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培训文件教材汇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培训文件教材汇编重庆市工程咨询协会二〇一三年五月2目录1、析当前社会形势谈稳定风险评估………………………12、国家、市级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文件解读……………………………………………………183析当前社会形势谈稳定风险评估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陈万志(2013—5-10)一、中国步入高风险社会(一)如何概括当今中国社会的特征?我认为“转型期、矛盾凸显期、高风险社会”可能是一种共识。王岐山最近谈到:中国这样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从历史上看也好,今天的外部环境也好,现代化转型不会那么顺利,中国人自己的代价也没有付够。过去这些年走得顺了些,下面难免会有反复。世界各国社会转型的共性现象:一是整个社会躁动不安,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二是社会成员格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三是社会犯罪率急剧上升,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四是政府官员最容易在社会转型期出现明显的腐败现象,动用手中的权力搞寻租活动。中国的社会转型,至少有三个特殊的方面:第一,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既面临复杂的社会转型的任务,同时又面临体制转轨的使命,即中国同时要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使命。第二,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对农民形成了事实上的双重剥夺。第三,中国社会转型没有破解传统的二元社会根基,反而演变成三元社会结构。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也在不4断积累和暴露:利益失衡、分配不公、腐败盛行、权力失控等社会政治问题日趋严重。这些问题最后汇聚成一股空前的群体性抗争行动热潮。可以说,社会稳定问题已经成为今日之中国社会的一个全局性问题。(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正隐藏着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稳定风险有五大矛盾正处于从潜在风险向公共危机转化的临界点上:一是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基尼系数0.61(0.474),逼近社会容忍线;二是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并有激化的趋势,通货膨胀、社会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现象乃当前之首;三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事件或恶性事件呈现上升趋势;四是仇富、仇官、仇权的社会心态问题日渐突出,极易藉助现代传播媒介迅速放大为社会危机;五是非传统安全危机正成为公共安全的主要威胁。当前有9类纠纷最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并很可能转化成社会风险。这9类分别是:征地纠纷、拆迁纠纷、污染纠纷、劳资纠纷、改制纠纷、医患纠纷、物业纠纷、借贷纠纷以及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纠纷。这9类纠纷不仅只是社会现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加复杂、深层的矛盾根源。“五全两信”问题也正成为中国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中食品安5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生产安全与网路安全成为引发社会矛盾最敏感的“导火线”,而政府失去公信、社会失去诚信又成为隐藏在这些导火线背后的“炸药包。(三)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1、维权:是利益之争,一般把具体的利益作为行动目标,比如反对征地、拆迁等。这类行为政治性不强,具有很强的被动性,当事者的权益得到满足时,事件即会平息。2、泄愤:多由突发事件引起,参与者一般与最初的引发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而是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心理,其行为最终转化成自己不满、愤怒情绪的宣泄,比如砸毁警车、冲击政府等。这类事件一般有深层次的原因,其数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可作为衡量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指标之一。3、骚乱:此类事件性质最为恶劣,事件的对象进一步扩展至非利益相关者。比如全国反日游行中出现的打砸抢烧行为,这类事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性极大,是最严重的一类群体性事件。一旦被少数敌对分子利用,有可能发展为更大规模的社会动乱,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四)2012年度全国典型群体性事件事发诱因环境维权:8.90%;征地强拆:22.2%;官民冲突:13.3%;警民冲突:22.2%;社会纠纷:24.4%;6族群冲突:8.90%(五)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本要素1.结构性压抑的社会状态,积淀的社会不满情绪;2.意外因素的引发:导火索;3.传闻作用下形成人群共识和情绪渲泄,如谣言煽动等;4.社会控制手段的失效:应急反应薄弱。(六)群体事件社会群体心理特征简析其一,借机发泄心理。在转型期的中国,许多人的生活压力加大,心理上产生了被剥夺感,滋生着不满情绪;一些地方政府许多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而类似信访等社会表达渠道的不畅通,又使得一些群众感到无处说理,心理压抑。其二,逆反心理。当起因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有关部门出来“辟谣”或“定性”时,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在民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力。人们将政府的解释视为政府推卸责任、隐瞒事实的借口,“辟谣’’或“定性”不仅无法起到安抚人心的效果,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其三,表现欲和英雄情结。个人进入群体后,总有一种表现欲,特别是年轻人。其四,盲目从众心理。许多参与事件的人,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事件发展的严重性,更无法说清自己参与该事件的目的和动机,而只是“看着别人跑过去,我也跟着跑过去了”。这种从众心理可能会使一个极小的事件在很短时问内聚集起几千人上万人来,从而聚集起巨大的社会能量。这种能量一旦得不到及时疏导或缓慢释放,就可能演变7为严重的社会冲突。其五,法不责众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之所以参与其中,法不责众心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人认为,只要混在群体之中,做着和其他千百人相同的事,往往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追究。群体行动中个体的去身份化现象是这种法不责众心理产生的最为主要的根源。