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精选10篇【篇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相信唱过这首歌的人,心里都涌起一个想法:去首都北京,去天安门广场。唱着这首歌长大的我在1988年夏天,与即将毕业的大学同学们集体出游北京,已经圆了梦,但是我的长辈除了父亲外,都没有去过北京。我一直觉得爷爷奶奶在世时,也一定向往着首都,可惜他们那个年代,生活实在不易,没有闲钱去游玩,等我有能力带他们出游的时候,他们已经老了,走不动了。如今爷爷奶奶已经过世,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很多人的遗憾。趁父母健在,我决定带他们去北京,同行的还有79岁的公公。婆婆去世十年,若地下有知,必定祝福相送。今年5月8日,我和丈夫带着三位老人出发了。清晨,坐轨交从吴江人民广场到苏州北站,在那里乘高铁到北京南站,到了北京,又乘地铁到网上预订的酒店。上午出发,下午到达,从苏州到北京只要5个多小时,这让我父亲感慨不已。1987年春天,父亲和两位同乡去北京,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地前行,路上花了23个小时,几乎是一日一夜。最艰辛的是,舍不得买卧票,也没座位,三个人挤在过道里,连伸个腿舒展一下身子都困难。外出游玩,吃住比较关键,特别是老年人。吃差了,没有营养补充;睡不好,第二天无精打采,影响游程。在北京的五天时间,我们的一日三餐选择了不同的饭店,全聚德烤鸭、北京炸酱面、庆丰包子……老北京特产、网红菜,几乎尝个遍。我父亲说,30年前来北京,他们住在达胜皮鞋厂驻北京办事处的宿舍里,每餐都是自己煮,唯有一次去前门上馆,一激动吃了鸡翅,每人花费12元,回到宿舍心痛不已。我们入住的酒店在王府井附近,离地铁口不远,庭院式,四星级档次。五个人,开三间房,各自住得舒服。犹记得,30年前来北京,我与同学们住地下室,房间里潮湿不堪,洗涮都在公共卫生间完成。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吃得好,住得好,是玩得好的前提。在北京的五天时间里,我们大部分选择步行、乘地铁。比如去故宫和天安门,都是步行去的,住得近,一刻钟就到。去颐和园、圆明园遗址以及天坛,都是乘地铁的,通过手机事先找好路线。三位老人感觉很新奇,他们说,以前出门,最怕迷路,查地图,问路人,现在只要一部手机,真是大开眼界。去长城十三陵那天,我们包了一部7人座商务车。这一天,母亲居然没有晕车,而且精神出奇地好,还爬上了长城,连外国人都朝她翘起了大拇指。我心里纳闷,是晕车药的效果,还是路面的平坦,抑或是心情愉快所以精力充沛?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看过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也要看今日中国的腾飞之作。奥运村,我们来了。三十年前,我和父亲来北京的时候,还没有奥运村。是改革开放使得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国人盼望已久的奥运圣火终于在首都的上空熊熊点燃。鸟巢和水立方对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开放,在气势恢宏的场馆内参观,一行人或站或坐,流连忘返,并留下了很多值得纪念的镜头。北京回来的第二天,刚好是母亲节,捧着小辈们送的鲜花,我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几天,三位长辈逢人便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北京游,尽兴,开心。”“小红,你什么时候再带我们出去玩?”母亲悄悄对我说。我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不仅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父母的心态也年轻了。【篇二】出生上世纪60年代的女孩,大部分都会做些女红,绣花、缝衣服、纳鞋底、做鞋什么的。记得我十八九岁的时候,闺蜜们就开始拿起针线,坐在妈妈或姐姐身边像模像样做起针线活了。纳的嫁鞋底,大大小小,一摞一摞的。一针一线都缝进了少女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而我不会做这些,每天都自由自在地看小说读诗歌,做着文学的梦想。邻居们为此还问母亲,你怎么不教她呢?出嫁的时候,总要做几双鞋子,压箱底吧?母亲是一个开明的人,说孩子不喜欢这些,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邻居们说,不能什么都任由孩子们说了算,女孩子书读得再多,还不是一样要嫁人相夫教子,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写什么小说诗歌啊。