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村庄规划方案第一章规划背景近年来,我镇按照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提升工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了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保证农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上一个新台阶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镇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这势必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因此,为提升我镇村庄的整体形象,促进农村居民共享村庄文明,我镇结合自身实际,决定开展村庄计划建设。第二章村庄概述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我镇现有XX个行政村,面积XX万余亩,人口3XX多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点,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XX国道南北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全镇以种植业和家具加工业为主,具有十足的发展优势。二、社会经济情况及村庄现状建设状况。全镇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葡萄、核桃等,养殖主要发展猪、牛、兔、桑蚕等。由于历史原因,镇内村庄村域内现有住宅建筑大都沿道路而建,错落无序,大多数居民点相对比较分散。村内功能设施不全,绿化不成体系,环境卫生较差。除个别住宅外观别致、造型新颖,达到小康型标准外,其余大部分房屋多为二、三层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建造的砖混结构楼房,房型老化、单一、陈旧,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设计理念。目前镇内存庄村域内道路经过几年的土地整理已基本形成体系,但部分道路质量较差。通村公路基本已达到村级公路标准,部分通组道路也已达到标准,大部分为碎石路。四、目前主要存在问题1、镇内村庄分散建设,土地浪费严重由于历史原因,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村庄中住宅布局较为凌乱,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难度,不利于节约土地,不利于生产力的协调和发展,给机械化耕作带来难度。2、公共服务设施、基础配套设施滞后虽然镇内各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经济投入,但在村内交通、排水、文化娱乐、环保等方面还相对落后,村民点现状房屋建设质量偏低,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配套设施,造成村民生活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不能适应收入不断增长的农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镇内各村庄村内功能设施不全,道路较差,河道不清,环境卫生较差。村宅错落无序,比较散乱,房型老化、单一,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设计理念。第三章规划总则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3、《XX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4、《村庄规划编制办法》;5、《村庄规划编制导则》;6、镇内各村庄村提供的有关设计条件;7、与本规划有关的规范、规定、标准等。二、规划原则1、规划编制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群众意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2、规划编制要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遗存,地方民俗风情,努力营造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环境清新优美的农村新社区。3、规划编制要综合考虑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环境卫生,绿化休憩,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努力提高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三、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围绕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四、规划目标为了彻底改善当前农村住宅水平较低,功能不全,外观单调呆板,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切实帮助农民提高生活质量,规划从大魏庄村域现状实际发展状况和趋势出发,围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先进理念,体现特色,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对村域进行全面整治,创建出空间层次丰富,方便农民生活,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保证农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更上一个新台阶。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做到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建设成为能充分体现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村庄内部实现五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道路硬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通中心村主干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村庄绿化。中心村(村庄)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村庄内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卫生洁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自来水普遍入户;畜禽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河道净化。保护和管理好村域内现有的水面,做到水体净化、河边绿化;河道堤防和排涝工程建设按规划建设标准要求实施。——环境美化。