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石泉县“十二五”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为深入推进“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战略,推动我县蚕桑丝绸产业(以下简称蚕业)更好更快发展,特编制本规划。一、“十一五”末蚕业现状(一)蚕桑基地已具规模1、蚕茧基地产能明显增强。全县桑园总面积7万亩(其中高标准桑园4万亩),“十一五”期间新建桑园5万余亩,建设蚕室2000余间,总面积13万平方米。蚕农2.45万户,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3515户。方格簇应用率达88%,上茧率83%以上。2010年养蚕发种11.3万张,产茧3560吨,农民蚕茧收入1.07亿元,“十一五”期间实现年养蚕、产茧翻一番,成为西北蚕桑第一大县。2、蚕桑循环经济规模发展。年栽培桑枝食用菌袋料超过2000万袋,每年桑园套种保持在3万亩以上,年桑园养鸡10万余只,三项合计年产值1.49亿元,蚕桑资源利用和蚕茧生产协调发展,蚕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二)龙头企业基本建立拥有茧丝绸加工及副产品开发企业10个,其中,年制种能力40万张的蚕种场1个,缫丝、捻丝加工企业3个。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超过3亿元,从业人员1000余人,年产值过3亿元,培育龙头企业4个,丝绸工业集群及古堰丝绸工业园区构架形成。(三)主导产品已经形成“天虹牌”蚕种、“雨花牌”蚕茧、“鎏金蚕牌”白厂丝、“富硒牌”桑枝食用菌等四大主导产品已形成,“天虹牌”蚕种于2007年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实现名牌产品零的突破。产品开发梯次推进,蚕丝家纺、桑枝食用菌等系列副产品开发呈现良好发展势态,市场前景广阔。(四)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三大主导产品的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初步建立,产品市场紧俏、供不应求,系列副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其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五)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设置组建了县蚕桑发展局,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队配备了蚕桑专干,80个蚕桑强村配备了蚕桑技术辅导员。县蚕桑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的电子网络平台建成。组建规范化有效运行的蚕桑专业合作社20个,企业蚕桑基地服务网络与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并存的新型蚕桑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县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联合建立了石泉蚕桑基地。现代高效的省力节本蚕桑技术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蚕桑科技支撑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六)蚕业优势日益凸显2010年,全县蚕业总产值5.56亿元(占全县全年生产总值的20.6%),其中:农民蚕桑综合收入2.56亿元,农民人均蚕桑综合纯收入115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6%;茧丝绸加工业产值3亿元,占县属规模工业总产值18%。蚕桑生产成为县域农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丝绸工业成为“工业强县”的主力军,蚕业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工业扩张、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二、蚕业现存主要问题(一)农村养蚕劳动力紧缺我县农村90%以上的青壮劳动力放弃农业、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劳务经济的异军突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具有长期性,直接导致农村养蚕劳力匮乏,农村劳动力紧缺成为制约劳动密集型蚕桑产业大发展的瓶颈。(二)鲜茧收购流通市场混乱蚕业利润空间一直集中在鲜茧流通环节,由于受利益驱使,茧贩子队伍异常庞大、明目张胆,扰乱了正常的鲜茧流通市场秩序,出售毛脚茧的顽疾难以根除,导致蚕茧大幅贬质,资源大量流失,致使蚕茧加工企业直接受害,蚕茧生产者最终受害,社会资源少数人受益,年复一年、恶性循环,鲜茧收购流通市场混乱成为阻碍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毒瘤。