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少数民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海南少数民族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采集、渔猎等的生产方式也占重要地位。居住在沿海的黎族、回族擅长海洋捕捞业。这些谋生手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热带自然资源。农业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在生产活动方式上,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传统的耕作方式有刀耕火种的“砍山栏”、牛踩田和犁耕等。“砍山栏”的生产方式是:黎族、苗族运用砍刀把树木砍倒晒干,再把树枝焚烧,待下雨后播种。这种“砍倒烧光”的原始农业,就是文献上所指的刀耕火种,人们称为“砍山栏”或“种山栏”。“砍山栏”过程中的“打叮咚”。在山栏稻即将成熟时,人们在山栏地里搭个草寮,草寮里挂上二块木板,用木棒打击不同的部位,能够发出不同的音响。回音缭绕于山谷之间,黎族称为“打叮咚”。它既是驱赶鸟兽的工具,又是解除深山老林孤独寂寞和壮胆的一种自卫武器。牛踩田是黎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一种耕作方式。其方法是:由二三人,把几头甚至几十头牛赶到水田里,让牛顺着一个方向,反复踩泥,直到踩烂田里的泥土。狩猎狩猎是黎族苗族人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农闲时,村里便组织男子进山放狗围猎。所获猎物平均分配,包括猎狗也有一份。人们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掌握了许多猎取野兽的巧妙方法,如挖陷阱、下绳套、插竹签、下扳机等。猎捕野兽,是人类最为古老的生产方式之一,从古至今延续不断。人们早期使用的狩猎工具是粗糙的棍棒、石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弹弓、弓箭、弩、标枪、扣网、夹子、火药枪等狩猎工具。农闲时,村里便组织男子进山放狗围猎。所获猎物平均分配,包括猎狗也有一份。采集黎、苗族的采集工具较为简单,主要有木棒、砍刀等。植物的茎、叶、花、果等用手摘,有些根块则用木棒、砍刀等挖掘,一般以腰篓、竹篮等装回。腰篓为藤编或竹编,男女出去干活时,都在腰间佩挂着它。苗族还有一种独特的网兜,以麻织成,背于身后。采集回来的植物,大多采回即吃,但有的需经过浸泡、煮透等,去毒、去涩、去苦后才能食用。捕捞黎族多居住在河谷狭窄,滩多水急的地方,渔业资源丰富。居住在沿海的回族在历史上多擅长捕捞业。河溪中传统的捕鱼工具主要有:弓箭、鱼叉、鱼笼、鱼网等。黎族的弓箭除了作为狩猎工具使用外,还用来射鱼。鱼笼是黎族最为常用的捕鱼工具。由竹篾条和山藤编织而成,捕鱼时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水域河流放置不同形状的鱼笼,放在河流深水处的鱼笼,要用大石头压住或逆水固定在木桩上,以免被河水冲走,小的鱼笼置于田间小溪或直接捕捞。鱼笼口一般都安装倒竹篾,鱼可游入,不能游出。居住在沿海的回族在历史上多擅长捕捞业。近现代,由于渔业经济季节性较强,经常受台风、暴雨等恶劣气候影响,加上作业方式比较原始,工具落后,都是在浅海捕捞,捕获量较底,后来海洋捕鱼逐渐失去主导地位。海南各少数民族家庭手工业主要有:木作、编织、纺织和制陶等。黎族是我国较早利用棉花纺纱织布的民族之一,在工艺上颇有特色,在宋元时期通过黄道婆传播到内地,促进了我国棉纺业的大发展。骨器制作居住在山区的黎族人民利用动物骨料,加工制成各种生活生产器具,有些器具刻划富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图案。骨料加工制作的过程:首先,洗刷破料。把骨头放在水中浸泡,再放在阳光下曝晒,使骨头上的残肉腐烂便于刮掉,用清水反复洗刷干净,然后根据器物大小,用砍刀进行分割。其次,修整磨制。把分割的骨坯泡入水中一段时间,捞出来压上有一定重量的物体,使其平直。有些骨器要用火烤,使之达到定型。各种骨器要经过磨制加工,达到一定的要求,才可以使用。第三,装饰。黎族许多骨器为素面,不加修饰。只有润方言的骨簪、骨梳上雕刻有几何纹、动植物纹和人像等,骨簪上还系有红色绒线,妇女们插在发髻上,显得美观大方。木作黎、苗族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独木文化,他们用一原木,不钉不卯,制作成器具,在生产、生活领域中无所不见。人们从山上砍树回来,放到水田里浸泡,浸泡过的树木不易生虫。然后根据不同器物的需要挖坑、凿洞。