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期末总结一、名词:1.《三国史记》《三国史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正史。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金富轼等以汉文编撰。采纪传体。共五十卷。计《新罗本纪》十二卷,《高句丽本纪》十卷,《百济本纪》六卷,《年表》三卷,《志》九卷,《列传》十卷。《三国史记》是朝鲜现存的最古史书。1145年高丽王朝学者金富轼(1075~1151)用古汉语撰成。纪传体,由本纪、年表、杂志、列传组成。记述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史事。共50卷;包括罗纪12卷、丽纪10卷、济纪6卷;年表3卷;祭祀、音乐、车服、屋舍、地理、职官等杂志9卷;列传10卷。该书直接依据今已失传的《旧三国史》,并取材于朝鲜的其他文献和金石资料,以及中国的某些史书和风俗地理书籍。从其“论曰”部分,还可看出使用《尚书》、《春秋》、《孟子》等中国经书的痕迹。此书是研究朝鲜三国时期和后期新罗历史的珍贵文献。不足之处是对某些史事有时叙述重复,对事件的记述有时也有差错。该书撰成不久即刊刻问世,俗称古印本,流传国内外。其后有李朝太祖三年(1394)庆州府首次刊本,俗称洪武本。但均已失传。再后有李朝中宗七年(1512)庆州府二次刊本,俗称正德本,为存世无多的善本。2.《朝鲜王朝实录》《李朝实录》《李朝实录》,韩国称为《朝鲜王朝实录》,是把自李氏朝鲜始祖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按年月日记录的编年史,共1893卷888册,是最古老且庞大的史书。《李朝实录》涵盖李氏朝鲜的政治、外交、军事、制度、法律、经济、产业、交通、通讯、社会、风俗、美术、工艺、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史实,是在世界上罕见的宝贵历史记录。它的意义还在于记录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李朝实录》从基础资料的起草到实际编述和刊行,所有工作由春秋馆的史官负责,此官职的独立地位和对记述内容的保密,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实录是在下一代王即位后开设实录厅、安排史官编撰的,其史草连国王也不能随意阅读,保障高度秘密,以确保实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实录编成后,把实录分送到在全国各地要地设置的史库各一份保存。遇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曾被火烧毁,每当此时,重新出刊或进行补修。直到20世纪初,在鼎足山、太白山、赤裳山、五台山等4处史库,各留传1套。《李朝实录》留传至今的有:鼎足山本1181册、太白山本848册、五台山本27册、其它散本21册,共2077册。这些留存本一并被指定为国宝第151号,1997年10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为世界纪录遗产。《李朝实录》作为世界纪录遗产其意义在于:首先,它记录了朝鲜25代国王472年历史,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在世界上时间最长;其次,内容极为丰富;再次,内容繁多,堪称百科全书;第四,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第五,用活字印刷刊行,展现了朝鲜印刷文化的传统和文化水平。最后,《李朝实录》也是对日本、中国、蒙古、琉球等东亚各国历史及关系史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该庞大的巨著记录了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单一国家的历史。因其文化历史上的稀有,从而成为宝贵的实录遗产,也是世界性文化遗产。首先,《李朝实录》作为单一国家的正式纪录,囊括时间最长。第二,《李朝实录》作为最大型的历史巨著,记录了最丰富的历史事实,令人称赞。第三,《李朝实录》内容丰富,堪称百科全书。第四,《李朝实录》是依据历史事实书写的纪录,有很高的可信度。第五,《李朝实录》用活字印刷,显示了朝鲜印刷文化的精密技术和传统。第六,由于受到国家的特殊保护,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共享这份宝贵的实录所提供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最后,《李朝实录》在研究日本、中国、琉球等的关系上,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有关历史、政治和外交等的资料。