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小问题•1、根据环评法,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是?•2、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对象分别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一、环评的工作对象及主要内容•1、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立项的依据•2、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一)规划规划分为两种形式:政策导向性和项目导向性(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三)规划方案、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推荐方案及替代方案规划方案是符合规划目标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推荐方案是建议实施的规划方案。(四)减缓措施用来预防、降低、修复或补偿(按优先顺序排)由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五)跟踪评价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评价,用以验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判定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三、规划环评的评价原则科学、客观、公正: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早期介入:规划环评的精髓整体性:联系相关政策、规划、计划及项目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一致性:评价工作深度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评价结论具有可操作性四、环评类别环评法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划环评相关的法律法规导则•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2003-09-01实施•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HJ463-2009),2009-03-14发布,2009-07-01实施法律法规•1、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环发)〔2004〕98号,2004年7月6日印发•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3、《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评〔2010〕36号五、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第十条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基本内容见书P(372—372)1、规划分析2、环境现状与分析3、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4、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针对各个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6、开展公众参与7、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8、编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篇章或说明)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关系第二节规划环评的程序和内容•程序•各类规划的环评内容与要点(自看)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规划分析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评价指标对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放弃规划编写报告书、篇章或说明针对规划方案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实施监测与跟踪评价公众参与采纳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评价结论工作程序第三节规划方案分析一、规划方案分析一般内容a规划的描述b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c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规划分析常用方法•专家咨询、类比分析、矩阵法、核查表法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因果网络法网络法:影响网络法二.现状调查和分析1、现状调查•应针对规划对象的特点;•按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效用性的原则,有重点的进行;•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方法: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调查与监测等评价范围•确定评价范围时不仅要考虑地域因素,还要考虑法律、行政权限、减缓或补偿要求,公众和相关团体意见等限制因素。•在确定地域范围时通常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流域、盆地、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如森林、草原、渔场等),或人为的边界(如公路、铁路或运河);二是已有的管理边界,如行政区等。2.现状分析与评价2.1现状分析主要内容:a.社会经济背景分析b.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c.生态敏感区(点)分析;c.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分析,确定需要评价的环境因子。2.2环境限制因素分析a.跨界环境因素分析;b.经济因素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分析;c.社会因素与生态压力;d.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影响;e.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对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分析在没有本拟议规划的情况下,区域环境状况/行业涉及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发展趋势(即“零方案”影响分析)。2.3环境发展趋势分析第四节规划环境影响识别•识别内容: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识别方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系统流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规划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列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状分析编制影响识别清单影响识别方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等)专家咨询及公众参与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标准国内外实践经验初步的评价指标评价所需信息理论分析社会经济环境基础数据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确定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评价指标二、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的确定(一)确认环境目标•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的环境目标;•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环境问题的描述•当地环境(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噪声、交通);•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矿产、能源、固体废物);•全球环境(包括气候、生物多样性)。(二)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规划及环境背景调查情况,规划所涉及部门或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初步确立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中补充、调整、完善。•具体指标体系,见书P390-397第五节规划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预测(一)预测要求•应对所有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预测内容:4个方面。•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情景分析法等。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评价范围的确定确定评价范围时不仅要考虑地域因素,还要考虑法律、行政权限、减缓或补偿要求,公众和相关团体意见等限制因素。在确定地域范围时通常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流域、盆地、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如森林、草原、渔场等),或人为的边界(如公路、铁路或运河);二是已有的管理边界,如行政区等。(二)评价标准•首先采用已有的国家、地方、行业或国际标准。•如缺少相应的法定标准时,可参考国内外同类评价通常采用的标准,采用时应经过专家论证。(三)主要内容:a.规划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b.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c.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容性分析。三、规划环评的方法•评价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等。四、环保措施(一)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预防措施。用以消除拟议规划的环境缺陷。•最小化措施。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环境影响最小化。•减量化措施。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环境影响。•修复补救措施。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重建措施。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二)供决策的环境可行规划方案1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结果,对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的规划方案进行排序,并概述各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2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对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提出供有关部门决策的环境可行推荐规划方案,以及替代方案。五、关于拟议规划的结论性意见与建议评价结论的三种类型:1.建议采纳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顺利);2.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认为已有的规划方案均应依据环保要求进行调整);3.放弃规划(所有的规划方案在环境保护方面有重大缺陷)第六节规划环评案例规划环评编制的主要内容(了解)1、报告书(9个方面)——详见案例:书P405--414•总则、拟议规划的概述、环境现状描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监测与跟踪评价、困难和不确定性、执行总结。2、篇章或说明(至少4个方面)•前言、环境现状描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环境影响减缓措施。1总则\前言1.1总则(报告书)•规划的一般背景。•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目标和标准。•环境影响识别(表)。•评价范围与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与规划层次相适宜的影响预测和评价所采用的方法。1.2前言(编章或说明)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目标和标准评价范围与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与规划层次相适宜的影响预测和评价所采用的方法2、规划的概述与分析•规划的社会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和/或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与上、下层次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关系和一致性分析。•规划目标与其他规划目标、环保规划目标的关系和协调性分析。•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的可行的各规划(替代)方案概要。3、环境现状分析(报告书\篇章)•环境调查工作概述。•概述规划涉及的区域/行业领域存在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历史演变,并预计在没有本规划情况下的环境发展趋势。•环境敏感区域和/或现有的敏感环境问题,以表格一一对应的形式列出可能对规划发展目标形成制约的关键因素或条件。•可能受规划实施影响的区域和/或行业部门。4、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报告书\篇章)•(简要说明规划与上、下层次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关系,以及与其他规划目标、环保规划目标的协调性。)•按环境主题描述所识别、预测的主要环境影响。•对应于不同规划方案或设置的不同情景,分别描述所识别、预测的主要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在描述环境影响时,说明不同地域尺度(当地、区域、全球)和不同时间尺度(短期、长期)的影响。•对不同规划方案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包括环境目标、环境质量和/或可持续性的比较。5、规划方案与减缓措施(报告/篇章)•描述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并概述各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主要环境影响的防护对策、措施和对规划的限制,减缓措施实施的阶段性目标和指标。•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的综合评述。•供有关部门决策的推荐的环境可行规划方案,以及替代方案。•规划的结论性意见和建议。6、监测与跟踪评价•对下一层次规划和/或项目环境评价的要求。•监测和跟踪计划。7、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概况。•概述与环境评价有关的专家咨询和收集的公众意见与建议。•专家咨询和公众意见与建议的落实情况。8、困难和不确定:•概述在编辑和分析用于环境评价的信息时所遇到的困难和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它们可能对规划过程的影响9、执行总结•采用非技术性文字简要说明规划背景、规划的主要目标、评价过程、环境资源现状、预计的环境影响、推荐的规划方案与减缓措施、公众参与的主要发现和处理结果、总体评价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