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构造地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构造地貌(StructuralGeomorphology)构造地貌:是主要有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构造运动:内力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并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机械运动称为构造运动Newfoundland,NewJerseySource:BreckP.KentAdjacentAnticlineandSynclineNotehighestpointVolcanicActivitiesExplosive(tephra)RegionalPhysiography●格陵兰:与欧洲之间的距离在47年中(1823-1870)增加了420米。●喜山:300万年上升6000米,在北坡4000米处发现海洋鱼龙化石。●泰山:100万年升高了500多米,平均1mm/2年.构造运动的实例SanAndreasFault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UndisturbedSedimentsshowingdifferentialerodabilityDryClimate,intermittentstrongstormsErodability…shale,limestone,marbleandsometypesofschistarelessresistantvalley-makersinhumidclimates…whereassandstone,quartzite,conglomerateandvariousigneousrocksareresistantridge-makers….Tablelands:notehorizontallayers,differentialerosionPlateaumesabutteDryClimate,intermittentstrongstormsmesaButte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大陆与大洋的概况二、大陆与大洋的成因(一)大陆特征面积:1.49亿km²比例29%平均高875m最高: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最低:死海盆地为-399m,二者高差为9247m。主体500m山地和高原占大陆47.82%200至500m丘陵26.8%200m平原和盆地(二)大洋特征面积:361.05亿km²71%组成:大陆架、大陆坡、洋底水深:平均深度3729m3000至6000m,占全球面积54.7%占大洋面积77.2%主体:洋底二、大陆与大洋成因1.地壳均衡由于固体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似水面上的冰块一样。地壳厚的地方突出地表的越高,插入地幔的越深;反之,地壳薄的地方插入下部地幔越浅,地表相对越低。这就是地壳均衡。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在地球某一深度上“浮”着的地壳,密度是不均一的,但地壳下有一均衡面,这个面是一个平面。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密度较小的地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起伏的。但均衡面上的物质密度相同,只是均衡面的深度不同。认为“浮”着的地壳象是漂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较多的冰山必定在水里浸没的越多,所以高大山脉必定有插入地幔的深“根”。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既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2.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说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活动论和固定论。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解释海陆分布。活动论的代表。最初主要建立在大西洋两岸地形有较好的拼合关系的基础上。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泛大陆在侏罗纪开始分裂,分裂的陆块各自漂浮于海洋地壳之上移动,直至今天的位置。现代地球表面的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整体,称联合古陆(泛大陆).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古大洋是一个统一的大洋,称之为泛大洋。大陆漂移说的内容移动的前缘受阻力而弯曲形成山脉,如安地斯山脉。移动的后方于拖曳留下破碎的小陆块形成岛屿,如马达加斯加岛。最初使魏格纳萌发大陆漂移说思想的是大西洋两岸地形可以较好地拼合在一起这一现象。大陆漂移的证据进一步分析发现,两岸的古生物、地层、构造等方面的也都存在密切联系。非洲--南美地形吻合南美非洲大陆漂移证据: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布拉德用计算机以数学模拟的精确方法,对两岸地形拼接。拼接结果两岸吻合误差1°。如此好的吻合关系完全证实了两岸陆地曾经联为一体的设想。古生物的证据:古生物学家早就发现,现代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而陆生生物只能在本大陆内迁移,不能远涉重洋。中龙(C-P淡水生活的爬行动物):巴西(南美)、南非C-P湖沼地层均有。这些化石只能说明大陆之间曾一渡有过陆地联系。舌羊齿(一种陆生古植物)的化石常出现在澳大利、非洲、南美、印度。大陆漂移说认为当时是联合古陆,因此有相同的陆生生物化石是很正常的。反对者提出“陆桥”说,由条岛状陆地连接各大陆,而后沉入海中.生物学家假设的陆桥地层与构造连续从北欧挪威向西南沿伸,通过苏格兰的一条加里东褶皱山系(S未形成)在大西洋东岸消失后,又在西岸纽芬兰,加拿大出现,如果把大西洋关闭,褶皱带正好连接在一起。古冰川证据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这些现代气候和地理位置完全不同的地区,广泛分布古冰川的痕迹.如果用固定论很难解释,如印度发现古冰川痕迹,现在位置并不靠近极地,怎会有大陆冰川?若按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这些现代分割的大陆同属南方冈瓦纳古陆,位置靠近南极,因此,整个大陆发育大陆冰川。但大陆漂移学说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到20世纪中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海底扩张说的内容由于地幔温度不均匀导致密度不均匀,引起软流圈甚至整个地幔热对流而形成环流。地幔环流的上升流处形成洋脊,来自深处的岩浆反复从洋脊的裂谷处涌出冷凝后形成新洋壳,洋壳驮在软流圈上随环流向两侧漂移。因此新洋壳在洋脊处不断生长,向两侧扩张,越老的洋壳距洋脊越远。环流的下降流处形成海沟,岩石圈在此发生断裂(海沟)。