同时,自由状态的蚕药市场也需加强规范整治。(三)企业带动蚕业发展能力弱一是加工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弱。茧丝绸加工企业是建设发展蚕桑基地的主体,然而,天成丝业、天新丝绸、永宏丝业等公司尚处在创业初始阶段,没有实力、能力、精力把蚕茧基地当做自己的“第一车间”,同时缺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忧患意识。长期以来,蚕桑基地建设发展依赖于各级政府去推动,处在政府千辛万苦、群众并不领情、企业坐享其成的与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相悖的非良性循环格局。二是蚕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已组建的蚕桑专业合作社难以规范有效运行、成长太慢,龙头企业与基地蚕农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和龙头带动作用、蚕桑合作社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千家万户蚕农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不能实现有效对接,蚕业发展则难进入良性循环。(四)“五低”牵制着养蚕效益一是桑园管理规范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亩桑产叶量低,“十一五”末,全县亩桑养蚕1.4张;桑园闲置、撂荒面积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二是省力节本桑技术体系应用面低。如大蚕蚕台省力化饲养量只占养蚕量的20%。三是户均养蚕规模效益低。大多数户年养蚕量没达到适度规模,全县年养蚕30张以上的大户72户,养蚕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四是小蚕共育率低。小蚕共育现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全县小蚕共育率仅占5%。五是专用蚕室比例低。全县专用蚕室约占30%,兼用蚕室约占70%,蚕室等养蚕配套设施与蚕农日益扩张的养殖规模不相适应。(五)蚕业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设置成立县蚕桑发展局,赋予其建设、服务、管理全县蚕桑产业的职能,起到了加强发展蚕桑基地力量的作用,迈出了蚕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现行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管理部门较多,条块分割,各自为阵,合力不强,尤其蚕茧收烘经营体制、机制方面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蚕业链各环节利益得不到有效平衡、监管,“多头管理、职能分散、运行低效、监管失调”的局面,导致蚕业基础摇摆不定,丝绸企业难以壮大升级,蚕业良性发展缺乏体制保障与内在动力。(六)茧丝市场价格起伏跌宕大茧丝价格受国际大市场主导,茧丝价格的周期性与蚕业生产的周期性吻合,上升或下跌平均周期为32.6个月,丝绸行业成为高风险行业,而国家厂丝储备政策对其宏观调控能力非常弱。蚕茧生产跟着其市场价格跑,鲜茧价格的振荡起伏,往往动摇干群发展蚕业的信心,左右着广大蚕农的投入取向,直接导致兴桑养蚕的大起大落,难以建成稳固的高水平的蚕桑基地。三、“十二五”蚕业发展思路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的,以优化蚕桑基地、提升丝绸工业为重点,以蚕业循环经济和深度加工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支撑,以转变蚕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现代高效蚕业为方向,全面提高蚕业“四率”,围绕培育强村大户、开发系列产品、推进产业化经营三个关键环节,以配套政策、资金捆绑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手段,依靠强村大户支撑和龙头企业带动,推动我县蚕业的优化升级,把石泉建成国家级生态优质茧丝基地。(二)发展方向坚持蚕业提质增效和规模扩展协调推进,实现蚕业“一稳”(蚕桑生产基地稳定发展),“二增”(即蚕农收入较快增加、工业产值较快增长),“三提高、三优”(三提高即养蚕大户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业效益提高,三优化即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优化职工队伍),“四化”(产业集聚化、技术高新化、产品多元化、发展持续化),推动我县蚕业跨越发展。(三)总体目标计划到“十二五”末,建成丰产高效桑园7万亩(其中高标准桑园5万亩),实现年养蚕15万张、产鲜茧5000吨,农民蚕桑综合(蚕茧、资源利用)年收入4亿元,丝绸工业年产值6亿元,蚕业总产值10亿元。(四)主要任务1、蚕茧基地建设。