(七)近两年群体事件的新变化1、群体事件重心东移。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更敏感;目前面临的社会问题远较中西部地区更尖锐;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诸多领域“先行先试”,很多矛盾也率先积累爆发;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资源远较内地稀缺,争夺更甚;大量流动人口存在,社会管理问题多;中小企业融资难,产业转型升级难;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劳资关系趋紧。这些均导致东部地区群体事件增多。2、以地域关系互划界限的族群械斗。2011年后,东部沿海地区发生数起以“外地人和“本地人”互殴为主要特征的群体事件。外来务工者和当地人的冲突,是城乡、穷富差异形成的双重歧视造成的恶果,外地人无法分享当地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制度化歧视下,以省籍建构壁垒,对抗歧视、欺压和盘剥。3、底层民众与新技术结合。底层民众中,“短信一代成长,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成本被降到了前所未有的新低,草根社会更加娴熟地掌握新社会性软件,如微博、微信、社会交友网站,图片、视频存储和分享网站等等,群体事件的形态也由此出现了提升和更新。84、微观社会环境冲突加剧。2011年开春群体事件凸显增加,2012年延续2011年增长势头。违法违规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污染和滥权、粗暴执法是引发群体事件最主要的门类;近年来,官民、警民、医患、族群问冲突增加;80后、90后的年轻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登上抗争舞台,甚至是组织者和发起者。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警民冲突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比例也占到了22.2%,警察本应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但通过对2012年度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分析,发现警察目前很容易成为社会矛盾的引发者。警民冲突一般是由突发情况引起,集中体现在执法犯法、执法不公、态度恶劣三个方面。究其原因,警察作为与公众直接接触的政府工作人员,较易成为公众发泄不满情绪的“出气筒”。5、持续时间延长的事件增多。过去一些年,群体事件从发生至平息,大多持续数小时,稍长一点的也不过十余小时。近几年来,持续时间延长的事件多起来了,动辄两三天,有的十余天甚至更长。6、扩散的倾向明显。前些年,群体事件的参与者仅为涉事的利益攸关者,扩散的倾向不明显;近几年,集体行动从当事人向非当事人扩散,由利益攸关者向非利益攸关者扩散愈益明显。如今,“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已成为民众通过群体事件获益的普遍通行方式。7、抗争形式快速更新。近年来,抗争形式有两个变化倾向:一、由于组织化程度低,规模越大的群体事件越易演化为暴力;二、规模较小的群体事件民众对抗议不断创意创新,出现=『,“象征性表达”。9以前,是上街散步、集体旅游等,近些年,出现了给政府部门送“反讽锦旗”,如,送“不为人民服务”、“截访先进单位”、“踢皮球先进单位”等。农民工抗议恶意欠薪更是花样频}h早几年就有跳楼、跳桥、爬铁塔、堵门、堵车、堵路,近年来又发展出“祭拜河神”、“活埋”自虐、假扮财神爷讨薪等方式,甚至举行“农民工讨薪新闻发布会”,以“讨薪社”记者和农民工新闻发言人相互对话的形式,花样百出。8、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现有的维权集体行动中,或隐或现的同乡会、工友会、兄弟会和家族组织在以松散的非正式组织存在,这些非正式组织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组织化程度提升表现在:组织形式不断创新。为规避现有的法规限制,不断改头换面以求生存;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新媒体技术作为自我保护的组织联络工具,大大地提高了组织的动员能力;组织者敢于现身,公开带领大家维权;动员手段、抗争手法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合理、合法,且能占领道德制高点获得社会同情,防止集体行动衰退。(八)群体性事件的结果在2012年群体性事件中,73.3%的事件造成财产损失,71.1%的事件中有人员受伤,引起人员死亡的恶性群体性事件占到总体的8.9%,只有11.1%的群体事件可以得到和平解决或者基本不造成损失,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很难达到双赢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并研究群体性事件应对和处置策略,避免恶性后果反复出现。10二、“什邡一启东”事件的启示——涉环保群体事件解析(一)环境风险高发成社会冲突主要诱因1、自1996年来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重特大环境事件高发频发,2005年以来,环保部直接接报处置的事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其中2011年重大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长l20%,特别是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由于司法渠道解决环境纠纷不足1%,导致群体事件频发,由于环保问题与所在区域每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因此此类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往往数量庞大。2、近年来,典型的重大环保群体性事件有:2007年厦门“PX事件’’。2008年上海“磁悬浮事件”。2008年云南“丽江事件”。2009年广东“番禹事件”。2010年杭州“西溪湿地事件”。2011年大连“PX事件”。2011年浙江“海宁事件”。2012年天津“PC事件”。2012年四川“什邡事件”。2012年江苏“启东事件”。2012年宁波“镇海事件”。2013年PM2.5“网络群体事件”.3、频频发生的涉环保群体事件形成效应叠加,加剧了这样的印象:政府的决策有问题,纠正问题最快速也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搞暴力示威。这些印象如果逐渐从点连成片,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将是灾难性的,它会鼓励人们拒绝相信政府,并采取激进方式实现利益诉求。政府所谓“永久”停建的妥协除了表示官方“维稳”的决心,与制度建设几乎背道而驰,反将项目上马前的环评、引资承诺等置若儿戏,对政府公信力的损耗是难以修补的,还将影响投资方的利益和信心,长远来11说,不利社会诚信建设。4、决策过程不合理,是什邡及启东政府遭遇群体性事件时心虚的重要原因。上百亿的项目说下马就下马,甚至对打砸等激进行为也不太敢依法追究,这两个地方虽然归于平静,但对全国的示范效应非常坏。5、中国制度建设只能在不断的碰撞中逐渐成型,最终促成法治的完善。一些老百姓上街,是因为不相信当地政府,不相信按正常渠道能解决问题。而什邡和启东的这两个项目这么轻率地下马,在暗示民间不信任是对的。政府必须从正确决策,加强与民众沟通做起,这是遇到抗议时敢于坚持的前提。(二)涉环保群体性事件的特征1、参与人群出现精英化年轻化特点。“精英化逐渐成为涉环保群体事件的共性特点。这些事件的参与者和主要策划者,多数是企业白领以及律师、医生、记者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表达诉求时显得比较理性、平和,暴力性特征不明显,往往超越物质利益和情绪发泄。更多追求“公平正义等价值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