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一、课题背景本课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十三五”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1.“传统文化”对母语的修养、文化的积淀、人格塑造、伦理道德培养都有积极影响。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的教与学。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阅读表达和交际。现在的汉字是古代汉字的延续,所以学习古汉语、阅读经典,是提高母语修养的必经之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被称为软实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义”,即仁者爱人,义者担当,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人格塑造和伦理道德培养具有积极影响。2.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对于农村牧区资源相对欠缺,尤其是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我校尤显重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人教版教材课内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曲剧、明清小说、对联灯谜、神话故事、国画书法、传统节日等等,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挖掘教材内资源更便捷;解决农村牧区孩子阅读量不足问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有利于开阔教师视野,在经典文化长廊里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增进文化底蕴,促进教师自身成长。3.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利用我旗有利条件开发“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潜移默化的进行爱家乡的教育的同时汲取传统文化滋养。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品读、实践中增强传统文化底蕴,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浸润孩子的心灵。1.打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建设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漫步在校园400多米长的“文化墙”旁,仰望着先圣孔子塑像,欣赏着墙壁上张贴的名人画像、书法、名言警句,营造出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再将其内化为求知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利用我校立孔子像为契机,每年9月28日组织孔子诞辰纪念活动。2.立足教材,播撒传统文化种子。(1)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利用教材中的历史故事明理、从历史笑话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多渠道入手,让孩子们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乐趣。(2)强化诵读,加强积累。(3)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课文阅读提示、课文注释、阅读链接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人物背景、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导出作品情感特征,陶冶高尚情操。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和弘扬传统文化。(1)引领学生走进名著,品味经典。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情操。(2)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基点进行语言实践。(3)开展“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开发。阅读奈曼相关主题的书目;走进我旗清朝王府、契丹文化、怪柳景观、沙湖水色、古代白塔等自然景观和代表性建筑等,进行传统文化熏陶;观看奈曼相关的影视片;访问身边的名人等实践活动,全方位的阅读“奈曼”。三、研究方法1.诵读经典法。研究如何把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是教学资源的开发的主要途径。2.调查研究法。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属于应用性实践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是研究的基础和样本,对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成败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可鉴性。4.行动研究法。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不仅是一个行动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要通过行动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5.实践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并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归纳出可利用和借鉴的规律,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四、研究原则1.传承性原则: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基础上,挖掘古代经典的教育价值,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2.创新性原则:既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要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既要给学生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更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精深。3.适应性原则;从实际出发,打造教师能够接受、适合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4.发展性原则:从人的发展的广阔角度来看待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充分反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态的学习过程。5、实践性原则:研究的题目来自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紧随教学实践;研究的结果要靠教学实践检验,反过来又给教学实践以指导。五、实施过程及成果形成(一)实施过程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发课内外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我们将在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课外阅读、开展实践活动中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视野。本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为五年(2016——2020年)。计划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研究申报资料,开展论证调查,拟写研究方案,参加开题培训,组织研究力量。2.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9年7月)按照既定方案组织实施,开展专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察、评估;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施工作。2016年9月,举行开题论证;2017年9月—2019年7月,撰写中期报告,交流研究论文、每年9月开展纪念孔子诞辰日活动、开展教材内传统文化教学及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展示、“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实施、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调整和改进阶段研究工作。3.总结阶段(2019年9月——2020年12月)撰写课题终结报告、工作报告、展示各类传统文化教学及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实施策略、进行结题鉴定。编写论文集、传统文化教学案例集、形成“奈曼”主题阅读实施提要。召开结题鉴定会:课题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接受专家评审。4.相关活动(1)孔子诞辰纪念活动。(2)课内教材中古诗词、成语故事、明清小说片段、神话故事等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探究。(3)学生课外经典诵读。(4)经典整本书阅读。(5)“奈曼”主题阅读活动(阅读观看内容:整本书、单篇、电视、歌舞剧;主题活动设置:参观、探访、感悟)。(二)成果形成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论文、案例、教学实录、专题著作、研究报告等。1.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资源研究开题报告。2.语文教材内传统文化教学及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实录。3.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系列论文。4.“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实施策略。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中期报告。6.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案例研究。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结题报告。六、研究团队及保障条件(一)研究团队本课题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的领导下认真开展工作。并成立我校课题组组织机构:课题总负责人:刘国富(校长)课题主持兼组长:金常胜(教导主任)实验教师:孙菲菲、索明婧、张芳、李明慧、温海楠、祝锴山、吴萨如拉、徐丽娜、刘颖、刘国丰、吴丽丽、王明丽、陈文龙课题指导:李强(副校长)(二)保障条件组织保障:该课题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教研室主要领导对课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此为契机,在学区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并多渠道开发主题阅读和校本课程开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活动中。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对课题研究极为重视,组建了课题领导小组,刘国富校长为课题总负责人,副校长李强为课题指导。经费保障:学校足额支付实验经费,由课题组长掌握,用于书籍的购买、相关报刊的订阅、校本教材的组编、实验成果的制作与展示、参加课题研讨等有关费用。实验场所:校长办公室为课题督查室,备课室为课题实验室,相关的实验班级教室为实验场所,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为辅助实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