在那些邻居的意识里,母亲不教我绣花、纳鞋底,就是不务正业不切实际,就不是一个好母亲。母亲说,多读书才能更明事理,眼界更开阔,才能有独立的人格,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经营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再说孩子有自己的美好愿望,做父母的应该给予支持鼓励。乡亲们听不懂,当面瘪瘪嘴,翻白眼,表示轻视,背后里说,脑子有病吧?那时,我真心觉得母亲了不起,完全就是我的知己和朋友。她说,等你长大了,穿手工布鞋的人会越来越少,买鞋穿会成为一种普及。能买得起鞋穿的人,一定要有大本事。这句话,看似浅显易懂,其实养分充足,一直滋养着我,不停地努力奋斗,让我在以后的人生中,都受益无穷。母亲对我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注重兴趣培养。当闺蜜们遭遇下岗,想要求职却因“无一技之长”一次次被拒之门外时,我凭借着舞文弄墨的“特长”,被单位聘请,做着喜欢的工作,这得益于母亲当年“特立独行”的宠爱。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1983年,我高考落榜,选择了自谋职业。创业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很难。首先面临的是创业资金的问题。虽说那时候日子好过了,父母手中小有积蓄,但哥哥们都到了婚娶的年龄,为他们娶媳妇操办终身大事,是父母那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母亲说,既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闯一闯。在母亲的精神支持下,我创办了服装缝纫培训班,没钱在镇上租房子,就去乡下办班。教材是母亲用节衣缩食省下的钱给我买的一本《上海时尚服装》和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办班之前,我就是通过那本书自学服装裁剪,用那台缝纫机学做服装,没有布料给我实践,母亲说就从我们自己的衣服开始,做坏了没关系,任何事都是从开始的不会到后来的熟练。不仅如此,她还动员邻居和亲戚,找我做服装,不但不收加工费,她还承诺,做坏了照价赔偿。正因为母亲如此“大胆”,我才格外“小心翼翼”,珍惜所有的机会,不想辜负她的期待。每次面对一块布料时,我都会在纸上反复练习之后,才敢对布料动剪,并精心缝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快掌握了裁剪缝纫技术,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做出一件“次品”。举办服装缝纫培训班让我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有了钱,我将培训班办到了镇上,同时开设服装定制工作室。创业一举成功。也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让我迅速成长,充满了自信,坚持学习永远在路上,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才可以游刃有余的接受不同工作的挑战。后来,当我做了母亲,我也继承了这样的“优良传统”。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完全遵从她的兴趣好爱,让她学有专攻,培育特长。2014年,女儿大学毕业,正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时代,她毫不犹豫走上了创业之路,创立了公司。四年来,她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业务项目逐渐多样化,客户向全国各地拓展,并与著名企业成为合作伙伴。【篇三】每一个时间片段,每一组对比照片,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浓缩着家庭、人物和环境的变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史。最近一段时间,正在整理相册。一直以来,家庭档案每年都在做着,这些年的照片也都整理归类得井然有序。这次,是把重要的照片翻拍后,将电子照片保存在电脑里,便于查找与翻看。整理父亲留下的照片时,我按着年月排序,整理,归档。一张张旧照片,定格了父亲的过往的瞬间,见证了他一生工作生活的记忆。岁月,是由一叠叠照片串起来的,一个个画面,定格的是时光飞逝的瞬间。很多时代久远的黑白照,因没有文字记录,已无法知晓确切的背景,留有遗憾。先步入父亲母亲的青葱岁月,一位文雅素净的小姑娘,静立在端坐的老人旁,齐耳的短发,白底碎花的短裙,还有一双布鞋。