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師大輔導學報民93年,26卷2期,37-56頁-37-情緒管理課程對提昇教育學程學生情緒智慧之成效研究張學善靜宜大學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套適用於未來教師—教育學程學生的情緒管理課程,並進一步探討此課程對於提昇教育學程學生情緒智慧之成效如何?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樣本取自教育學程的學生,進行十二週的EQ實驗課程,以「情緒智慧量表」為主要的研究工具,同時輔以「課程回饋表」及「情緒日誌」做為質化資料的依據。研究結果發現:本情緒管理課程對教育學程學生除了在情緒管理分量表上未達顯著差異外,在情緒自我覺察、自我激勵、覺察他人情緒以及人際關係四個分量表及情緒智慧總分上皆達顯著差異。於質化資料中亦顯示參與者於此實驗課程後的正向影響與改變。最後,根據研究結果修正課程,並針對學校教育、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關鍵詞:情緒智慧、情緒管理課程張學善係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E-mail:hschang@pu.edu.tw彰化師大輔導學報-38-壹、緒論一、研究動機與目的自從一九九五年美國心理學家DanielGoleman所著的「情緒智慧」一書問世後,「情緒智慧」(EmotionalIntelligence,EI)及其近似詞「情緒商數」(EmotionalQuotient,EQ)的觀念立刻受到各界的重視,並掀起探究風潮,其之所以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乃是因為其打破了傳統認為智力(IntelligenceQuotient,IQ)是預測未來成就唯一指標的觀念,而認為情緒智慧才是決定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Goleman(1995)在其所著的「情緒智慧」一書中就指出人生成就至多只有百分之二十歸諸於IQ,而百分之八十則受EQ所影響。有多位學者研究指出,個人EQ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工作表現。例如,Cooper(1997)研究情緒智慧的應用時發現,情緒智慧有助於作最佳的決策,且能令人有滿意又成功的生活,同時強調重視情緒智慧,將可節省時間,且更能擴充機會,並能將此能量專注的應用於獲得更好的結果。Maier(1999)的研究亦提出「情緒智慧」對個人工作上的影響,包括能增加個人領導與影響他人的能力,並成為一個具備創造力,且具遠見的策略決定者與有效能的合作者。提出多元智慧觀點的學者Gardner(1983)曾指出未來社會所看重的將不再是人們能否有效處理數理邏輯工作的能力,而是其能否有效處理「人」的能力。此外,亦有許多研究指出,個人所經驗的情緒不僅影響其工作效能,同時亦影響著個人的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林榮春,1998;黃素菲,1997;Salovey,Hsee,&Mayer,1993;Rebecca,1999)。Pool(1997)在研究情緒健康中指出,情緒健康將能有效預測學業成就、工作、婚姻及身體健康等層面,所以建議應將情緒智慧五項層面:情緒自我覺察能力、情緒管理、自我激勵、同理心及社交技巧納入學校教育中。然而,在國內社會與教育長期重智育而輕情意的主流價值下,造就了「高IQ卻低EQ」的教育產物,以致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為了課業競爭、感情受挫,而下毒殘害他人;有學生受不了課業壓力或無法處理感情事件而走上絕路;有父母無法因應失業壓力或夫妻失和,帶著孩子同歸於盡;有青少年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亦有為人師表者因一時情緒失控而使學生身心受創。這些犯下大錯、自傷或傷人者或許成因極為複雜,但似乎都無法脫離一時情緒失控而喪失理智的因素。當此EQ概念蔚為風潮之際,也許正是我們好好思考如何落實情意教育的時候了。近年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已成為社會的共識,然而,教育改革的主體與動力在於「教師」,教育品質的關鍵也在於「教師」(饒見維,1996)。