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南充市农技站段志康内容提要第一节现代农业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第二节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现状第三节农业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第四节抓好农业信息化的几点感想第五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的主要作用第一节现代农业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一、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技术装备、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不尽相同。•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最终实现农业的商品化、科学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在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加大农业基本建设,进行标准化的规模化生产,做到科学化、集约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民培训服务体系、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市场体系以及贯穿上述体系的信息体系;三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农业信息化关于农业信息化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内涵解释不一,大体上可按服务领域、农业层面、农业过程和信息化体系进行划分。第一,按服务领域划分。一是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二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信息化;三是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四是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五是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六是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第二,按农业层面划分。一是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技术基础;二是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三是信息技术在农业宏观决策和管理中的应用;四是信息技术在公众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第三,按农业过程划分一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二是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三是农业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四是农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第四,按信息化体系划分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二是信息资源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是人才队伍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四是服务与应用系统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规则体系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六是运行机制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和措施。三、现代农业和农业信息化的关系农业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脱胎换骨获得新的发展条件。依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及成果推广,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总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业信息化将始终与农业现代化相伴相随。第二节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现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第一,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第二,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很好发挥;•第三,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第四,农业信息人才匮乏。第三节农业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第一,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前提。•政策支撑。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第二,科学规划农业信息资源,建立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和农业管理服务系统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必须科学梳理三个方面的信息资源:一是整合内部信息资源,研究制定统一信息标准,开发统一信息采集处理软件,整合农业部门现有信息采集渠道,解决指标不健全、渠道不畅通、报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二是建立稳定的涉农信息收集、沟通渠道农产品进出口、库存、配额、外经外贸等信息,与海关总署、粮食局供销总社、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等部门进行信息交换;三是开发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源,包括生产、供应、价格动态、进出口国政策、检验检疫标准、贸易动态等信息,与质检局、物价局交换信息,并与国际专业数据库合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产品监测预警、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和农业管理服务四大系统,有效规划农业信息资源,为长期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导,使后续工作可以有的放矢地延伸。第三,加强主体培育是实现信息化的内在动力之源。一是当前在全国上下火热进行中的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广泛救济运动,而是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实现生产生活发展的必然阶段,因此它内在地需要农民自身的觉醒和更新。二是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三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应用主体,培养其较强的信息意识和应用能力尤为重要。小结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信息技术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标签,在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下信息化将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巨翼,带动中国农村社会走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前景。第四节抓好农业信息化的几点感想•第一,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第二,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第三,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第四,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素质。总体来讲,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各种信息的能力有限。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办信息培训班、网络训练班等,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鼓励农民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向农业信息部门和专家进行各种信息咨询,及时掌握农产品市场价格及供求状况,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第五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的主要作用•第一,基层农业服务的认识•一、农业技术和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条规定,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部过程的活动。二、乡镇农业服务工作的职责1、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当好参谋,制订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计划。2、开展技术宣传、培训,举办技术讲座,普及农业技术知识。3、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农业部门反应农事动态和农民意见,为农民提供技术和经济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4、承担上级农业推广部门下达的试验示范任务。遵循“自愿互利”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服务。配合上级农业执法部门做好当地有关农业执法工作。三、当前农业服务工作的重点1、抓生产调研。找准农业生产面临的各种灾害根源,科学制订避灾减灾措施。2、抓现场示范。通过示范辐射推广各项高产栽培技术,带动大面积生产工作。3、抓高产创建。及时研究、集成和推广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提高粮食单产。4、抓项目实施。公正、透明、科学、规范地执行中央各项惠农政策。5、抓宣传培训。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搞好典型宣传、技术培训和组织发动。6、抓成果转化。积极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二,南充农业生产现状一、南充农业的生产资源1、耕地(1)耕地面积:至08年底实有耕地面积448.76万亩,其中水田219.76万亩,旱地229.0万亩。全市人均占有耕地0.61亩。(2)土壤肥力:境内土壤质地壤土占91.6%,粘土8.1%,砂土0.3%。其中微碱性和中性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60.6%和31.5%;微酸性和酸性土壤占6.8%和1.1%。境内高产土壤占总耕地的24.6%;中产土壤占41.6%;低产土壤占33.8%。(3)土壤类型:水稻土遍布平坝、丘陵和山区,土壤肥沃,主产水稻;紫色土分布于丘陵和北部山区,土壤结构良好;新积土分布在江河沿岸的一级阶地上,土壤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较强;黄壤土分布在低山、中山和江河沿岸的二、三级阶地上,粘、酸、瘦、板明显。2、劳动力(1)从业人口:截止08年底全市总人口749.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9.39万人,非农业人口150.1万人。乡村就业人员336.70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192.34万人。(2)年龄结构: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1.03%。(3)从业素质: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平均仅为6年,文化素质普遍很低。3、自然条件(1)气候特征:辖区内平均气温差别不大,年均温15.8℃—17.8℃,无霜期长达290—320天,≥10℃活动积温为4800℃—5700℃。全境年降水量在980—1150毫米之间,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夏季约占全年的45%,秋季约占25%,冬季约占5%,春季约占25%。盛夏连续高温天气较多,常有旱情发生;秋季绵雨时间长,云量大、日照少,冬季多雾,日照时间短。(2)水源丰富:南充地表水系较为发达,属于嘉陵江流域,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00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约20条。水资源总量为400多亿立方米,每公顷耕地占有水12063立方米。4、农业设施据08年统计,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2516处,水库、山平塘和提灌站等水利工程渠道5000公里,开渠配套率为45%,农业排灌动力机械62390台,全市蓄引提水能力为21.9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12.9万亩。二、南充农业的耕作制度1、稻田改制稻田分为冬水田和两季田,其耕作制度,冬水田一年一熟为主,两季田一年两熟为主。冬水田是缺水源地方为解决次年栽秧在冬季关水而得其名。全年生产日只100天左右,土地闲置期近9个月,对土地、光、热、水等资源都是很大的浪费。两季田是在水源得到保障的地方一年栽种水、旱两季之意。近年来常年保持在120万亩左右,采取稻-油轮作。2、旱地改制南充市旱地改制始于1956年,大面积推广应用是在1972年,1985年后,各地按照前、后茬作物的生长规律和作物之间共生互补的原理,实行高杆套矮杆,直立套葡伏,粮食套经作,禾本科套豆科等多种组配方式,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逐步探索出了九种高产高效组合模式:“小麦/春玉米/红苕+夏玉米”,“小麦/玉米+黄豆/红苕+夏玉米”,“小麦+洋芋/玉米/红苕”,“小麦/玉米+黄豆/红苕”,“小麦+蔬菜/玉米+黄豆/红苕+秋菜”,“小麦/西瓜/红苕”,“小麦/海椒+秋菜/红苕+夏玉米”,“小麦/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