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湘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表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绵延不绝的山地风光起伏不平的丘陵干燥少雨的盆地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断裂,这些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大陆漂移学说:①漂移方式:大陆地壳漂浮在大洋地壳上进行移动②漂移过程:大陆先南北分裂,再东西漂移。③漂移动力:驱动力来自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一张地图引发的科学革命…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如果你是魏格纳,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1880-1930)大陆轮廓吻合古生物群连续分布古气候相似地质构造吻合大陆漂移主要证据海底探测技术发展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呢?大陆漂移学说天体引潮力、地球自转离心力魏格纳(1880-1930)海底扩张学说地幔物质的对流H.H.Hess赫斯R.S.Dietz迪茨观察一从大西洋海底地形图中,你能说出海底地表形态是怎样分布的吗?洋脊(海岭)海底地貌特点:①海底中央由相对较高的海岭构成,海洋的最深位置在大陆附近的海沟处海沟海底地貌特点观察二从全球海底岩石年龄图中,你能说出海底岩石年龄分布有何特点?海底地貌特点:②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离洋脊越远,年龄越老。同一年龄岩石在海岭两侧对称分布。③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的动力来源地幔物质对流岩石圈最不稳定的破碎带海岭洋壳海沟(洋壳诞生处)(洋壳消亡处)(软流圈)大洋地壳俯冲两侧推移海底扩张大陆地壳新←———洋壳年龄———→老海底扩张示意动画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洋壳从海岭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扩张;老的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而消失;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观察三软流圈大洋板块大陆板块软流圈岩石圈(地壳的全部+上地幔顶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大陆漂移学说提出科学假设验证科学设想海底扩张学说探测科技成果逻辑推理板块构造学说总结前人成果不断完善科学研究永无止尽!向四级跳冲击H.H.Hess赫斯R.S.Dietz迪茨魏格纳板块构造学说勒皮雄麦肯齐摩根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分为若干小板块2、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3、板块的运动分为碰撞和张裂。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思考: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各属于什么板块?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一)内力作用2、作用速度较快瞬间改变地表形态较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196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两平方千米的新陆地。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也只有5厘米。(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2、作用速度3、表现形式:4、地壳运动(1)水平运动岩浆活动较快瞬间改变地表形态较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相对方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相背方向(2)垂直运动•主要观点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思考: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2)板块相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板块1板块2高山思考: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2)上述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板块构造学说(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板块碰撞陆陆陆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巨大山脉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地表所产生的现象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裂谷和海洋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产生的现象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板块张裂板块碰撞陆陆陆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巨大山脉大陆板块分裂海洋裂谷大洋板块张裂板块边界类型及其作用特点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运动方向地表形态关系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水平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就全球而言,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地壳运动主要方式(岩层弯曲隆起,或断裂张开)(地壳抬升或下降)水平挤压隆起,形成褶皱山系褶皱↓成因(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思考: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褶皱↓地形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向斜山思考: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褶皱↓地形背斜谷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褶皱↓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动态演示(图中小球为演示控制按钮)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断层↓概念思考:1)什么是断层?2)它可以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拉张力、挤压力)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断层↓成因思考: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大,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形成什么地形?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吐鲁番盆地华山西峰(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断层↓成因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日本富士山火山↓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4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三)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1)风化作用2、主要方式(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在温度、水、生物等作用下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三)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1)风化作用2、主要方式(温度、水、生物等)(2)侵蚀作用流水、风、冰川、海水侵蚀地貌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海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海水侵蚀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冰川侵蚀角峰冰斗(三)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1)风化作用2、主要方式(温度、水、生物等)(2)侵蚀作用流水、风、冰川侵蚀地貌(3)搬运作用速度减慢或遇到障碍物(4)堆积作用堆积地貌沙丘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风力堆积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流水堆积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这是一组地貌景观观图片,请根据这些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2、想一想,在我国哪些地区可以找到这些地貌?流水侵蚀黄土高原风力侵蚀西北沙漠地区图一图二(一)内外力作用的概述: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总趋势是使地表趋于平坦同时进行相互交织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岩浆岩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变质岩固结成岩沉积岩地表趋于平缓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浆喷出型岩浆岩沉积岩成岩固结变质岩冷却凝固重熔再生作用侵入型岩浆岩变质作用沉积物变质作用亮亮晶晶我怎么不能动了?地表岩石圈软流层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岩浆罢了。请问:1、为什么晶晶走不动了?2、为什么同伴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3、你认为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为什么?1、晶晶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型岩浆岩;2、亮亮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型岩浆岩;3、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因为他还会受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我走不动了,咱们在地表汇合吧。地表岩石圈软流层请问:1、亮亮为什么变小了?2、请你简要推测晶晶到达地表的过程。1、亮亮受到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变小了;2、晶晶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出露到地表。我变小了!你是怎么来到地表的?地表岩石圈软流层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请你推测他们要经历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怎样才能发生?固结成岩(沉积岩)和变质作用(变质岩),重熔再生成为岩浆。你们啊,要回家,还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地表岩石圈软流层亮亮和晶晶的这次地表之旅经历了由岩浆到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又回到岩浆的循环过程。请你为他们的地表之旅绘制一幅简单的示意图,以便他们向伙伴们讲述自己的旅行经过。要求:1、示意图要简洁、清晰,表示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循环过程;2、用语言简要描述出岩浆与各类岩石之间转化的条件。向没有到过地表的伙伴们讲述自己的地表之旅。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冷却凝固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