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朝华章讲解词欢迎大家参观开封展厅,开封是七朝古都,历史上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在此建都。尤其是北宋时期,开封成为“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让我们一起通过展览来了解这座古老的城市。古时的开封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湖密布,水道四达,十分适合农业和交通的发展。从尉氏县断头岗新石器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椅圈马遗址,杞县竹林遗址、鹿台岗遗址的发掘情况看,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出现早期的居民点,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过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原始生活。椅圈马遗址位于开封尉氏县大营乡椅圈马村东南的台地上,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斧、石刀、骨针、陶环、彩陶壶等。展柜中的石镰、石斧等石器已具备明显的磨制特点,这些今天看似落后的工具在却是当时人类战胜大自然的有力工具。红色的陶器是仰韶文化的一大特点,陶器是用粘土在600°以上的温度中烧成,白色为考古人员后期修补的地方,这些仰韶文化的陶器作为生活用器皿被大量使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里程碑。开封地区龙山文化遗存主要发现于段岗遗址和鹿台岗遗址,其中鹿台岗遗址尤为丰富。遗址所反映的龙山文化均属河南龙山文化豫东王油坊类型的范畴。段岗遗址位于杞县高阳乡段岗村北部,发掘于1989年秋。共发现灰坑75个,灰沟3条,残房基1处,墓葬2座。鹿台岗遗址位于杞县裴村店乡鹿台岗村西部。发掘于1990年。总面积约14000平方米。该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角器、蚌器、石器以及少量的铜器等遗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照片:仓颉造字台开封古城东北约二十里的刘庄村的村头有座大冢,传说这就是创造中国文字的始祖仓颉的墓地。附近还有座高大的台基,上面有宫殿的遗墟,它便是仓颉当年的造字台。仓颉传为黄帝时的史官,在战国时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三族际会夏时期,在黄河中下游,曾活动着三个大的古族:夏族、商族和东夷族。约在公元前20--公元前17世纪时,形成了三种不同性质的青铜文化,即以夏族为主体创造的二里头文化,以商族为主体创造的先商文化和东夷族为主体创造的岳石文化。您现在看到的这些陶器出自、杞县段岗、朱岗、牛角岗三遗址,属于夏时期的二里头文化的遗物,这也说明了夏代晚期,夏的版图东边界位于开封一带。2下面我们了具体了解几件青铜器文物1.蟠螭纹铜觯(zhi,音志):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2.云雷纹铜爵(jue,音决):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3.兽面纹铜觚(gu,音姑):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4.铜斝(jia,音甲)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5.饕餮纹铜爵: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6.饕餮纹铜鼎: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7.铜簋: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一般和鼎,配套使用。8.中姞鬲(li,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9.铜匜(yi,音仪)《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10.兽面纹铜盘: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启拓封疆春秋时期,开封地区是郑国边陲,周平王卿士——郑庄公(公元前743-701年)为称霸中原,在此屯兵筑城,并定名为启封,该城前后延续了约1000余年。战国时期,魏国为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5年),自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开封),并整修城池,开凿鸿沟,发展工商农业,使之很快成为著名都城。大梁作为魏都共历六君140年。今日之开封即由大梁之地、启封之名发展演变而来。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鸿沟灌城,城毁魏亡。1、遗址照片:启封故城遗址启封城,是指春秋战国至唐代初年的古开封城,位于今开封县朱仙镇东南约2.5公里的古城村。春秋时期,郑庄公为称霸中原,特在此建启封城。秦时置启3封县。汉初景帝时为避景帝刘启之讳,“启封”改称“开封”。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启封县治所移至汴州(今开封城),启封故城渐废。遗址的部分地表还遗留有大量战国、隋唐时期的陶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365年,魏国为了远避强秦的侵扰将国都由安邑(今山西太原)迁至大梁(今开封)。定都前的大梁附近有大片的沼泽地带,为了兴修水利,改变大梁附近地势卑湿的现状,迁都后魏惠王于公元前360年至公元前339年在大梁附近开凿运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这一时期,众多历史人物活跃在大梁的舞台上。孟子在这里倡导以仁爱治天下;大梁人张仪成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信陵君窃符救赵,大败秦军;《甘石星经》的作者之一石申也是大梁人。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魏国货币大梁布,大梁布是指魏国迁都大梁后,曾铸行过的一种特殊的“釿”(货币标度,通“斤”)布,其币面上有铭文如“梁夸釿五十当寽”;“梁夸釿百当寽”;“梁正尚(上)百当寽”;等,将魏、楚两诸侯国不同币值的相互结算兑换比率标准,明确的铸到币文之中,它首开将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铸到钱币上的先河,是世界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秦毁大梁后,大梁置县改称浚仪。您现在看到的是许村岗一号汉墓的图片,它位于开封杞县辖区最南端许村岗村。据推测,为一处汉代许续家族墓地。许村岗一号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玉器、铁器、青铜器及精美的漆画。是中原地区目前所发掘的汉墓中罕见的大型木椁墓。图片下部就是汉墓中的部分文物,带钩是古人用来勾住衣带用的,其用途相当于今天的带扣。此外你看到的还有祭祀用的玉环、玉璧、玉瑗等。