除利用斧砍、锛凿外,还运用火烧法,烧一层,刨一层,互相配合。制作独木器具是男子的工作,主要是在农闲或空闲时间进行,制作出来的产品,一般供家里使用。树皮布,人类初期,原始先民在采集活动中,懂得运用树叶、树皮、兽皮等披在身上,以遮身御寒,逐渐地发展到利用树皮纤维制作衣被,从而出现了树皮布。树皮布是无纺布,它印证了人类穿着从无纺到有纺的发展进程。黎族的树皮布制作技术,目前已不多见。树皮布的剥取时间多选择在夏秋时节,因雨水较多,天气潮湿,树皮易于剥取。树皮布的原料常见的是见血封喉和构树(楮树),两种树种均为海南常见的野生纤维植物。编织生活在热带山区的海南少数民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上、江河边、村前屋后郁郁葱葱的竹林,提供给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竹材。每年冬季,便是人们砍伐竹子的好季节,因冬季伐竹子才不会被虫蛀。砍回的竹子放在树荫或屋檐下,男子利用空闲或农闲时间,把竹子破开,劈为竹条,再用砍刀削去内皮,或者将表皮与内皮分开,然后便可编织。藤编时,根据器具的需要,把藤劈开,刮削平直,然后编织;也可直接编织成器。器物主要有筐、箩、腰篓、衣篓、衣箱、斗笠等。露兜叶有纤维较长、韧性较好的特点,是编织的好原料。编制品有席子、帽子、筐篓等。纺织黎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在民间流传悠久,制作工序复杂。其纺织品工艺精美,图案华丽,色彩鲜艳,在汉代已享有盛名。长期以来,黎族妇女在生产劳动实践和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形成了独具本民族风格的纺、染、织、绣等纺织技术。原始纺纱是用轧棉机去棉籽,把木棉花、棉花或麻捻接成线,缠绕到手捻纺轮上。染色的原料以野生植物为主,矿物为辅,分别将纱线或布料染成黑、蓝、青、黄、红等颜色。织布主要采用踞腰织机,简称为腰机。刺绣是在纺织好的布上绣上图案花纹,有单面绣和双面绣两种。绣的工艺针法有:直针、挑针、扭针、珠针、铺针、切针等。单面织黎族单面织就是使用踞腰机进行织造,织出的布幅正面有花纹图案,反面则为素面。单面织锦主要有被子、服装、花带、头巾等,其花纹复杂多样,构图繁而不乱,针工细致均匀,纹理分明精巧,纺织工艺独具一格,为黎族织锦工艺中的精品之一。蜡染苗族的蜡染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蜡染是先在白布上划上主要线条,然后用小竹片削成的点蜡器沾上溶蜡,在布上点成各种花纹,完成后放入染缸里染色,染好清洗晒干,再投入沸水中煮去蜡液,这样就形成了蓝白相间的花纹图案。蜡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印花方法,一般用于制作衣裙、头帕、围腰、被单等,其图案多取材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河流、山川等。制陶黎族的制陶具有悠久历史。宋代以来的文献上,关于黎族使用陶器的记载较多。制陶是黎族家庭手工业的重要部分,一般由妇女承担,其家中都备有一套制陶工具,她们大多是利用农闲或空闲时间制作,所制的陶器大多为自用,少数挑去以物易物,用以换得自己的必需品。在热带海岛环境和经济类型的影响下,海南各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有其鲜明特点,如防暑热、防台风等。当地艳丽秀美的服饰,食米羹鱼的风俗,防御台风的船形屋,以及擅长舟楫等都是如此。葫芦舟、牛拖尚保留了古越人的遗风。黎族服饰黎族因居住地域、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及语言的不同等方面的差异,主要分为哈、杞、润、赛和美孚五大方言,其五大方言传统服饰种类繁多,样式奇特亮丽,有的大方言中又有若干个小方言,其服饰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哈方言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最广。因居住地域、生活环境和服饰的差异而内部有许多自称。大耳环。哈方言妇女的大耳环既是头上装饰又是耳饰。人们因佩带如此多且重的耳环,行走、劳作都不便,于是常把耳环翻盖在头顶上,似戴帽子。由于长期佩带这种耳环,年老时耳朵就被拉扯得很长,甚至被拉裂。杞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指山、琼中、保亭等市县。在语言上基本相同,但因居住地区的不同,妇女服饰有一定的区别。润方言也称本地方言,主要分布在白沙境内的牙叉、南开、元门等乡镇。骨簪润方言的骨簪较为精美,极富有民族特色。骨簪制作较为复杂,以牛肢骨为原料,切割成长20~30厘米的骨条,磨成锥状,上刻单人头像或双人头像,雕有花草和动植物纹、几何纹等。