、日出,让人无不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C.在泰州见面后,小张要北上北京,小李要南下广州,于是就在火车站分道扬镳....了。D.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历时184天,生动地诠释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于10月31日闭幕。C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基础积累7.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1)水惹动..着新结的黄色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纹。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会听见,一只灰雀的低鸣和一只苍头燕雀惹动..枯叶的簌簌声,竟会响遍整个树林。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触动对方用拟人手法,给水以生命活力,富有情趣引起对方反应用拟人手法,把小动物写得灵动可爱,富有情趣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基础积累8.文学常识填空。(1)《林中小溪》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籍)作家。(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选自宋祁的《____________》。普里什文苏联木兰花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基础积累9.名句积累。(1)笛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宵眠抱玉鞍。(3)____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4)______________,乱红飞过秋千去。(5)欲将轻骑逐,______________。(6)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竹外桃花三两枝泪眼问花花不语大雪满弓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黄山夜月曾臻少有人谈及黄山的夜月。奇松可留影,怪石可留影,云海可留影,日出可留影,夕照可留影,惟有夜月难以留影。听说过西湖的月色、秦淮河的月色、二泉的月色,却不曾听说过黄山的月色。水面的月,跳跃,耀眼。山间的月,含蓄,幽静。邂逅黄山月,要近农历十五,要有一个晴好的晚上,要有澄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阅读理解明的心境……导游说,上黄山能否看到云海得看缘分。是的,能看到怎样的黄山得看缘分,有人邂逅了黄山的云雾,有人记住了梦笔生花,有人爱那迎客松,而我邂逅了黄山月。黄山半山腰入夜是阴冷的,山脚下是初夏的天气,半山的气候却是初春。晚霞敛尽了余晖,山色如墨,湿冷的山风飒飒地在林间穿行。游客或已下山,或已躲入温暖的旅馆里,鸟也已归巢,这时农历十三将圆未圆的明月朗朗地照着。走在那连路灯也没有的石路上,松柏暗影森森,再走几步,竟看到了宝石蓝的夜空。路两旁的树还没长出叶子来,细长的枝条向夜空舒展着,一点半吐的嫩芽都没有,却缀着点点晶莹的星星。对面山峰上的月亮像一面寒光四射的镜子,把树影斜照在石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阅读理解径上。横着疏疏的影儿的石径像雪白宣纸上的写意水墨画。空气是莹洁的,人走在这样的月光里似乎也要变得玲珑通透。月光越来越明澈,地面黑白也越来越鲜明。路边的树林中偶有一棵木兰,花朵被月光照得皎洁如雪,映在地面的花影轮廓清晰。最初是惊喜的,心慢慢被这月光浸润了,不再说什么话,只由着手机里的钢琴曲叮叮咚咚地流淌着。再走到傍晚看群山夕照的地方,风物已迥异。那夕阳里带着醉颜的群山已洗尽了铅华,静穆着,苍青里泛着银蓝的光泽。脚下的大石在月光里像一块巨冰。躺下去,像躺在东山魁夷的画中。头顶是夜空,一半是清碧的,一银月挂映;一半有微云,疏星闪烁。远远听到山谷里清音阵阵,女伴问:“那嗖嗖声是泉水声或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阅读理解是瀑布声吗?”“不,那是松涛。”倘若不是松涛,那定是山灵的低语。我们不再言语,只静静听着月下起伏的清响……在月光里,我没有想起任何名家诗文,没有诗文形容过我见到的黄山月下的花影、山色。自己写下了四句诗:“霞散苍山冷,松深白石寒。无言花影落,生宣写木兰。”但我知道无人会解此诗,因为它记下的仅仅是我眼中瞬间的黄山,我邂逅的花影、山色、松涛,也许未曾被前人邂逅过,也许也将无人再次邂逅。只是,我邂逅的难于留影的黄山夜月,以独一无二的明暗、色泽、节奏,又实实在在地存在过。(选自2010年3月23日《潮州日报》)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阅读理解10.文章的开头写黄山的松、石、云及西湖、秦淮河、二泉的月,对写黄山的月有何作用?答题指导先思考作者运用的什么写法,再结合文本分析作用。通过……描写,+表现了……(特点、感情),+具体作用(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案]通过对比,表现黄山月常被人遗忘,为后文写作者对邂逅黄山月的惊喜作铺垫。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阅读理解11.作者说看到怎样的黄山要看缘分,作者有了怎样的缘分?看到了什么样的黄山?答题指导抓住题干中的“怎样”“什么样”来答题,回答“怎样”“什么样”要结合文本指定的语境,概括要具体明确,不能抽象而空泛,不着边际。[答案]近农历十五,有一个晴好的晚上,还有澄明的心境。看到了一个如水如梦的黄山月夜图。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阅读理解12.“空气是莹洁的,人走在这样的月光里似乎也要变得玲珑通透。”为什么人也会变得玲珑通透?请作简要分析。答题指导先回答清楚题干中的“为什么”,然后结合文章进行简要的分析。分析比回答“为什么”更重要,它是“为什么”这个结论的理由,得分的核心因素。分析模式为:观点+文本具体内容(证据)。[答案]示例:在这清澈透明的黄山月夜里,人的心也如这月色一样,忘却了所有的烦恼与杂念,变得纯正无私。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阅读理解13.情景交融是散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本文作者用生动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黄山月夜图,在这幅美景图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热爱这黄山的月色,并要将之深藏心底的感情。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阅读理解14.月亮常常是文人用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对象,请你从所积累的知识中,写出两句描写月色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答出两句即可)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综合学习与探究┃学习了《气象物候》专题后,某班开展了一次与此有关的专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后面的题目。15.小王同学搜集到下面两组诗句,请你帮他们辨别诗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1)夏季。(2)冬季。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16.李刚同学对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物候的差异不能理解,请你给他解释一下。[答案]李刚同学,造成这一物候差异的因素是地势的高低。山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春天来得迟,所以花也开得迟。(意思相近即可)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17.对“天有可测风云”和“天有不测风云”这两种说法,小涛和小军发生了争论。下面是小涛就“天有不测风云”发表的看法,其中有两句话有语病(已用横线标出),请你帮助修改一下,把改好的句子抄在下面。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①人类对于气象形成的观测水平加强了,但大自然是幻化莫测的,②到目前为止人类基本上还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海啸、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喷发即是显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语文·新课标(SJ)第1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答案]①人类对于气象形成的观测水平提高了。(如改成“能力加强”也可以)②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