教育改革除了要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外,教師情意方面的成長與發展亦不容忽視。一般而言,老師同時扮演傳道、授業與解惑的角色,就已讓老師感到責任重大,再加上現今價值多元化,師生關係淡薄,家長難與教師合作,學生問題複雜化等,班級經營更行困難,在在都讓老師倍感壓力,同時教改的衝擊,亦令教師感到壓力沉重。根據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北市約有27﹪的教師面臨潛在性憂鬱症危機,另外壓力負荷量已達臨界點的教師有20﹪(聯合報,2001)。有研究指出教師若無法適應這些壓力,易產生暴躁、沮喪、焦慮等情緒反應,且可能表現出對工作缺乏熱忱、對學生失去關心、對教學厭倦以及考慮轉業等想法(郭生玉,1995;Friedman,1991)。由此可知,教師的情緒管理不單影響其身心健康,同時亦影響其教學效能。此外,教師在教室內的情緒表現,將成為學生情緒反應模式的示範。因為教師本身的情緒管理就是情緒教育的活教材,教師身情緒管理課程對提昇教育學程學生情緒智慧之成效研究-39-教所發揮潛在課程之境教功能,大於學校正式課程所預期的效果。所以,無論從教育改革的觀點著手,或是情緒教育的落實而言,提昇教師本身的情緒智慧都是刻不容緩的重點工作。然而,國內有關教師情緒智慧的研究,多著重於教師情緒智慧的調查及其與其他主題的相關探討,例如:教師情緒智慧與班級經營效能的關係(劉郁梅,2001);教師情緒智慧與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度的關係(闕美華,2000);教師情緒智慧與教師效能之關係(顏淑惠,1999)以及國中校長情緒管理能力的調查研究(倪靜貴,1997)。至於提昇情緒智慧的研究,則多以國小兒童為其研究對象(王海婕,1998;徐大偉,2000;劉春男,2001),對於針對教師提昇其情緒智慧的研究則相當闕如,僅見方紫薇(1993)針對國中教師氣憤情緒的管理策略探討。因此,本研究即以提昇教師本身的情緒智慧為探討重點。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線,教師本身的情緒智慧小則影響其生活滿意,大則影響教學品質,如果在成為教師前就能增強其情緒智慧,使其未來面對教職生活中的種種挑戰,仍能扮演好教師的角色,如此方能達到教師言教身教的正向功能,然而目前國內師資培育或在職進修機構,卻不見針對教師情緒管理的課程規劃。在Goleman第二本著作「WorkingwithEmotionalIntelligence」中所強調的「只要方法得當,任何情緒智慧特質都可以培養出來」(李瑞玲等人譯,1998)。因此,本研究擬針對未來的教師—教育學程學生,發展一套有效的情緒管理課程,並將之付諸實行,檢討成效,以期能培育兼具高IQ與高EQ的健康教師。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1.透過文獻整理與專家座談,規劃與發展提昇教師情緒智慧之情緒管理課程。2.探討此情緒管理課程對提昇教育學程學生情緒智慧之成效如何?3.根據情緒管理課程實施結果,重新檢討與修正提昇教師情緒智慧之教育課程,以提供師資培育機構與教育工作者參考應用。二、研究重要性教師的情緒智慧影響其身心健康、師生互動與教學品質,然而研究者檢視國內教育改革、師資培育或在職進修機構,卻不見針對教師情緒管理的課程規劃,對於提昇教師情緒智慧的研究亦不多見。因此,若能整合相關領域之文獻資料與專業人士,研擬出一套系統、嚴謹的情緒管理方案,並在實際執行後進行成效評估,再據以修正提昇教師情緒智慧之教育課程,使其能成為師資培育機構及教育工作者對於提昇教師情緒智慧的一套有效可行的教育訓練參考模式,當對增進教師身心健康與教學效能有所貢獻。三、研究限制(一)本研究之取樣為本校修習國民小學教育學程的學生,其研究本身外在效度不佳,因此,研究結果不宜推論至所有的未來教師,只能作為他校實施情緒管理課程的參考。(二)研究者本身同時為授課教師,除了可以有效執行研究理念及內容外,亦方便蒐集學生上課資訊以及課程檢討,唯課程回饋表之資料是否會有學生因為擔心授課教師的分數,而傾向呈現正向的資料?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釋上宜考量此一限制。貳、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根據Goleman(1995)所提出的情緒智慧理論為概念基礎,並整合相關領域之文獻資料與專家學者的意見,發展一套有效提昇教師情緒智慧之教育方案,並在實彰化師大輔導學報-40-施課程後,以質量並行的方式評估其成效,藉以深入探討情緒管理課程的內涵,以及此種教育訓練的成效。