海底扩张过程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用其解释大陆海洋的成因的问题。A.板块的概念岩石圈在固体地球外层并不是一个整体,它被大洋中脊的许多断裂分割,这些被分割的呈块状的岩石圈称为板块。板块内部是一个相对整体,它可以在软流圈上滑动,造就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许多地貌形态。板块构造学说B.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固体地球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与下部塑性软流圈。岩石圈又可划分为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以洋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地缝合线为界。板块边界是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的地带。岩石圈的各个板块在软流圈上缓慢飘移,碰到其它板块时就互相挤压。在洋脊处板块扩张增生,海沟处压缩消亡,以保证地表面积不变。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地幔热对流,由于地幔对流,上升流处为洋脊,下降流处为海沟,其间岩石圈板块,象驮伏在传送带上,向两侧运动。扩张型边界板块相背移动、逐渐分离,又称为分离型或增生型边界。C.板块的边界类型挤压型边界板块相向移动、逐渐聚合两个板快汇聚、消减的地方。也称为破坏型边界挤压型边界海沟、岛弧的形成岛弧海沟型:洋壳与陆壳相接触时,两板块作相向运动,洋壳府冲入陆壳之下消亡。此边界有强的地震,岩浆活动;俯冲的洋壳常形成深海沟,台升的陆壳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挤压型边界安地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地缝合线型:两大陆板块汇聚时相碰,发生强烈的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转换断层型边界又称平错型边界两板块大致在水平面上错动,不发生扩张或聚合,因此并无板块的新生或消毁。沿此边界有地震及构造变形。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实例:热带(印度)存在—大陆冰盖;南北极存在---煤层和石油等。思考讨论: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板块的内部和板块的交界处的地壳活动分别是怎么样?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若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会形成什么地形?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想碰撞会形成什么地形?第二节大地构造地貌一、大陆区1.构造高原2.构造山系3.大陆裂谷1.构造高原水平构造的岩层,受地壳运动抬升后,构造形态不变或只作轻微倾斜,所成的高原或台地,称为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它们的顶部地形平坦或缓倾,与原来的构造面相当。组成顶面的岩层,多是坚硬岩层。科罗拉多构造高原美国西部一个唯一的沙漠高原,高原的地表较为平坦而且基岩裸露。它们差不多是水平的或微具倾斜,近于水平的的岩层层层迭迭,其中又以砂岩最厚,竟达几千米。科罗拉多河科罗拉多大峡谷2.构造山系一般在大地构造上称为地槽。其发展过程为:a,地壳强烈下沉,形成凹陷,堆积厚达数千米的沉积层;b,地壳隆起回返,沉积物被褶皱,同时伴随火山和岩浆活动,断裂活动,形成巨大山系。构造山系的特征主要有:①平面形态呈长条状,形成巨大山系;②构造活动的幅度,梯度都很大,是地震和火山频繁活动带;③地层被强烈地褶皱,多形成复向斜和复背斜;④构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壳喜马拉雅山脉:成因:太行山贺兰山3.大陆裂谷大裂谷:大陆上的裂缝和谷地,它分布在板块的分离型边界或张裂带上,由于板块的相背运动,在拉张作用下形成的地堑式断陷谷。东非大裂谷,纵贯非洲东部,全长约6400KM,在非洲大陆上长约4000KM。它包括一系列南北向裂谷和湖盆,沿线多高大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地震亦频繁。成因:地幔物质上涌,地壳拱起、变薄、断裂,形成谷地。地堑:渭河河道裂谷特点(1)裂谷区地壳运动强烈,断裂升降或水平活动均十分明显如东非裂谷的加利湖区,沉降速度达60—l00mm/a。在埃塞俄比亚段的水平扩张速度为l0mm/a,红海为1—2mm/a。裂谷内或附近有火山活动,地震活动频繁。(2)裂谷构造复杂,沉积层厚度大.裂谷构造一般呈复式地堑或次级的地堑地垒系。上覆堆积层的厚度超过1500m,其中常夹着大量火山熔岩,表示沉积过程中时有火山喷发。(3)裂谷区地热值高这与高温的地幔物质上涌有关。它是地幔物质上涌及地壳拉张的产物,当地幔对流上升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拱起、变薄张裂而成为谷地,同时也产生火山及地震。如果地幔上升流出现在洋底时,则成为大洋中脊,又称洋底裂谷。裂谷随着板块运动而不断扩大。二、大洋区1.大洋中脊2.深海盆地3.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1.大洋中脊分布在大洋中心部位,是一条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都有分布,并且相互连通,南北走向,全长约8万km。东太平洋底下的一段中脊的地形图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新地壳产生的地带。热地幔物质(熔融岩浆)沿脊轴不断上升,凝固成新洋壳,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洋脊的特征:1洋脊是地温高,软流圈上隆的地段;2地壳薄。3重要地震带,震源浅而频繁。4同位素年龄测定,海底岩石的年龄由近洋脊向远离洋脊依次变老。2.深海盆地是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盆地的一侧与大洋中脊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海岸过渡区地貌相连,水深2000~3000米到5000~6000米的洋底地域。是硅质、钙质软泥、深海粘土等远洋沉积物的堆积区。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相当缓慢,仅有几个mm/a,最小可达几个mm/ka。3.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深海平原水深一般为4000-6000m,地表平坦,坡度极小,平原上堆积着厚约200-1000m的深海堆积物,其中有浊流物(粘土及沙)、深海软泥(组分中生物含量超过50%),深海粘土(包括含Pe,Mn成分的褐色粘土及红色粘土)及深海火山碎屑物(火山灰)等。深海丘陵深海丘陵是由小型的玄武岩盾状火山组成,圆或椭圆形,直径1—5km左右。深海平原的基底是起伏的,只因覆盖了厚层堆积物后才变得平坦,如果洋底缺乏或只有很薄的

1 / 18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