每年养蚕发种增量8000张以上,年增速8%以上,到2015年养蚕15万张,蚕茧收入2亿元。新、改建标准桑园3万亩,其中各1.5万亩,建成高标准桑园5万亩以上。新建标准蚕室1500间,总面积90000㎡以上,年均300间;改造蚕室1500间总面积90000㎡以上,年均300间;新建小蚕共育室300间,总面积18000㎡以上,年均60间。新推广方格簇60万片,年均12万片。新推广适宜蚕桑农机4400台,其中:高压消毒机2000台、切桑机1000台,桑树伐条机1000台、桑枝粉碎机100台,土壤旋耕机200台。2、优质蚕种生产。县蚕种场每年生产优质“天虹牌”一代杂交蚕种15万张以上,根据市场需求,保障本县所需的同时,扩张市场占有率。3、蚕桑资源利用。栽培桑枝食用菌袋料2500万袋/年,目标产值1.5亿元。开展桑园套种2万亩/年,目标产值0.3亿元。桑园养鸡规模逐年递增,达到100万只/年。资源开发目标总产值2亿元。4、工业园区建设。有序落实《古堰丝绸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十二五”末,实现丝绸工业加工及副产品开发年产值6亿元。5、蚕业品牌建设。新培育1个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和3-5个国内知名商标。四、“十二五”蚕业建设重点(一)蚕桑强村大户培育1、具体目标。80个蚕桑强村、5000个养蚕大户年养蚕量占全县养蚕总量由50%、40%分别提高到70%、80%以上,强村大户的蚕桑综合收入占年总收入的70%以上。2、工作重点。实施蚕桑强村大户支撑战略,围绕80个蚕桑强村、5000个养蚕大户,以养蚕大户建设及年养蚕20-30张适度规模大户培育为重点,按照“基地围绕强村建、力量围绕强村转、政策围绕大户扶、科技围绕大户推、协会围绕大户办”的原则和“大户建园、室随园建、园室配套、设施跟进”的思路,按照既定的蚕桑强村、养蚕大户类别标准,分类指导,跟踪服务,梯次分批推进达标,推动养蚕大户适度规模经营,把蚕桑强村大户培育成蚕桑基地的“甲级队”。(二)优质高效桑园培育1、具体目标。亩桑年均养蚕量由1.4张提高到2.2张(其中:5万亩高标准桑园年均养蚕2.4张/亩,其余桑园年均养蚕1.5张/亩)。2、工作重点。始终把优质高效桑园培育当作蚕业的基础工程来抓,重点抓好标准桑园新建、桑园规范管理、低产桑园改造和桑园土地流转等四个方面,使全县优质高效桑园保持在7万亩,为实现年养蚕15万张提供优质桑叶。同时,注重蚕桑重点区域桑园道路、堰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养蚕配套设施建设1、具体目标。专用蚕室比例有30%提高到70%,大蚕蚕台育由20%提高到80%以上,每年提高12%;方格簇应用面95%以上,上茧率达85%;蚕桑机械广泛使用,大户养蚕主要耗劳环节实现机械化。2、工作重点。一是抓好标准蚕室新建、原有蚕室改造和蚕台搭建工程,全面改善养蚕环境;以大蚕蚕台育为抓手,蚕桑强村大户率先实现大蚕饲养省力化,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对蚕桑基地发展的制约。二是保持方格簇应用率与养蚕增量同速增长,实现营茧蔟具优良化,确保鲜茧质量,及蚕农、企业共赢。三是大力推广适宜蚕桑农机,极大改变蚕桑生产手段,降低桑树伐条、桑园耕翻、蚕室消毒等环节的劳动强度,到达省力、高效的效果。(四)小蚕共育培育推广1、具体目标。小蚕共育率达到80%,基本实现小蚕商品化。2、工作重点。围绕新建的小蚕共育室,配齐相关设备,配套建设小蚕专用桑园。以蚕桑专业合作社和养蚕大户、养蚕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培育一批长期稳定的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社、户,并规范其管理。逐步实现由发放蚕种到户为发放小蚕到户,及小蚕共育、大蚕分户饲养的分工合作的“流水式”养蚕作业,达到养蚕稳产丰收、省劳高效的目的。(五)蚕桑布局品种调整1、具体目标。“三个优化”,即优化蚕桑基地区域、优化全年养蚕布局、优化蚕桑品种结构。2、工作重点。一是优化蚕桑基地区域。按照“提升川道、拓展北区、突破南区”的思路,继续抓好《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带》建设,蚕桑基地适度向中高山转移,实现蚕茧基地重点化、区域化、优势化。二是优化全年养蚕布局。加快“三三制养蚕”向“多批次养蚕”的全面调整,使养蚕布局更加优化;推行桑树冬春伐和冬季重剪稍隔年冬春伐相结合的剪伐方式,使桑树冬季重剪稍隔年冬春伐面积占到桑园总面积的1/5-1/4。三是优化蚕桑品种结构。优化桑品结构,丰富桑树品种,满足多批次养蚕和小蚕共育的需求;调整蚕品种结构,引进2-3个抗高温多湿的蚕品种,切实解决夏季养蚕效益偏低问题。(六)蚕桑资源综合开发1、具体目标。桑枝食用菌袋料2500万袋/年;桑园套种2万亩/年;桑园养鸡100万只/年。2、工作重点。发展生态循环蚕桑,形成立体产业链。首先做好“三项产业”,加快其产业化进程。稳步发展桑枝食用菌,做到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两不误;科学开展桑园套种,做到“因园制宜”,达到农经作物与桑叶双丰收效果;适度推广桑园养鸡,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桑园养鸡模式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