簡述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對象、實施程序、資料處理及EQ實驗課程如下:一、研究方法為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及Delphi法以規劃及發展提昇教師情緒智慧之情緒管理課程,接著以實驗法來實際實施課程,最後以調查法及質的研究法來蒐集及分析量化和質化的資料,以探討此情緒管理課程對提昇教育學程學生情緒智慧之成效如何?茲將各種研究方法簡述如下:(一)文獻分析法:用以搜集國內外有關情緒教育、情緒智慧及情緒管理的相關研究著作與書籍文獻,將有關提昇教師情緒智慧之情緒管理課程的內容與範疇作有系統的概念分析,藉以發展出適合職前教師情緒管理課程的內容與範疇。(二)Delphi法:此法是一種使專家們的意見經由結構化的溝通程序,以獲得一致結果的方法,其目的在獲取專家們的基本共識,以尋求對特定事項的一致意見,既可收集思廣益之效,亦可維持專家們獨立判斷品質。本研究邀請諮商輔導、教育、心理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六位,就情緒管理課程的架構、內涵與實施方式進行結構化的溝通。(三)實驗法:實驗研究的目的在於將研發的情緒管理課程施於學習者,透過學習者的表現,反映此課程的效益。本研究針對研究對象進行情緒管理的實驗課程,並與控制組(未接受任何情緒管理相關課程者)對照,以探究此訓練課程在提昇情緒智慧上的效益與適切性。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其實驗模式如下:前測實驗處理後測實驗組O1XO2控制組O3O4(四)調查法:本研究採情緒智慧量表對研究對象在情緒管理課程實施前後進行評量,以了解研究對象在情緒智慧上的現況與接受課程後的情形,以探討情緒管理課程的成效。(五)質的研究法:本研究從參與者的現場中來搜集資料,也就是從接受情緒管理課程者的主觀感受來了解此訓練課程帶給研究對象的影響為何?藉以探討此課程的成效。本研究中的每位參與者在研究期間必需撰寫「課程回饋表」及「情緒週誌」以記錄每週當中個人對課程的心得感受,以及當週印象最深刻的情緒事件、個人感受、反應方式以及結果如何?此方法之主要目的乃在量化數據外,補充以質的資料,以期能搜集到更周延有關課程成效與回饋意見的相關訊息。二、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蒐集量化資料的「情緒智慧量表」、蒐集質化資料的「情緒日誌」和「課程回饋表」,以及研究者本身三部份。茲簡要說明如下:(一)「情緒智慧量表」:本研究所採用的調查工具為吳淑敏(1999)在研究大學生的情緒智慧時所編製「情緒智慧量表」,該量表主要是根據Goleman於一九九五年對情緒智慧的界定所涵蓋的五種能力為編製架構。這五種能力分別為情緒自我覺察力、情緒管理、情緒激勵、同理心及人際關係管理。根據這五種能力,並參酌國內外有關測量工具的內容,形成本量表之初稿,再經由專家審查及預試修正後,最後的正式量表共五十五題(見附錄一)。情緒管理課程對提昇教育學程學生情緒智慧之成效研究-41-本量表之信度考驗,採用Cronbachα係數考驗量表之內部一致性,所得各層面之內部一致性α係數介於.67至.80之間,而總量表之信度係數高達.82。另外效度考驗則以高登人格測驗兩項與情緒智慧有關分數「情緒穩定性」與「社會性」為效標,結果得相關係數γ=.49,達顯著水準,由此可見本量表具有良好之信度與效度。關於量表的型式,採五點量表,正向題依「完成不符合」至「完全符合」程度分別給予一分至五分,而反向題則反之,總分越高者,表示情緒智慧越高。研究者已徵得吳淑敏的同意,使用此份量表作為測量研究對象情緒智慧的工具。(二)「情緒週誌」:本研究之情緒週誌為研究者參考相關資料,並配合本研究對象設計而成,其內容包括記錄每天的情緒狀態及當週印象最深刻的情緒事件、個人感受、反應方式以及結果如何?藉以幫助成員覺察自我的情緒及省思自我情緒的處理與影響,同時亦提供研究者對於課程成效的資料參考。(三)「課程回饋表」:本研究之課程回饋表乃研究者針對課程目標及內容設計而成,包括1.課程內容部份:配合課程目標以五點量表呈現;以及2.心得與感想部份:分別有對於今日的課程我的學習與收穫是、今日的課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及我對今日課程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