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C小组活动培训柳智彬2012-9-112目录第0章质量的基本概念及管理原则第1章QC小组概述第2章选择课题第3章现状调查第4章设定目标第5章原因分析第6章确定主要原因第7章制定对策第8章按对策实施第9章效果检查第10章制定巩固措施第11章总结和下一步打算3第0章质量的基本概念及管理原则0.1、质量:满足要求的程度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0.2、产品的质量特性:0.2.1、高空作业平台的质量特性--性能: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寿命: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可靠性: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高空作业平台200小时首次无故障时间。--安全性:保证顾客的生命不受到危害,身体和精神不受到伤害,以及财产不受到损失的能力。--经济性: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和费用方面的特性。40.2.2、质量的层次--第一层次质量:满足顾客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质量:满足特定的顾客要求--第三层次质量:实现超越顾客潜在要求50.4、八项质量管理原则0.4.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0.4.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0.4.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全体员工的充分参与,才能使组织的效益最高。60.4.4、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过程:产品形成的整个过程,产品设计至成品输出。--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的过程。系统地识别和管理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称之为“过程方法”。0.4.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70.4.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质量改进的三种类型:①、控制型:设定某一可行目标,通过执行者的保持和管理者的监督来维持设定的绩效水平。②、持续改进型(渐进性):通过逐步提高设定的目标,并通过有效地开展工具改进、过程改进和质量改进等活动来实现逐步提高的设定目标,最终达到绩效的持续改进。③、突破型:通过调整整个管理动作模式,实现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跨越到新合理的管理模式中来,实现从生产过程、绩效到管理模式的突破式提升。0.4.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0.4.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8第1章QC小组概述1.1、QC小组的概念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通俗解释:是一个全员参与,以项目小组为结构的一种质量持续改善模式。以技术、制造、采购、售后、质量、销售相关部门为参与主体,以具体改善项目为载体,从项目中改善质量,锻炼人才。质量,包括产品质量、设计质量、管理质量等。91.2、QC小组的特点--明显的自主性: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广泛的群众性:吸引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更注重吸引生产、服务工作第一线人员。--高度的民主性:民主选举、成员平等、发扬民主、各抒已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严密的科学性: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101.3、QC小组的宗旨--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1.4、PDCA循环--P:策划、计划--D:执行--C:检查--A:总结、标准化。特点:--P、D、C、A四个阶段一个也不能少;为一完整过程;--大环套小环,任何一项过程均包含有小的循环;--是阶梯上升的循环。111.5、QC小组的课题1.5.1、现场型--主体:现场的制造、质量人员--目的:稳定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改进工作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生产/工作环境。1.5.2、服务型--主体: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目的:改善和提高服务工作质量,推动服务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121.5.3、攻关型--主体: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通常由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结合组成。--目的:解决技术关键问题1.5.4、管理型--主体:管理人员--目的:提高业务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131.5.5、创新型课题--所谓“创新型”课题就是QC小组成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方法,开发新产品(项目)、新方法,实现预期目标的课题。--特点:课题是以往没有过的,无现状可调查。为实现预定目标,小组成员运用创新思维提出多种方案并通过分析论证和评价,必要时进行模拟试验,从中选择最佳方案。141.6、QC小组活动程序▪选择课题▪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原因分析▪确定要因▪制定对策▪实施对策▪检查对策效果▪巩固和标准化▪总结与下一步计划151.7、常用工具技术介绍1.7.1、QC小组的基本特征: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1.7.2、进行质量改进所需的技术:--专业技能--管理技能1.7.3、QC小组所涉及的管理技术--PDCA循环--工具方法、统计技术QC七种工具: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调查表、分层法。16第2章选择课题2.1、课题的来源--指令性课题--指导性课题--自选课题2.2、自选课题方法2.2.1、、选题要点--选题可小可大小:课题具体、短期内可实现,小组力所能及大:综合性课题,目标多、涉及面方,需多部门通力协作才能完成。172.2.2、选题切入点--从质量分目标、上级下达指标和任务的难点、问题点来选题。