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东亚地缘解析----中央之国形成(1)好吧,让大家久等了。现在就让我们开启东亚地缘解析——中央之国和他的邻居们。如果说在解读南海时主要是基于现状和法律,那么由于中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以及与周围邻居的微妙关系,在解析东亚时我们必须将很大的篇幅放在历史上,即从地缘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东亚目前会形成现在的格局。让我们先明确东亚的范围,从现有国家的角度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俄国(亚洲东部部分)、蒙古、朝鲜、韩国、日本,这五个国家。从历史的角度俄国介入东亚是在古典时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换句话说整部东亚史应该是属于黄种人的历史。如果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来说,可以概括为中央之国与他的邻居们的博弈史。图:东亚行政图现有的行政格局并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出东亚的地缘格局。由于俄罗斯和中国的疆土已经不仅限于东亚的范畴了,我们有必要从地缘的角度对东亚的格局再做一外解析。地缘角度上的东亚地区应该大至是指“世亚大陆心脏地带”以东的地区,但应包括蒙古高原。即包括古中国核心区、蒙古高原东北地区、外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日本本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岛)、琉球群岛(冲绳)、台湾。东亚地区现在主要的政治关系集中在东部。依北纬30度线又可以南北划分为两部分。北部为“东北亚”地区(蒙古高原除外),涉及的地区按国家来说有中、俄、朝、韩、日,是东亚地缘政治的重点。南部为南〈东海〉地区,涉及的地区有中国大陆、台湾、琉球群岛。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就是中日之间的矛盾。刚才是提早准备了点内容,只是实在是不愿意放在第7页。只是我习惯了在线写,因此准备的是提纲,还是不会太快。现在我们了解了东亚的范围,那我们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在这样一个地缘格局之下,为什么会形成目前这样一个政治格局,特别是这其中各方的角色问题。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不时的将视线投向大陆的另一头。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情况不同的是,东亚的历史主体是一部中国史,在这个中央之国看来,其他的地区只能试图影响历史而不能成为历史的决定者。而同时期的欧洲只是在古罗马时期出现过实力超群的帝国,更多的时候多是处在多个民族的均势当中。这种百家争鸣和一家独大区别的现象最终造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政治观,即西方式的分权体系和东方式的集权政治。社会学家们试图从各自的角度去解释这一现象的形成,但人文的因素并非根本的原因。之所以形成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归根结底是因为双方的地缘环境的差异。欧亚大陆西端的文明史是发源于地中海沿岸。西方人对地球的最初认识是陆地围绕着一片海,因此海权思想早早的植根于他们的思维里。而这种地理状况也造成地中海沿岸可以相对独立的形成一个个不同的文明圈(希腊、罗马、腓基尼、犹太、阿拉伯。。。),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但却又是相互独立的。如果说西方的历史起源是一部“地中海”史,那么东方文明则可以被形容为“海中地”。作为西方文明的心脏地带——地中海,起到的更多是连接南边民族的交通平台的作用。而东方文明的中心——古中国核心区,则是一片实实在在适合于居住并集中管理的陆地。由于这片陆地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在古典时期所有的东方民族,都认为占据了它就占据了世界的中心。因此最终成为这片大陆的主人的“华夏族”将自己认定为“中央之国”也就不足为怪了。只是中央之国并不能无视周边民族的存在,事实上做为一个有实力的大哥,四周也是需要小弟的拱卫的,只是大家并无可能在具有相同的地位。不得不说周人是富有远见的,在华夏族尚未将所有适合耕种的土地都收入囊中时,就及时的抛出了“华夷五方论”从理论上确定了华夏族在这片大陆的中心地位,其他的地区的民族只能从四个方向臣服于“中央之族”。这种宣传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当边缘民族有可能入主中原时,他们也不得不为自己找个华夏族的出身(从鲜卑到日本莫不如此,只有蒙古人是个例外,因为他的视野已经超出了东亚)。当始皇陛下最终将中央帝国的势力延伸到东海和南海之后,他有理由相信,他已经占据了这片陆地的全部,尽管他只看到了东海和南海,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央之国一定是漂浮在一片海洋之中的,之所以没有看到北海和西海并不是由于他的能力不足,而是西面和北面的大陆一片荒芜,交给那些夷狄管理并不会有损帝国的威严。