赛方言分布在保亭的加茂镇、六弓乡以及陵水、三亚、儋州的部分地区。美孚方言分布在东方和昌江两市县。黎族传统服饰一般是自纺、自染、自织、自绣而成,服饰图案多以人纹和动植物纹样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其花纹图案多达100余种,大致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回族服饰海南回族(主要指三亚回族)服饰较为特别,穿戴习俗别具一格,素来崇尚黑、白、蓝、绿色。一般是从市场买布回来自己裁剪、缝制,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沿海地区,其服饰既有本民族特点,也有沿海渔民服饰样式。姑娘喜欢蓄长发,两耳自小穿孔,用金银铜锡为环,穿其耳孔,下垂至肩。已婚妇女爱在脑后盘髻,挂耳坠,手腕上戴金饰或玉镯。苗族服饰苗族服饰保留着自己浓厚的民族特点,以蓝黑色的棉布料为主。服饰没有地区和季节之分。除了纺织加工少量的布料外(如腰带、披巾、舞彩带等),大部分服装布料是从市场上买来白棉布,经过自己印染成蓝黑色后,缝制加工而成。苗族妇女服饰较为讲究,制作精美,既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又体现出她们的爱美之心。苗族青年女子平时很少有佩戴装饰品的习惯,只有在重大节日盛装时才佩戴,但是结婚后的妇女则佩戴装饰品。装饰品一般为银质品或铜质品。饮食黎族苗族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主食为大米,杂粮有番薯、玉米、木薯等。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一般是自酿。黎族无论是婚丧嫁娶、宗教礼仪,还是日常杂活、谈天说地,酒都是必不可少之物。独木蒸桶。苗族的五色饭就是由独木蒸桶蒸成。苗族的五色饭是最具特色的食品。相传,古时候苗族祖先住在黄河流域,黄帝征三苗,有五个兄弟分头逃难,他们约定到南方的武陵山相会。兄弟五人爬山涉水,历尽艰难,终于在三月初三这天,到达了约会地点。他们燃起篝火,从山上采来树叶制作五色饭,象征五兄弟重新团圆和获得新生。五色饭由红、黄、蓝、黑、白五色组成,皆用植物的汁液作为天然色素,如红色用红兰、黄色用姜黄、蓝色用米粒辣椒叶、黑色为三角枫叶、白色为本色,拌在山栏糯米中,放在独木甑里蒸成。回族饮食恪守伊斯兰教规,忌食猪、狗、猫肉。主食米饭及薯类,佐食牛、羊、家禽肉类和海鲜及蔬菜。男女爱喝茶,视喝茶为生活的要事和礼俗。蒸酒。黎族民间传统的蒸酒方法。其制作过程:先把原料(番薯、木薯、稻米等)蒸熟或煮熟,冷却后与酒饼粉搅拌均匀,放至发酵。然后倒进锅里,再罩上蒸酒器,慢慢蒸煮。大约2个小时,酒经过导流管,流进酒坛里。黎族自酿的酒香甜可口,酒味醇厚,具有舒筋活血,滋补健身的功效。黎族村落村落多选在山谷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缓的坡地上。村落的地址一般选择靠近耕地、河川、溪流;地势高且有一定坡度的地方。村落周围翠竹环抱,树荫覆盖。船形屋黎族传统住宅如船篷,呈倒扣的半圆形,以竹木扎架,盖以茅草,故名“船形屋”。黎族传统住宅原为干栏式建筑,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家禽家畜已安置有专栏,不再圈于屋下,更为主要的是升高的居住面给人们的出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人们居所高度便逐步落回地面,逐渐地被落地式船形屋所代替。屋内前后分两段,前段贮物或为客室,在一角设寝室,后段为厨房寝室。三石灶。屋内设三石灶的主要原因:一是取暖与烘物。在灶上方的烘物架,用于烘山栏稻、玉米、鱼肉等;二是驱蚊虫。黎族地区潮湿多雨,多蚊虫,屋内烟熏火燎不仅能驱蚊虫,除湿去病,而且使竹木结构的屋子不易被虫蚁柱蚀;三是保存火种。谷仓。是古代“干栏”建筑的遗存,其在建筑形式、构造上与船形屋非常相似。一般长3、宽2.5、通高约3米,用石头垫高离地约30厘米;仓壁用木板或以泥湖墙,有的用竹篾编成,在一端留一小门;仓顶构成圆拱形,由竹竿编成,用泥湖,以茅草作盖顶。谷仓密封较好,这种谷仓是用来存放收割回来的谷穗。苗族的传统住宅是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建成的,属于草木结构。常用的建筑材料是茅草、木条、竹子、红白藤等,柱子多选用坚固耐用的优质格木。房屋之间的距离远近不一,没有固定的距离。传统的建筑形式多为金字形茅草屋,茅草每隔3~5年更换一次。现在,苗家基本上,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平顶房或楼房。苗族的砖瓦房基本上与汉族金字形房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