--从加强班组管理方面来选题--长期困扰班组的问题--从现场文明性方面寻找课题--从用户反馈、抱怨的意见中找课题注意点:选题时注意小组构成涉及的范围及自身能力,大多数措施应是小组依靠自身的力量可以完成的。2.2.3、课题的选定--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小组的课题的建议或意见--选择大多数小组成员认同的课题:--用表决法决定--用评议、评价的方法来选定182.3、课题名称2.3.1、要求--简洁、明确--直接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抽象2.3.2、常见错误--课题名称口号式--手段+目的,没有明确的目标--课题过大192.4、选题理由2.4.1、选题理由--简明、扼要的说明选题理由20第3章现状调查基本任务:--把握问题的现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为制定目标值提供充分依据--真识、有效的数据支撑213.1、把握问题的现状3.1.1、为什么要把握问题的现状--课题已选定,进一步核实/把握问题严重的程度。--选题时已掌握问题的总情况,进一步进行时序调查,以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差异/异常波动),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3.1.2、进行现状调查的方法--从企业的统计报表中进行调查--到生产现场进行调查3.2、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必要性--找问题/症结的方法223.3、小结3.3.1、现状调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3.3.2、现状调查的目的:--为制定目标值提供依据--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症结)--进行效果检查的原始依据3.3.3、本阶段使用查检表、柏拉图、直方图、控制图等3.3.4、收集数据的注意点--收集与所解决的课题有关的数据--收集数据要客观,真实--收集数据要有时间约束23第4章设定目标4.1、为什么要设定目标--明确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为效果检查提供依据4.2、目标值确定原则--一致性原则--单一性原则--量化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244.3、目标值设定方法--横向比较: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纵向比较:与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比--现状调查找到症结的预计解决程度--标准、规范--顾客提出的要求--上级下达的目标、考核指标;25第5章原因分析5.1、针对什么分析原因:--综合性课题应针对现状调查找出问题的症结分析原因--当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具体的问题时,需针对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来分析原因。5.2、原因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现状调查找出的症结分析原因(除非课题的问题已是非常具体的小课题时)。--原因分析要展示问题的全貌--原因要深入到最根本的原因--原因要展开到可直接采取对策的程度为止--正确、恰当地选用统计方法265.3、原因分析应用的工具:本阶段使用头脑风暴法和特性要因图(鱼刺图)、柏拉图。27第6章确定主要原因6.1、步骤--收集所有末端因素--剔除不可抗拒因素--逐条确认6.2、识别、确认主要原因的方法--现场测试、测量:机器、原材料、环境、测量等因素--现场试验:方法类因素--现场调查:人员、与人相关的因素--用柏拉图分析,找出主要原因。避免拍脑袋确定原因。28第7章制定对策7.1、制定对策的原则:--针对主要原因(问题产生的根源)--旨在消除、降低主要原因的影响或隔离要因。7.2、制定对策7.2.1、提出对策:●针对每条要因从各个角度提出尽可能多的对策7.2.2、研究、确定所采取的对策:●分析研究的内容:综合考虑确定。--有效性:能否抑制和消除要因?--可实施性:可否实施?--经济性:花多少钱?能否更少?--技术性:有无相关的专业技术能力?--难易度:容易实现、还是有一定难度?29●不能简单地用评分法和讨论法进行评价,应有数据信息作依据。●避免采用临时的应急措施7.3、制定对策计划--策划实现对策(方案)的措施--设定对策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应以确定主要原因的判别标准作为制订对策的目标。30第8章按对策实施8.1、怎样实施对策--按“对策措施表”逐一实施对策;--每条对策按其“措施”栏目逐一实施措施;--每条对策实施完成后要立即收集数据分析,检查其小目标是否实现。--如未达对策的小目标,要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必要时要修订对策。--检查对策有无副作用(如安全、环境、成本及其他影响)8.2、要求--体现小组活动的全员性、创造性及努力程度;--体现小组的特点、课题的特点。--少用文字,多用图表。--此阶段是改进的实质性阶段,各种改进结果均需用数据表达,并应用工具方法进行分析。318.3、整理成果注意问题:--按对策表实施后的效果--重点突出8.4、对策与实施过程常用方法:--专用技术统计方法--应借用统计技术使专业技术得到更好的发挥32第9章效果检查9.1、效果检查内容:◆小组目标实现否◆现状调查找出的症结是否解决◆经济效益◆无形效益◆意外收获◆有无副作用9.2、如何进行效果检查--与小组设定的课题目标进行对比◆收集全部对策实施完成后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工具◆未达到小组预定目标的原因--与对策实施前的现状对比--效益的计算33第10章制定巩固措施10.1、目的:防止同类问题再发生。10.2、内容:把对策表中通过实施已证明的有效措施初步纳入有关标准。至少要纳入班组作业指导书和班组管理办法、制度。10.3、巩固期: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说明在实际运行中效果是稳定的即可。--经修订并经批准的新标准必须正确执行--巩固期内要及时收集数据,以确认效果是否能维持在良好水平上。34第11章总结和下一步打算11.1、总结一、专业技术方面二、管理技术方面三、小组综合素质方面:1、质量意识(含安全、环保、成本、效率等)的提高2、问题意识、改进意识的提高3、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4、QC方法、工具的掌握5、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增强6、工作干劲和热情的高涨7、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增强3511.2、下一步打算--关键的少数问题(症结)已解决,原来的次要问题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