3.骨品制古时朝鲜新罗族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即骨品制。新罗贵族按血统确定等级身份及相应官阶,不同骨品不通婚姻。骨品世袭不变。“骨品制”。朝鲜族大姓贵族为了“别婚姻”,在新罗贵族间实行了带有奴隶制残余的封建制的“骨品制”。朴、金、昔三姓是新罗统治集团中最大的贵族,三家王族实行的是“圣骨”、“真骨”的最高等级制度。“各骨品之间互不婚娶”,无论朴氏、金氏都贯彻了这种等级制度。虽然朴氏、金氏等帝胄世家由盛以衰,但在婚姻中的“骨品制”婚姻观念一直都有影响,特别是一些朝鲜族老人尤其重视这个问题。4世纪时,新罗用武力统一辰韩各部,以庆州为都城。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其特权地位,制定了等级制度,称为“骨品制”。朴、昔、金三家王族地位最高,称为“圣骨”,大小贵族依次分为“真骨”、六头品、五头品、四头品等四个等级。“圣骨”、“真骨”贵族能继承王位。各骨品都自我封闭,互不通婚。花郎徒以誓约和信仰而结合的花郎集团与骨品制的血缘主义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花郎不仅为新罗培养了很多有名的将军和勇敢的战士,对新罗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王权和贵族势力之间起到缓冲的作用,是整个骨品制社会的缓冲和纽带。关于花郎徒,早在1943年日本学者三品章英著有《新罗花郎的研究》,认为花郎是一种男子集会(青年组织)。大概起源于三韩时代的青少年组织。《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魏书·东夷传》皆有记载。花郎徒的起源大概与这种风俗习惯有渊源关系。这种青年组织是以年龄为根据,所以往往比氏族或地缘集团具有更广的范围基础。这些大小国家是由村落组成的,也出现了被称为“健牟罗”的大邑,即城。青年组织的存在则有加强这些城邑国家内部联系的功能。青年组织集结的动力也来自对神的共同崇拜,多与巫术和宗教有关。在新罗则山岳信仰,山神信仰较为盛行。在佛教传入以后,也受到佛教,尤其是弥勒信仰的影响。统一新罗时期花郎徒们经常巡行的山是金刚山,反映了佛教的影响。实际上佛教传到韩半岛以后,许多山都根据佛教重新命了名。花郎被视为弥勒的化身,而其追随者花郎徒也被视为弥勒信徒,如金庾信的追随者被称为“龙华香徒”。然而花郎制度化、法制化的过程,也新罗古代国家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受到中国政治和法律制度影响的结果。在新罗国家形成过程中,这种青年组织起到了加强内部统合和促进国家形成的作用,而在新罗古代国家成立之后,随着青年组织发展为花郎,在对外扩张以及后来的统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军事作用。青年组织向花郎的转变自身也许与新罗古代国家的形成有关。真兴王时期之所以将花郎由原来的由女性为源花,改为男性花郎,不仅是新罗社会变化的反映,也许与对外扩张战争的需要,以及大幢等新军事制度的成立也有直接关系。4.后三国后三国(892年-936年)是朝鲜历史上的时代划分之一。始于892年农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时期新罗王族后裔弓裔亦建立后高句丽导致已衰弱的新罗分裂,终于936年高丽再度统一朝鲜半岛。新罗景德王之子惠恭王即位后,都城内频繁发生暴动,780年惠恭王与妃嫔等被杀,武烈王系血统断绝。之后连续发生篡位事件,宫廷纷乱。王位争夺战中失败的王族后裔金宪昌于熊川州独立,拥有海上势力的将领张保皐亦起兵,介入了都城的王位争夺。起事虽为中央军队镇压,地方上仍发生农民暴动,新罗王朝统治能力逐渐弱化。九世纪中期,此类暴动频繁发生,地方豪族多有举兵,号称将军、城主等,脱离新罗统治。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为有力的势力。甄萱是尚州出身的农民,在西南海建立军功被升为将领。892年以完山(今全州)为根据地起兵,攻占武珍州(今光州)独立。后纠集周边豪族以扩大势力,900年自称「后百济王」,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建立「后百济」。弓裔是新罗王族后裔,891年起兵反新罗,随梁吉于江原道等地作战。898年以松岳(开城)为都于北部建立了「后高句丽」,901年推翻梁吉自行称王,建立独自的年号与官制。后高句丽904年改国号为「摩震」,905年改为「泰封」。