那是14岁的母亲,她说,照片上的裙子与鞋子都是外婆亲手缝制的。母亲继承了外婆的优良手艺,我们姐妹从小到大的衣服,都由母亲自己动手制作。天安门前,有一位青年手捧毛泽东语录,站立着。那是父亲在1966年留下的影像。意气风发的他,曾经有过怎样的梦想与抱负呀。曾经的青春岁月,都印在了老照片上。那个时代,拍照是奢侈的事,父亲母亲一直珍藏着仅有的几张照片,也让它们至今完整地留在了我们的家庭相册中。我幼年时的满月照、百日照、六个月留影、周岁留念,都保留着。但照片也只停留在婴儿时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空白。大概,是初为人父人母的那份喜悦感,才让父母省下生活费,抱着女儿去照相馆拍照留念吧。70年代后期。夏日的傍晚,我和妹妹站立在院子的花坛旁,表姐蕊为我们姐妹留下了第一张合影。那一年,我13岁。妹妹留着短短的头发,有些害羞的样子,靠着我。年华如流水,一晃30多年过去了。如今,翻出来看照片上紧张又笨拙的小姑娘,实在也算不上漂亮,但那时的眼睛、眉毛都有着青葱的样子。时间流逝,光影推移。如今,与1米76的她再合影时,已辨不出哪个是姐哪个是妹了。80年代初,镇上开了一家金中照相馆。金中师傅把新的摄影技术带到了古镇,新的理念很快就取代了原先正规的传统的照相。记忆深刻的瞬间,一一呈现在眼前。1986年,第一次全家出游黄山,在光明顶上,留下了第一张全家福。全家四人紧靠在一起,盈盈欢喜的笑容,在山色云雾的映衬下,葱茏,芬芳。1987年,全家出游北京,在天安门、故宫前……在影像的档案里,流年的光影,使记忆变得清晰可见。90年代,父亲添了第一台海鸥牌相机,又是一张全家福,从四人扩展到八人,以学校的操场为背景,以笑脸为主角。那年,9岁的儿子身穿一套印着“博士蛙”的红色运动服,如今,真的读到博士。2017年,儿子成婚,全家福中又新添了家庭成员。记忆汇聚,流淌于我们长长人生中。2005年,我加入摄影队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尼康数码单反相机。如今,我端着数码相机,在庸常的岁月里行走。在“咔嚓”声中,圈定了一个个生活的画面。走走看看,行行摄摄,用影像留住美丽,将瞬间定格成永恒。阳光下,细雨中,灯影里,你,我,他都随着镜头,化成了照片。照片的保存,从传统的相册收藏,变成了电脑数字版。有了数码相机后,原来的相册也成了过去的家庭档案。如今,每天拍摄的照片都要超过几百张,不可能再印成相片,大量的电子照片就保留在大容量的移动硬盘里,按着时间目录,便能找寻到想要的照片。便捷,轻松,自由。日复一日,时间不动声色地向前流去,所有的家庭故事,留在了光影里。一本本相册,包含着一个普通家庭成长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画面,却有着全家人相拥相守的欢乐;没有大紫大红的光芒,却有着恬然从容的笑脸;没有豪华炫耀的场面,却有着时代进步在百姓生活中留下的烙印。【篇四】5月19日下午一点钟左右,烈日炎炎,天气特别闷热,可是吴江越剧团的全体演员却冒着酷暑,来到松陵卫生院,为住院的老人们热情地表演节目。看着台上的表演,我回想起了过往。1978年以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全国到个人,从经济到交通,从城市到农村,变化均很大。我曾既是妇幼保健医生又是国家计划生育干部,在1984年4月退休时,月工资49.5元,1978年时月工资更低。现在,我月退休工资是9234元,加尊老金每月200元,是刚退休时的200倍还多,真是不算不知道,算算吓一跳。从交通来讲,1978年前,吴江公路稀少,个别乡镇交通闭塞。那时我到七都(吴溇)出差,要从南浔乘轮船到目的地。干旱季节江河狭小,船进不去,就只能靠步行。而到铜罗、青云、桃源,乘轮船要“黑进黑出”。冬天日短,到桃源一般都是下午六点,天已黑,只能住宿。第二天工作,第三天早上六点乘轮船回吴江。到庙港出差,同样如此。交通的不发达,也让我当时的工作单位频繁换人。我至今记得,1952年,我在大庙卫生院工作时,近四个月换了三个医生。医生一到这里就摇头,待不住。后来,只剩下我们三个助产士无奈地留在庙港。三个人承担起了教授接产新法、普及妇幼保健知识、监督检查“换产包”的任务。而一旦遇到接生员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三个必须立马到场,确保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从居住环境讲,1978年前,我住中心巷12号2楼,面积70平方米,卧室还可以,吃饭间特别小,用餐时要去卧室拿点东西,人要横着走过去。厕所是地沟式,大解时难立起,要用两手撑地才能慢慢起立,两腿都会发软发抖。住所后面有排小旅社,热天,旅社开空调时,热浪夹带着油烟气扑面而来,真是难受极了。改革开放后,交通四通八达,队队通公交,有的地方家门口即可上公交车,孩子上学更是有校车接送,孩子学习安心,老师和家长们放心。改革开放后,居住环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