当然前提是他们要听话。从地缘学的角度来看,始皇陛下和他的后来者这样认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西、北方面正是地形复杂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这事实上使得中国的核心地区可以孤独的存在于大陆的东方。当然对于凡事都讲究对称原则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中心人物的通病),不能得知西海和北海确实存在的信息总归是一种遗憾。于是贝加尔湖和青海湖被最终认定为北海和西海最有可能的人选。中央帝国的子民最终确认了自己已经占据了所有富庶的地区,而四周的夷狄们也似乎认可了这种地缘的优势。(我记得小时候在得吃过南瓜、西瓜、冬〈东〉瓜后,也曾四处求证“北瓜”的存在,也是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其实夷狄们也并非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毕竟地是死的人是活的。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一次的的向中央帝国进军,如果可能也过一把大哥瘾,最不济也能弄点好东西(谁叫留给他们的地方实在太穷了),有那么几次的确获得了成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洗白自己的身份,为自己找到一个华夏族的出身,并在文化上尽量向华夏族靠拢。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么做的,最起码蒙古人觉得不需要这么做,特别是在他们第一次将欧亚大陆两端连接起来后。只是这种地缘的优势太过于明显,无论蒙古人是否选择被同化,中央帝国还是迅速回复到他原来的状态,直到欧洲人比海路真正将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后,中国人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无可否认,长期以来的“中央帝国”心态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以至于在中华民族出现复兴的征兆时,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的中心。上图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世界岛”两边的文明是多么的不同。由于远古时期的冰河作用,人类得以在7万年前再一次越过红海(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中的那条狭窄的海)走出非洲。尽管以前曾多次走出去,但只有这一次走出去的200多人成为了现代人的直系祖先。从地缘的角度可以看到,他们所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伊朗高原。一部分选择了向西、北、东继续前进。另一部分人选择留了留下来。这一部分人形成最初的文明——两河文明(苏美尔文明)。我在这里无意于深入探讨这些文明形成的过程,只是想大家清楚,西方的地中海文明与最初的文明的距离有多近。做为原始文明的直接继承者,他们很自然的把自己当成了世界的中心。但这并不妨碍东方文明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发展,并同样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事实上“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存在保证了东方的这种独特性,但并不意味着东亚就是孤岛,相反双方可以通过陆路和海路保持一定的交流。看看美洲的例子就知道这种交流有多么的重要。我前面说过,东亚的历史是一部黄种人的历史,我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在本贴涉及人种的话题(我曾经花过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过中国人的起源)。但这类话题很容易引起争议,不过鉴于这其中强烈的地缘因素,以及他对现有政治格局所造成的影响,还是有必要粗略的提一下的。在此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黄种人是一个大的概念,整个亚洲地区从北向南分别分为北亚、东亚、南亚三个亚种。而目前占主体的是东亚亚种。目前对于东亚人(主体是目前的中国人)的起源和形成有很多学科在从各自的方向做研究,尚没有形成较权威的成果。但大致的方向是一致的。目前存在于地球上的人类是从7万年前走出非洲已经是一个权威的结论了。当他们向北前进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伊朗高原,在那里形成了原始的黄白人种(即未分化为黄种人、白种人),其后又继续前进,向西向北进发的人类成为了白种人的祖先;而现东进发的人类最终进化成为了黄种人。这些原始的黄种人分为了两支,一支为北支,经帕米尔高原——中亚地区——蒙古高原,在这里又分化出了两支,一支最终到达了中国的黄土高原西部,形成了原始的西羌族。