如此形成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三国鼎立的局面。松岳豪族出身的王建在弓裔麾下多建军功,918年推翻弓裔,以开城为都建立「高丽」并称王(太祖)。王建继续合并地方豪族增加势力,935年吞并新罗,936年攻灭后百济,重新统一朝鲜半岛。5.张保皋保皋,新罗人(今韩国),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46年。少年时期张保皋喜欢舞枪弄棍,善水性,性格粗犷豪放。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他与好友郑年入唐,同年9月参加了武宁军,因其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于元和十三年(819年)擢迁至武宁军小将。公元824年,来到赤山浦,在赤山(今石岛湾)建立了赤山法华院。其间,日本国佛教天台宗高僧圆仁随遣唐使滕原常嗣等一行,西渡求法,于839年辗转来到赤山浦,先后三次客居法华院长达两年九个月,得当地官吏、居民和法华院僧侣之助,西去五台山长安等地求法巡礼。828年张保皋回到新罗,以其雄才大略奏请兴德王拨给万人,在海道要冲新罗莞岛设立清海镇,自任大使,荡除海盗,禁止奴婢买卖,取得显著效果。并全力开辟海上通道,发展新罗与中国、日本三国海上贸易活动,建立了海上贸易网络,发展了与世界很多国家的国际直接贸易。除此之外,他还经营造船业、冶金业、制造业、丝绸、水产业,并经营出租船只、水手、稍工、译语、食宿、修船等服务行业。张保皋被后人称之为世界历史上卓著的海洋商业贸易王。张保皋出身“侧微”,归国后为平定海盗自任清海大使,拥兵自重,后在发展国际海洋贸易中又进行独立外交活动,独占国际海洋贸易,这是对新罗旧体制---骨品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公元846年新罗王借口“纳妃”事件将其杀害。6.荫叙制所谓荫叙制就是根据父祖的家荫、荫德,叙用其子孙为官的制度。大概从新罗时期以来,就有叙用功臣子孙的惯例,但是将这种特权扩大到所有五品以上官员,形成一种固定的制度,大概是在成宗朝(982-997)完成的。荫叙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王族后裔的荫叙,一类功臣后代的荫叙,三是五品以上一般高级官僚子孙的荫叙。对于王族后裔和功臣后代的荫叙几乎没有什么限制,范围包括内外远孙。五品以上(忠宣王复位年起改为四品以上)子孙的荫叙则有所限制,托荫者为三品以上官员时范围还包括收养子、女婿、甥、侄、弟,托荫者为四品或五品官员时则只包括子和孙两代。一般认为,荫叙并非定期实行的制度,而只在特别情况下才实行,如国王即位、王太后册封等庆典,或遇到重大旱灾、变乱之时会实行,也有人认为高丽时期实际上几乎是按照惯例定期举行。原则上一名托荫者只能有一名受荫者,遵循所谓一人一子的原则,但是兄弟之间也可以从不同的托荫者那里得到荫叙的机会。也有人认为一人一子原则只限于当年,而一名官员一生中也许有多次荫叙子孙的机会,所以也有一名官员荫叙多名子孙的情况。高丽官吏中荫叙出身者的数量甚至超过科举出身者。7.田柴科制度田柴科制度是高丽土地制度的核心,也是高丽贵族能够世袭其特权地位的经济基础。田柴科制度是在景宗元年(976)开始实行的,而其原型则来自高丽开国之初的土地赏赐。高丽建立之后,向功劳较大的高官和豪族们赐给食邑、禄邑,其实这种赏赐往往只是意味着对这些豪族们自新罗末期以来对一定地域、村落的控制权的成人而已,所以他们不仅享有收税权,甚至和可以征收贡赋,征伐力役。高丽统一后,太祖23年(940)将一部分土地赏赐给开国功臣,称为役分田,是为田柴科制度的前身。对于朝臣、军士不论官阶高低,根据其品行善恶和功劳大小分别授予一定数量的土地,仍具有论功行赏的性质。8.恭愍王恭愍王(1330~1374年,在位1351年1374年)是第31代高丽王。名颛,初名祺,是忠肃王之子。谥号是恭愍仁文义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庙号武宗。王妃是元朝魏王的鲁国大长公主宝塔失里其他妃子有惠妃李氏、益妃韩氏、定妃安氏、愼妃廉氏等。他在位时正值中国元末农民暴动,当时高丽王廷内握有实权的,是以大土地所有者为基础的世臣大族,他们是和蒙古王室通婚的亲元势力。实际上恭愍王本人就是蒙古王室的驸马,取名伯颜帖木儿,长期入侍元廷,而他早年依靠的就是世臣大族奇氏和权氏的势力,但即位后由于目睹了元朝势力日衰,就果断地出兵反元,并坚决肃清了奇氏和权氏两族的势力,停止使用元朝年号,恢复高丽传统官制,在一定程度上博得了人心。1362年,恭愍王任用了一个与世臣大族无任何关系、出身卑贱的僧侣——辛旽,他是玉川寺一个女婢的儿子。恭愍王颇为赏识他对政事改革的一些见解,令其还俗,委以重任,官至真平侯。辛旽被起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