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工具中的“三大法宝”指的是那三宝?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有哪些?近几年我国存款准备金比率变化情况如何?2011年到目前为止,准备金提高了几次,现在是多少?请结合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化分析我国近几年的经济状况。答:1.货币政策的工具中的“三大法宝”指的是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2,优点是防止信贷过度扩张而引起的金融风险,缺点应该从存款准备金率来分析,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有紧缩信贷,抑制投资,加大融资成本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这是优点,而在经济萧条时则是缺点,相反,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有放大信贷,鼓励投资,减少融资成本的趋势,在经济过热时是缺点,而在经济萧条时则是优点。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强有力的武器,对经济的冲击非常大,因此较少使用。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具有较强的弹性;②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模进行微调,不至于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有其局限性:①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②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中国的经济整体平稳上升3.5.一、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3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1987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个百分点。1988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年未再作调整。三、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到了1998年,为了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硬着陆”,同时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理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增强金融机构资金自求平衡能力,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改革。改革的结果之一是调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为8%;1999年前后,国内又出现了经济发展疲软及通货紧缩的现象,因此99年央行又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8%调整至6%。98和99年的两次下调的主要目的都在于放宽商业银行的资金用途,增加银行的贷款投放,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两次准备金率下调直接使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得以增加,当时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而企业也因为银行信贷增加得以实现资金周转的渠道。通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我国货币乘数上升,货币供应量实现了一定的增长,1998年广义货币(M2增长了15.34%,而1999年M2也增长了14.7%,实现了预定的调控目标。尽管两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可用资金大大增加,但是M2的增长率却是在减小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发生了银行“惜贷”的现象。因为当时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需求较少;加上当时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较多,为保证贷款质量,许多银行不愿进行贷款投放。而且由于我国准备金账户是指付利息的,因此,在准备金率下调以后,许多银行仍然将资金以超额准备的形式储存在央行。由于银行大面积“惜贷”的出现,也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效果。四、2003年至2008年管理人民币汇率上升,稳定货币供应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03年以来,在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下,国外投机性资金大量涌入国内。截至2004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了6099亿美元,而2003年1月的数据为3044.6亿美元。其中有大量的国际游资就是在“赌”人民币升值,或是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行情的上涨。由于中国施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质上汇率是浮而不动。所以外汇的持续流入就意味着基础货币要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以及贷款规模的增长。随着银行信贷规模的不断增长,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很容易引起资本市场的过热或是泡沫经济。为了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央行进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调整。2003年以来,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资金的大量涌入现象出现。因此,央行必须进行外汇公开市场业务,以国债及央行票据冲销由于外汇储备增加的基础货币投入,以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与此同时,央行持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回收货币,稳定货币供应量,避免流动性过剩。2003年9月的准备金率调整,冻结了约1500亿的超额准备。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最终影响的市场资金规模在6500~7000亿元之间。2004年4月0.5%的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也一次性冻结了1100亿元的资金。但同时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也十分强劲,达到1.82万亿元,其中央行票据发行达到1.45万亿元之巨。因此从两者的相对量上来看,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果不能算是“猛药”。2006年7月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活跃,国际贸易持续保持巨额顺差,使得我国再次面临因货币供应量过多以及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央行在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的短短两年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8次,表明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严重。五、2008年9月——2009年应对次贷危机,刺激经济发展,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形势持续恶化。与此同时,国内通胀大幅度回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6月份的16%迅速下降到2008年12月份的5.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由6月份的8.8%迅速下降到12月份的-1.1%,当月出口额同比增速由6月份的17.2%下降到12月份的-2.8%,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也由2008年第二季度未的10.4%下降到第四季度未的9%。面对经济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央行于08年9月至12月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由控制通货膨胀转至促进经济增长。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5%,较2007年高出0.8%。至2009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万亿元,增长32.4%;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8万亿元,增长11.8%。2008年的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效的保证了货币信贷扩张的趋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同时配合巨量的财政支出计划,使中国经济迅速回升,08、09两年GDP增长率分别为9%和8.7%。从2009年第三季度起,消费者价格指数有了一定的回升。六、2010年1月——今抑制通胀,持续收紧流动性,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面对国内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胀压力,央行于2010年1月起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截至2011年4月21日,央行已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次,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5%的历史最高点。然而如此频繁的上调和存款准备金率和同时进行的加息,并没有有效抑制住通胀的发生。CPI在2011年3月达到5.4%,甚至超出里普遍的预期。可见通胀的压力仍然十分的巨大。但是存款准备金率几乎已经到达了可调节的顶点。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会对银行业的运转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业不能正常进行常规业务。此次通胀之所以如此难以控制,原因有三:一、巨量的国际热钱涌入中国,而央行为了保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以对冲外汇。2011年3月,M2已经达到75.8万亿,接近GDP的1.9倍。同时,中国外汇突破3万亿美元。如此巨量的基础货币投放,带来的是巨大的流动性过剩。仅依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不可能有效缓解通胀压力的。二、美国不断放宽的货币政策。当美国开动印钞机时,由于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的“浮而不动”,中国也只有同样投放货币。当下盛行的所谓输入型通胀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元贬值影响的。试想人民币与美元采取完全浮动汇率,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势必会小很多。三、过低的资本投资回报率。低效率的副产品就是通胀。当钱被花在生产力低下的活动上,就不会有产品或服务来吸收资金。因此,就变成了通胀。信贷配给使得情况更加恶化。在公共部门继续浪费金钱,加剧通胀的同时,效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却正被饿死。中国的整体效率水平可能正在下降。根本问题在于两个,一个是生产力水平的问题,一个是资源配置的问题。生产力水平低,资本投资回报率必然低;而将资本配置在那些生产力水平很低的企业,则会进一步降低资本投资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