村庄建设规划要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组团建筑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组团建筑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依林傍水,错落有致;农户住宅实用、美观。五、规划范围XX镇各村村域内所有土地为本次整治规划的研究范围。第四章村域村庄布局规划一、镇各行政村经济发展规划。各行政村确定村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与旧村整治相结合,改善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依托村域区位优势和结合村域的自然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结构的调整。二、村域村庄布局规划根据村庄建设环境与场地分析,结合村域经济发展现状,依据《濮阳市市域村庄布局规划》,确定村域村庄建设空间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中心居民点建设。规划在村域内形成“一个中心,四个居民点”的规划布局。根据自然村现状,依据村域发展态势,遵循居住用地适度集中、农田适度集中、积极推进农田集约化管理、合理配置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优化住区环境的原则,利用政策引导,规划近期结合村庄整治将各自然村进行整合,完善路网框架、市政设施,整洁墙面,注重宅前、宅后的绿化建设及河道整治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远期形成四个居住区,分别为居民区、商业区、小康楼、高层住宅楼、并将小康楼作为中心居民点统一进行规划,配置文化活动中心、设置健身器材和公共绿地、公厕等,从而形成相对集中,设施共享的新农村。第五章村域整治规划规划根据目前农村较为突出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结合村域区位特点、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对村域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一、房屋建筑整治规划老村内建筑整治一方面要从整体布局角度确定需要拆除的建筑,另一方面也应从节省资金角度确定建筑的改良方式,多层次的解决不良建筑带来的影响。1、保留原有质量较好的农房,整治各住房间距内影响日照、采光、通风的各种杂房和陋棚,整修道路和院落,种植绿化,改善居住环境。2、新建农房相对集中,大力推广定型图,实行农房建设的专业化施工,逐步将零星农房就近搬迁到规划村居点。3、全面清理违章建筑,拆除危险、废弃房屋,多渠道筹资对保留的房屋进行统一的修缮和粉刷,改善村庄的整体形象。现状建筑改造应遵循“不大动、少花钱、出效果”的原则,对沿路建筑物依据不同情况分为基本可行建筑、整修清洗建筑、更换建筑色彩、重点改造建筑、尽快拆除建筑、远期拆除建筑等几种模式进行改造。4、农村生活用房与生产用房应适度分离,提倡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对污染物进行统一处理和利用,即采用制造沼气、采用高效生态绿地等污水处理系统,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5、规划修缮和粉刷房屋5户,粉刷面积约1500平方米;规划近期零星房屋暂时保留稍作修缮,中远期随着农民新村的建设逐步搬迁。二、环境整治规划1、村庄绿化规划大力提倡房前屋后绿化,建立村庄和河道绿化系统。在强化整体布局的基础上,以点带线,以点带面,最大程度的展现村庄整治的精华。在节点上,以建筑、水、绿化、道路的综合强化与协调化,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规划于设置约245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小游园);规划于房前屋后设置绿化带或花坛。在绿地建设中强调绿地的层次感与有机联系,既要运用多种植物的交错布置形成错落有致、四季有形的规模性绿地,也要加强绿地与周边环境的联系,让绿地与人的行为有机结合,形成不同层次的小游园、观赏园等,并配备相应的休憩、娱乐、健身设施。形成“人在林中,家在水边、绿在身旁”的田园风貌。绿化材料以经济树种为主,在部分地段种植桃、杏、山楂、葡萄等经济树种,并在房前屋后留出自营种植区,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一方面减少绿化投入,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更是使各行政村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风味。另外,适当配置香樟、紫荆、黄杨、棕榈、杜鹃等美化树种,并铺设草坪、种植水生植物,增加观赏性。绿化树种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结合推广经济林、果林栽种果树林木。2、河道净化结合河道保洁工程,对镇内村庄小河进行清淤、疏浚,严禁养殖水草,建设生态护岸,两岸设置生态的绿化带。规划通过路水相依等主题理念,既通过沿岸栽植亲水植物体现柔水风情,也通过堤岸的灵活处理、观色的有机导入,将水文化引入人的生活,体现“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3、卫生洁化垃圾处理系统: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和保洁制度,村庄内按一定规模和半径设置垃圾收集点,,每5-7户门前设置一只垃圾箱,全村设置一处垃圾收集房。村委设置一名保洁员,负责整个村范围内的垃圾收集清运以及相应设备的维护。规划配置垃圾箱100只,垃圾收集房1座。污水的处理:大力推广三格化粪池,普及率不低于95%,规划每户农户设置一座三格化粪池,彻底消灭露天粪坑。畜禽粪便、生活粪便均可建沼气池变成沼气、作为肥料、应用高生态绿地处理系统等工艺处理,从而达到对农村的污水进行高效净化处理和合理利用。三、公共设施规划规划于各行政村内各建立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集村民自治、治安防范、培训教育、图书阅览、文化活动室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四、基础设施规划1、通村连组道路硬化,达到机动车通行要求。规划通村公路达到四级及四级以上,路面宽度≥5米,路面为沥青路面或水泥砼路面,设计荷载标准达到汽—20,挂-100。通组道路,路面宽度为≥3.0~3.5米,路面采用水泥砼路面。进户道路,路面宽度为2.0~2.5米,路面采用水泥砼路面。目前村域内道路已基本形成体系,通村公路和部分通组道路已硬化并基本达到标准,其余通组道路太窄,且大部分为土路。规划继续完善通村道路及宅前路,主要道路两旁增加绿化。规划硬化道路长度约5公里,其中通组道路约5公里。2、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村内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基本保障村民用水安全。3、提倡应用环保、洁净能源,逐步建立规模养殖业,沼气发生、利用系统,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4、完善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行政村电话普及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不低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