这件汉代的辅首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这么大的辅首在现存文物当中极为少见。汉初的张良汉末的曹植都葬于开封。您在展柜中看到的陶器是汉代的墓葬品,秦汉以来,不再使用人畜殉葬,代之的是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有陶仓、陶灶、陶棺、陶兽,以及按照当时房屋样式烧制的陶楼,这些器物展示了汉代的墓葬文化。今开封尉氏县城东北隅有一处名胜啸台,因当年阮籍常在此处长啸而得名。阮籍(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开封尉氏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常在浚仪一带活动,整天饮酒避世,以长啸为快。这一时期开封著名的历史人物还有蔡邕、蔡文姬父女和南北朝时期的郑道昭等。4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儿看似普通的砖就是堪称国宝级的文物郑胡铭墓志砖,八十年代的文物大普查中,在朱仙镇的一户农民家中征集而来。墓志砖为长方形陶制,色青灰,较粗糙。长36厘米、宽17.7厘米、厚8.8厘米,砖正反两面均竖刻有文字,魏碑体,字迹剥蚀严重。它不仅确认了荥阳郑氏祖源开封、祖茔也在开封,更重要的是墓砖志文对开封的历史起到的作用。墓志所载“开封城西门西二百步,横道北五十步”说明,北魏时期郑氏家族墓地以东二百步之地的故城就是启封城。南北朝时期,开封曾叫梁州,后来因为城临汴水改称汴州。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开封又逐步走向繁荣。这件黄釉席纹注子高20厘米,为隋代烧制,胎质呈灰白色,口微外侈,肩部有短直管状流,与流相对有一条式柄。肩和腹部印有席纹。该器身施黄色釉,釉料较稀,施釉不到底,下半部露胎,造型古朴端庄,纹饰简单粗犷,釉色纯正,是开封博物馆藏瓷器精品之一。隋代历时非常短,立国39年即忘,但它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同样,在陶瓷史上,隋代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隋代的壶分带流和不带流两种,带流的多为鸡首样式,这件黄釉席纹注子也是壶的一种,但不是隋代常见的鸡首壶或盘口壶,而是撇口,管状流的造型,其瘦高的造型,纹饰为席纹印花,构图显得整齐精巧。体现出隋代瓷器承上启下,象唐代瓷器过渡的特色,确为不可多得的精品。公元781年,唐朝宣武节度使李勉扩筑开封城,使开封逐步成为繁华的“水陆大都会”。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您看到的唐三彩人物俑和骆驼俑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唐代大诗人崔颢也是开封人,他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被传颂至今,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唐天宝三年(744)年,诗仙李白出京(长安)东游,在洛阳结识了诗圣杜甫,两人一见如故,遂相邀同游汴州(今开封市)。在汴期间又恰巧与大诗人高适相逢,三位意气相投的诗人,猎奇前朝遗迹,遍访古都名胜。他们同登吹台,怀古赋诗,并不约而同的都以“梁园”为题,描述这次壮游,留下了李白的《梁园吟》、杜甫的《遣怀》、高适的《古大梁行》三篇不朽之作,成为脍炙人口的咏汴名篇。5东京梦华——五代、宋、金时期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升汴州为开封府,开封再次成为国都。此后,开封相继成为后晋、后汉、后周的国都。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经北宋九帝168年的大力营建,使开封成为了“富丽甲天下,繁华冠九州”的国际大都会。1、清明上河图(虹桥部分)《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名作。画中东京虹桥的场面极为壮观,这是宋代汴河桥独具的特点。《清明上河图》着重反映了东京清明前后的经济生活及习俗,生动形象地记录了12世纪开封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城市生活面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2.发掘照片:州桥遗址:州桥,始建于唐代,习称州桥,是北宋时坐落在御街与汴河交汇处的一座著名桥梁。“州桥明月”即为著名的“汴梁八景”之一。1984年秋对州桥进行了考古试掘:桥面据地表4.3米深,桥底深均11米,为砖石结构的拱型桥。桥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桥面为青石铺砌。经初步论证,桥上部为明代所造,下部则为宋代桥基。由于州桥横跨宋代御街,桥均宽达30米。如此宽广的桥梁,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实属罕见。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展柜中陈列的是宋代的各窑口的瓷器,宋代瓷窑工艺上精益求精,造型、纹饰及胎釉等各方面都有许多的创新。五大名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钧瓷以窑变为特色跻身五大名窑之列,汝窑则是青瓷的典范,还有白底黑花的磁州窑,釉色洁白的定窑,此外众多的民窑也各占特色,这件黑釉瓷壶是当时的暖壶,但造型别出心裁好像一只海龟,白釉红绿彩瓷枕采用了釉上彩的形式,显得色彩鲜艳,也开创了釉上彩使用的先河。宋代开封也是众多历史人物活跃的舞台一门忠烈的杨家将,执法如山的包青天,精忠报国的岳飞,寇准,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都与开封结下了不解之缘。北宋之后,金也曾把国都定于开封,是开封作为都城的七朝当中最后一个朝代。中原重镇——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2年)6金亡之后,开封由全国的中心城市降为中原省会。开封称汴梁汴梁,开封称汴梁自此而始。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并把开封作为陪都。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其第五子朱橚为周王,封藩开封,朱橚在宋金故宫基址上营建的周王府华丽宏伟,因此,开封城有“势若两京”之称,还有“天下封藩数汴中”之说。当时,开封商业特别发达,开封城被多次增筑维修,并改土墙为外包砖,成为今开封城墙之基础。清代开封为省、府、县治所在地,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起着商品集散地的作用,许多客商到开封寻觅商机,兴商立业,出现了许多外来客商的同乡会馆。照片:明周王府遗址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其第五子朱橚为周王,封藩开封,并建周王府。明周王府是在宋、金开封皇宫的旧址上修建而来的。经勘探表明:今午朝门以北,龙亭大殿后墙以南,包括潘、杨两湖在内的区域即周王府的范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周王府连同开封城因黄河水患一起被毁殆尽,周王府中只留下高耸的煤山雄踞古城,作为开封盛衰的见证。明周王府萧墙现为市级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