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探索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经验及启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三班学号:41101203姓名:马萍摘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是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毛泽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他在这一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留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和很大启示。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经验;启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但是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任务,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具体的道路也应有所不同。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以极大地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科学论证了当时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在能够在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把党和国家从危机中挽救回来,并引领中国革命走向了新的伟大胜利。1927年春夏之交,中国革命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蒋介石和汪精卫集团相继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续三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国内革命局势急转直下,中国革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真思考和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严峻的形式迫使人们寻求新的思想和主张。1927年8月,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这一著名论断,对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民主革命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因素。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毛泽东科学的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政治情况;精辟的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的条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思想等。而这篇文章也标志着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又完成了《井冈山的斗争》一文。这两篇著作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是讲小块红色政权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即存在的可能性。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红色政权的理论,这并不等于有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1931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党内通信。这篇通信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要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的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和道路,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1936年12月,毛泽东在延安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对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论证。1938年11月,毛泽东写了《战争和战略问题》,1939年12月毛泽东又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这样,经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过程,经过无数失败与成功的考验,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日臻成熟。一个伟大理论的形成,往往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经验和启示呢?一、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是共产党人总结经验、大胆探索的结果。纵观党的整个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着道路探索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看到在照搬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屡遭挫折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大胆探索,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并不断发展这一正确道路,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证明:道路选择正确,革命就会取得胜利;道路如果走错了,革命必然遭受挫折和失败。二、新道路的开辟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能使其教条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要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和方向的指导而不能视为教条。共产国际和左倾机会主义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指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典型体现。毛泽东1929年强调反对主观主义,1930年提出反对本本主义,1938年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0年后领导延安整风运动,都是为摆脱教条主义以坚持正确道路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与建设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经验。三、新道路的开辟要以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前提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新道路的开辟,无不以正确认识国情为前提。特殊的社会性质规定了特殊的革命道路,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因此,毛泽东认为中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1]。反思历史,我们党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是否正确把握我国的国情,探索中曾出现的照搬“城市中心论”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现实启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首先,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更要具备大胆探索的精神。中国,无论是处于什么时期,都需要吸取失败教训,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向领导,坚持以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一贯立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要我们党始终像民主革命时期那样,坚持以符合中国的国情为前提,就一定能够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最后,在我国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村问题仍然要成为重心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0%。因此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农村。如今取消农业税、发放各种补贴、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等措施,都是党重视农村、重视农民的体现,只要我们的党将农村问题重视起来,我国就一定能够使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富强。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无论是从方法、态度还是最终决策上,都为我国其他领导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鉴戒。它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参考书目:[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2]《毛泽东对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历史性贡献》,第10卷第4期,新余高专学报,顾兴斌,胡松著,2005[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