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提问:黄鹂是怎样一种鸟?同学们能否结合插图对黄鹂进行描述。同学们能否说出与黄鹂有关的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杜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对于黄鹂鸟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黄鹂有关的文章,题目是《黄鹂——病期琐事》作者孙犁。黄鹂——病期琐事孙犁一、教学目的1、学习了解作者孙犁及其文学创作。2、熟读、品味文章,把握本文传达的深刻哲理。3、学习借鉴托物言志的写法。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3、学习体会孙犁散文的特色。作者介绍:孙犁,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4月6日生。高中毕业后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在大学旁听,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到河北安新县小学教书,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生活。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其他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和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此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等作品。正音:红靛儿黧鸡儿苇咋儿阜平不暇产卵谛听孵雏窠巢契诃夫长堤课文分析:1、文章一共几次写到黄鹂?分析各次不同的时间以及黄鹂的生存状况。次数时间地点生存状况第一次抗战期间阜平山村尖利啼叫、忽隐忽现美丽极了、第二次前几年青岛追逐、逗闹第三次有一天鸟市系在木棍上、羽毛焦黄、神情凄惨第四次第二年春天江南太湖展现全部美丽、自由啼叫、安居乐业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鹂的生存状况在不断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逐步向读者揭示出某种哲理,应该引起思考和重视。2、作者四次看到黄鹂,是不是每一次黄鹂都展现了她全部的美?为什么?没有。第一次,抗战时期,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不能尽兴细致观察。虽然美但不是全部。因为战火纷飞社会不太平。第二次,在青岛疗养期间。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视线也就转到杨树上,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惋惜的是这两只惊弓之鸟竟一去不返。不能进一步观察,有些遗憾。人们有意或无意的伤害了黄鹂,使他失去了生存的环境。第三次在鸟市。黄鹂系在一根木棍上,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这种鸟儿是不能饲养的,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鸟儿被摧残被束缚,不能展现她的美。第四次在太湖。我见到了黄鹂全部的美:“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这里有适宜它生存的环境,所以展现了它全部的美。3、每次看到黄鹂的象征意义?第一次:战争年代文艺要为战争服务;革命文艺的象征第二次第三次: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艺的象征,被人为地干预束缚;第四次:真正自由的文艺的象征。4、用两句话说明作者通过对黄鹂的观察悟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1)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2)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合作探究:1、文章标题是黄鹂,为什么开篇要写家乡的其他鸟?目的是要说明黄鹂鸟在家乡不多见,为下文作者初见黄鹂鸟的惊喜做铺垫。2、文章写黄鹂,开篇却写与之无关的“红靛儿”、“虎不拉儿”、“黧鸡儿”,有何用意?黄鹂对生存环境有自己的要求,为下文分析黄鹂和生存环境的关系作铺垫。3、作者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用了怎样的写法?明确:由老史试枪引发联想,说明一些人残忍的破坏鸟儿的生存环境。说明环境对鸟儿的重要。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因为海鸥和黄鹂一样,都是鸟,也都是美的事物的象征。作者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来写的。4、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境遇的态度,用一句话说出本文表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事物的追求。5、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在文中的含义?文中多次提及黄鹂的生存状态,大体上一种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而另一种则是不好的。两者相比,不难发现黄鹂的自由与美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6、在文章后五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排比——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说明“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能成为极致。(2)引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7、倒数第三、四自然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里用骈散结合的写法,句式上长短相间,如同古代华丽的赋文一般,极富韵味。而“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春雨、宿露、朝露、彩虹等词语简洁地描绘出江南春季美丽的自然景色。黄鹂婉转的啼叫、俊美的身影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展示出全部的美丽,使人自然地联想到王勃“落霞与孤骛齐飞,秋谁共长天一色”的名句,真正受到一种美的极致。本文的写作特色分析1、用象征来说理。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且比较含蓄。2、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又恰到好处。从叙事到篇末的说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篇末的说理自然而然。3、随时间的推移,深化文章主旨。4、托物言志、含义深刻、富有哲理。5、精彩的语言。(1)用排句和对句,使语句整齐(2)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事物。(3)运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全文总结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记叙了作者对黄鹂的迷恋,对摧残这类鸟儿的丑恶行径的义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物(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生存最佳结合的向往,从而给读者人生哲理的启迪。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态,说明“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文章背景知识1、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2、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历史背景。当时也有“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后五段,并背诵。2、完成课课达标有关练习,巩固文章要点以及语文基础知识。板书设计:黄鹂——病期琐事孙犁一见黄鹂(高兴)一闪而过二见黄鹂(遗憾)一去不返环境决定美丽—渴求创作环境三见黄鹂(愤怒)被捉被卖四见黄鹂(喜悦)安居乐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