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教训【内容摘要】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等连锁反应,对东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和过程复杂,给我们带来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危机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到很多教训。【关键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教训一、亚洲金融危机概述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2日。早在1997年1月开始,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炒家就开始拼命做空泰铢,他们在现货市场上用外资银行借来的钱抛售泰铢,同时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泰铢对美元的期货合同。泰国政府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最终败下阵来。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当日泰铢就狂跌20%,在泰铢率先贬值的冲击下,菲律宾的比索、马来西亚的林吉特以及印尼盾等都纷纷步入贬值的大流之中。随之而来的惊恐气氛造成了大量资金撤离东南亚各国,这又反过来加剧了货币贬值的压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场危机随后又从东南亚各国波及到了台湾、新加坡、香港、韩国、日本甚至俄罗斯。直至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本次危机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复杂,对东亚经济乃至全球发展造成了长远的不利影响。二、亚洲金融危机原因本次危机形成的原因复杂,综合国内外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三、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此危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例如,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已有4家破产,日本则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和破产倒闭,信用等级普遍下降。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破产停业公司、企业超过万家,失业人数达270万,印尼失业人数达2000万。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并向世界各地区蔓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国和香港、韩国甚至日本经济都呈负增长。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发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其他国家。巴西资金大量外逃,哥伦比亚货币大幅贬值,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西欧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中国当时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受到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四、亚洲金融危机教训参考文献:[1]邹炜,卢米.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基于危机应对的国际协调视角[J].中国证券期货,2009,(10)[2]胡祖六.亚洲金融危机之我在高盛[J].新理财(政府理财),2009,(11)[3]何振亚.稳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1998,(1):26-29[4]陆建人.对东亚金融危机原因的几点看法[J]亚太研究,1998,(11):10-16[5]唐任伍.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东亚经济发展的未来[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5):75-81[6]张秀冰.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世界经济[J]财金贸易,1998,(12):20-21[6]易纲,方星海.东南亚国家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8]张岚松.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人民币汇率走势[J]财贸经济,1998,(10):26-32[9]赵晓强.从亚洲金融危机看金融资本的全球化[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5):54-59[10]曹洪民,韩立民.亚洲金融危机的十点启示[J]环球经济,1998,(9):52-55[11]胡松明.从亚洲金融危机看人民币汇率策略[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5):71-74[12]余永定.泰国的货币危机及其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1997,(9-10):5-8[13]张帆.亚洲金融危机热点问题剖析[J]高校理论战线,1998,(3):40-43论,1998,(1):38-41[14]朱胜军,吴淑荣.浅谈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J]北方经济,1998,(9):35-37[15]李键.东南亚金融危机探讨观点综述[J]价格月刊,1998-9:34-36[16]韩继云.对泰国金融危机的反思[J]调研世界,1998,(2):60-64随着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资本流入给近几年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很大的驱动力。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东亚经济在面临国际资本大规模外逃时变得十分脆弱。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会引发大范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从这方面我们可以得出几点教训:1.短期资本流动性很强,与此相比,外国直接投资相对稳定,对一国经济发展更为有利。而且,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同时引进外国先进管理经验、技术、人力资本以及海外销售渠道。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所有这些相伴随的因素都与融资本身同等重要。因此,当一个经济实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时,迫切需要创造出一个政策框架,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和长期资本流入,不鼓励短期贷款流入。2.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经济有许多短期资本流入被用来为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提供融资,引起这些市场过热。如果允许银行将相当大比重的贷款投向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则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将导致这些贷款成为呆坏账,银行体系变得极为脆弱。所以,当泡沫破灭,或者预期要破灭的时候,就会引起银行危机,使国际资本流动发生逆转,触发货币危机。为了防止泡沫和金融危机,在放开资本市场的同时,加强银行监管是至关重要的。金融市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过,同样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仅仅受到了这场危机的轻微影响。除了它们拥有更好的银行监管体系之外,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20世纪90年代它们的贸易和经常账户一直保持盈余状态(参见表2);其次,它们的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不高(参见表3);第三,它们的外汇储备很大,短期债务对外汇储备的比率相当低(参见表4)。