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学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学习背景介绍•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久,亨廷顿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历史背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现代化进程•西方的衰落•思想背景:基督教思维---下一个异教徒在哪里?•海洋文明的忧患意识:安全困境•苏东剧变和冷战的结束,原来基于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对抗不复存在,随之而起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过去,国际范围内的矛盾被强烈而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所遮隐,而现在这种矛盾就以文明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了。现代化进程与西方的衰落•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经济产值急剧增加,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顶峰。•175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为产值中占了三分之一,印度占了近四分之一,而西方不到五分之一。•1830年略微超过中国。但尔后西方高速发展。•1928年,西方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84.2%,以后逐渐下降。•1950年,西方占世界总产值的大约64%,•80年代这个比例下降到49%,•估计到2013年将下降到30%。•在西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上,非西方国家存在着三种选择:•一是拒绝现代化,这种选择曾在中国、日本存在,证明是行不通的;•二是土耳其的基马尔主义,即接受二者,但出现了新的矛盾,这就是宗教、习俗、体制等是伊斯兰的,但思想精英的观点是西方化的;•三是改良主义,即接受现代化,却不完全接受西方化,如中国的“中体西用”。源流•后冷战时代的西方政治哲学中,存在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是前者的精确表达,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是后者的代表。•冷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冲突的结束,相反,后冷战时代的冲突将更加剧烈,范围更广,也更加难以消除,因为引起冲突的基本根源变化了。他提出:“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在国际事务中,民族国家仍然是基本的政治角色,其力量仍举足轻重,“但是,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明的民族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线将成为未来的战斗线。”冷战期间,区分国家的原则或者是意识形态,形成所谓的“西方”与“东方”,或者是经济发展水平,形成所谓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亨廷顿认为,在后冷战的新世界中,这些旧原则都失去了意义,应该用“文明”取而代之。•(既是历史背景,也是文章主线。)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概念解释•“文化”与“文明”•有时文化也指文明。•文化的核心是其符号系统,如文字。亨廷顿的定义:“文明是人类文化最高层次的组合,也是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领域,……它一方面由语言、历史、宗教、风俗、制度等共同的客观因素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有个人主观自我认同的因素。”“文化”的概念•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In1871E.B.Taylordefinedcultureasthatcomplexwholewhichincludesknowledge,belief,art,morals,law,customs,andmanyothercapabilitiesandhabitsacquiredbymanasamemberofsociety.对文化的认识•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不仅用于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时的一种自我的对话、观察的方式。文明•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来的。文明是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所整合了的系统。或者说,它是“世界观、习俗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殊连结。它形成了某种历史的总和。”•Civilization源于拉丁“Civis”---城市居民,本质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没有计量标准的)•对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出现,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现在一般认为,最早的文明大概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那里出现的。•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对文明的定义的狭隘性。具体地说,文明包含这些涵义:(1)文明是一个文化的实体和历史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价值观、思想理念、思维模式这些文化内核,而且包括政治制度和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等。按照我们通行的说法,文明就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第24-25页)文化是文明中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它的文明的内核、内涵和实质,其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3)文明作为一个全面的和整合了的系统,它是人们进行自我认同的最大标准,文明是最大的“我们”。当然,相对于其他物种来说,最大的“我们”可以指“人类”。但在“人类”中,最大的“我们”是文明。(4)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许多历史学家都提出了这一观点。如汤因比、斯宾格勒、马克斯·韦伯等。亨氏提出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思路来思考人类历史,这种观点是偏颇的。(5)世界上不存在单一标准的文明,文明是多元的。•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3分法、4分法、8分法)•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文化变迁对于文明的产生有很大的作用。农耕方法的改变,劳动的分化,统治阶级,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现以及社会阶层的出现都是文明产生的重要特征。文明的分类(1)汤因比(1855-1979)将古往今来的文明形态划分为26个: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二者合称为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可分为中国文明、朝鲜文明、日本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西代中国文明·······。认为这些文明中的多数得到了发展,但少数文明停滞了,如波利尼西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和奥斯曼文明。(2)斯宾格勒(1880-1936)将世界上的文化划分为8种:古典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西方文化。(3)亨廷顿(1927-2008)将现今世界划分七大文明,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东正教文明。亨氏指出,其中日本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它出现于公元100-400年之间。中华文明以儒教为中心,印度文明以印度教为中心;伊斯兰文明以伊斯兰教为中心;西方文明以基督教为中心;拉丁美洲文明可以看作是欧洲文明的后代,是西方文明的次文明,因为它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路线。许多学者不承认非洲是一个独特的文明,但考虑到现在的南非有可能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连胜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会粘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2、。(1)汤因比(1855-1979)将古往今来的文明形态划分为26个: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二者合称为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可分为中国文明、朝鲜文明、日本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西代中国文明·······。认为这些文明中的多数得到了发展,但少数文明停滞了,如波利尼西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和奥斯曼文明。(2)斯宾格勒(1880-1936)将世界上的文化划分为8种:古典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西方文化。(3)亨廷顿将现今世界划分八大文明,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东正教文明。亨氏指出,其中日本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它出现于公元100-400年之间。中华文明以儒教为中心,印度文明以印度教为中心;伊斯兰文明以伊斯兰教为中心;西方文明以基督教为中心;拉丁美洲文明可以看作是欧洲文明的后代,是西方文明的次文明,因为它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路线。许多学者不承认非洲是一个独特的文明,但考虑到现在的南非有可能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连胜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会粘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多文明论•1、西方的所谓“普世文明”是虚幻的。•2、历史进入10世纪后,文明之间的关系从单向的扩张向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转化。•3、每一种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尤其是西方文明更是这样,这种观点是狭隘的。•4、西方化与现代化。世界七大文明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列举了当代七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可能还存在非洲文明),其中前四个都是东方文明。•在亨廷顿看来,中华文明(儒家文明实际上指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儒家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日本文明西方文明拉丁文明儒家文明?中华文明?•您认为我们—现在的中国是儒家文明还是中华文明?日本文明•1、日本文明不同于中华文明,其思想具有杂拌性,而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日本没有坐标轴式的思想核心,相比之下,欧美的基督教、中东的伊斯兰教、中国的儒学都在相应国家占据着思想核心的位置。日本的思想,包括了国学、神道、本土化的佛学和儒学,以及被改造了的欧美思想。佛学和儒学,都成了辅翼“皇运”的得力助手。中国儒学中华夷之辨的民族情绪、等级礼教的专制观念,都成为日本的武器。•2、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日本文明那样,即热烈执著于本土文明传统,又广泛摄取外来文元素。独特的日本文明现象,源自日本独特的自然风土和宗教文化,以及由此而生的独特的民族性格。•3、明治维新在引进君主立宪制时,确定以天皇为国家权力中心,并以此为“国体”建立日本的思想核心,为儒学服务于天皇打下了基础。明治以后,儒学和军人结合,武士道成了全体国民的理想。4、日本文化具有极大的两面性,其文化文雅而暴躁,赏花落泪而杀人不眨眼。5、纪律性6、中国儒教强调“仁”,日本儒教强调“忠”,否定“忠孝不能两全”7、东洋道德,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