另一部分越过大兴安岭,进入了东北地区。而另一支为南支,经印度——中南半岛——岭南地区,最终进入了长江流域,而进入长江流域后,这一支黄种人又分化为了两去,一支向西进入了长江中上游,另一支则继续北上在黄淮流域遇到了从东北方向下来的北支黄种人,形成了原始的东夷族。原始西羌族的主业为牧羊,而原始东夷族的主业为渔猎。这和他们的所处的地缘环境有关(从造字上也能看出,“羌”的原意为牧羊的男人,而“夷”为手持弓箭的人)。但双方都看出无论是畜牧还是渔猎都非长久之际,农业才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之方向。由于黄土高原松软的土质非常适合原始的的农业,所以双方决定争夺这一地区。最终的结局是双方融为一体,共同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也将东亚人做为一个人种定型下来了。原先走北支的黄种人并没有全部南下,成为了北亚黄种人(蒙古族为典型代表),而南支留在中南半岛的而成为了南亚黄种人。当然最后由于东亚黄种人占据了核心地区,势力不断的壮大,反过来向北和向南又形成了新的融合。原始的西羌族和东夷族也并非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西羌族一部分向西进入青藏高原形成了现在的藏族、羌族;而不愿意融合的原始东夷一部分进入了长江中部流域,一部分退回了东北地区。这两个地区都是山林河流众多区域,非常适合这些持弓的猎人。从原始的由来,南方的苗人和东北部的朝鲜族文化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的东夷族,因此把东夷族的英雄“蚩尤”也就不足为怪了。应该说朝鲜半岛上的那个民族把自己当做原始东夷人仅存的文化继承者可以有一定道理,但据此提出自己才是东亚核心地带的主人则是非常可笑的(如果这样,藏族也可以据此提出类似的说法)。因为大部分的东夷族和大部分的西羌族已经融合成了华夏族也就是后来的汉族了。之所以采用这西部黄种人的族称“华夏族”是由于周朝的统制者来自于西方,而正是由于“周”采用了封建制度,将自己的子弟分封在各地,因此强化了这个族属的西部烙印。在这里讨论这些是想从地缘的角度找了中国人的根(或是东亚人的根),并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让我们还是回到现实的地缘分析。我想大家一直都有迷惑,为什么中国的力量如此强大,但朝鲜半岛还是能够独立存在?为什么东北地区长期不能融入中国的核心区?为什么外东北地区和库页岛地区被划走并没有强烈的反应?这些问题的的产生还是因为地缘,我曾经说过千万不要把地缘问题简单的理解成来地球表面的地理状况。地缘是个立体的概念,他还应包含有气候环境的因素在里面。在我就这个话题展开之前,大家先看下这张图作者:鄙视抢沙发的回复日期:2009-08-1123:32:14黄仁宇先生曾经提出“十五英寸等量雨线”的概念来解释中国核心区的北方边界。他认为年降雨量低于15英寸农业活动便无法展开(我在前面也曾引用过)。这条线在中间的一部分大致和长城吻合,似乎可以解释古中国始终无法向北方形成有效突破的现象。但这条线在东北部出现了问题,即东北地区除黑龙江以北,亦属于这一区域,但除了辽东地区汉族能够与“东北渔猎民族”长期形成拉锯状态以外(明亡清兴的那一段历史就是典型),似乎从来不曾将势力再驻足于以北地区。这就不单是“等量雨线”理论可以解释了。事实上我对这一问题也长期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从农业的角度再深入研究方才找到答案。这就是我下面要提出的“42度暖温带”理论。这一理论不仅能解释东北的问题,亦能解释朝鲜半岛和日本能独立存在的原因。15英寸等量雨线图作者:鄙视抢沙发的回复日期:2009-08-1123:58:07东亚的地形从北向南依次跨越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我们知道在农业生产中“无霜期”越长,越有利于农业生产。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无霜期多达250天,而华南地区可达300天以上,农业最为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暖温带(北纬32度——42度),无霜期也在200天左右,也足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北纬42度以北地区属于中温带,无霜期就平均只有150天了,而且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霜冻”现象在9月初就会到来,非常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在这一地区发展大规模的农业需要选择出足够足够耐寒的物种,而在古典时期这一技术一直无法突破,因此这片土地对农耕文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过由于山林河流众多,这一地区成为渔猎民族的天堂。由于大兴安岭和蒙古高原的存在,华北地区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燕山边上那条狭窄的走道(山海关)与辽东地区联系,而北部“渔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