东亚经济都追求开放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为什么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拥有上述三个特征,而其他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经济尽管都遵循了表面上类似的发展战略却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关键可能在于这三个经济体更好地遵循了它们的比较优势(Lin1996;Linetal.1999)。对外开放和出口导向是这三个经济体充分利用它们的比较优势的手段,而非它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因为它们的发展更密切地遵循了充分利用它们的比较优势的原则,所以它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因此,它们的贸易盈余更多,有更多的外汇储备。它们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也更有盈利能力。当它们的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的时候,它们的项目融资能够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利润积累,更少地依赖外部资金来源。因此,它们的企业杠杆融资水平很低,整个经济的外债负担少。相反,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经济看起来是将出口导向自身当作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违背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产业结构来发展经济。这样,尽管它们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比重,但是它们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备竞争力,经常账户余额很小,或者为负。它们企业的利润水平低,技术升级或企业扩张严重依赖外部融资,产生了很高水平的杠杆融资和很大的外部债务负担。而且,与比较优势相悖的产业并不具备自生能力。为了支持没有自生能力的产业发展,政府需要直接干预金融资源的配置,并向这些产业中的企业提供其他行政支持,为各种寻租行为开了方便之门(LinandTan1999)。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国家都出现所谓的“裙带资本主义”,这是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的结果。在开放经济中,追求与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的政策的国家很快就会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惩罚(Rodrick1999)。对于一个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的经济,主要的政策是维护自由市场制度,以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和供需信息,制定并执行游戏规则,消除外部性。这样的政策有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一个人口密集的经济里,如果经济发展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首先得到发展,只有当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以后,产业结构才会升级,变得更为资本密集(林毅夫、蔡日方、李周,1999,第4章)。这样的发展路径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大量劳动力资源,使得收入分配比较公平,减少社会分裂,从而有助于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于成功的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Rodrick199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采用超越一国的要素秉赋结构所决定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例如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时尚。在发展中国家为此战略的实行,采用了许多干预市场的政策法规,使得它们的经济在面临突如其来的自由化,特别是资本市场自由化时,很容易受到冲击。制度改革和加强监管对于那些国家的发展是必要的。不过,改革的步伐和顺序应该根据各国自身的情况决定。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在东亚金融危机期间能够维持汇率和高增长率的原因是中国的货币不能自由兑换,资本账户没有放开。因此,中国能够将自己隔绝于危机之外,保护自己免遭投机资本的攻击。最后,在任何国家几家大的金融资本家联手对该国证券和货币市场的操纵在法律上都是不容许的,但目前几家大的国际投机家联手对他国货币市场的冲击却尚无法律可以制止,使经济规模小的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和货币市场自由化时的风险大增。面对不可避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发展经济以提高经济基本面的健康程度,并改革和上述原则不相符合的政策制度,有序地推行金融、货币市场的自由化来迎接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但为了避免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国际投机资本以大吃小的一个手段,国际间建立一个新的经济构架,防范国际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也是非常必要的。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学家认真研究了危机的演变过程。他们总结到的经验教训如下:教训一:健康的金融体系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有被危机重创的国家的金融体系都十分脆弱,表现为高不良贷款率与低资本充足率。日本与受危机冲击的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繁荣时期盲目扩张信贷所形成的高不良贷款率将导致金融机构在经济低迷时期的破产。由不良贷款引发一家或两家主要金融机构的破产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将经济带入更严重的萧条,正如泰国和其他一些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所发生的一样。不良贷款引起的信用紧缩也能导致像1990年代日本那样漫长的通货紧缩。在健康的金融体系下,内部或者外部冲击或经济周期因素导致经济减速时,银行挤兑和资本出逃一般不会发生,更不会发生金融体系紊乱。不论什么原因,当一国货币受到攻击时,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提高利息率来保卫它的货币。然而,由于脆弱的金融体系以及因此对更多金融机构破产的惧怕,泰国政府没有大幅提高利率的余地以阻止资本出逃和防止国际投机攻击。当它遵照IMF的处方时,大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破产真的发生了。高利率通常会导致经济衰退,然而,在情非得已的情形下,相对温和的衰退要优于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货币危机及由其引发的更严重的衰退。此外,当一国货币受到攻击时,货币当局让它的货币贬值就可以了,然而,脆弱的金融体系使得这种选择不具吸引力,因为以本币计算的外债与资本比率增加可能会使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破产。教训三:应该以稳健和有序的方式实施资本管制的自由化资本管制的自由化将推动资本流入,资本流入对填补国内储蓄与投资缺口是十分必要的,这将会使发展中国家实现比没有资本流入条件下更高的增长率,然而,亚洲国家的经验显示:一个仍需改革其金融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经济体,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使汇率过分波动,因为它的经济周期并不能和发达国家同步,而且需要独立的货币政策。如果维持汇率稳定,它就得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如果它既想维持汇率稳定又想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就会发生流动性泛滥或信用紧缩。“套利交易”使金融机构赚取大量利润。然而,金融机构的盲目信贷创造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当泡沫破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