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柳永1.了解宋词及婉约派的词风特点;2.理解柳永词作中融情于景及虚实相生的高超技巧。预习案·文学知识介绍•宋词: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阙”,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预习案·文学知识介绍•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故作此曲,悼念贵妃,寄托哀思。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雨霖铃”的由来: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整体感知1.全文主旨句2.承上启下句3.时间与地点4.离别时心情5.动作与情态6.实写与虚写伤离别“别”有情意“意象”生小组轮答:词人营造的意境,都是由具体的意象构成的,上片中词人用了哪些意象来渲染离别时的意境?•寒蝉:•长亭:•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若断若续的蝉鸣,命折旦夕的凄苦送别之处,依依不舍离情已出京城外,正是分别时小船催促启程,别离在即烟波茫茫,归期渺渺,前途迷惘傍晚浓雾,如同此刻沉重的心情天空越是广阔,愁苦越无边无际•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喜欢把“蝉”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因此,此处的“长亭”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名句赏析1.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4分)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分)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赏析思路:象+境+意(情)+效果作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1分),寒蝉、长亭、日暮、雨歇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1分)烘托了离别的悲情,(1分)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1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分)名句赏析这一句运用想象联想借景抒情手法,以虚景写实情,(1分)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1分)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1分)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感伤、迷茫孤独的感情。(1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同意。(观点1分)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想象别后景象,以虚景写实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残月(1分)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1分),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1分)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小结1分)“别”有“虚实”相结合1.实写:2.虚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①回忆:过去之景②想象:想象之境③幻想:未来之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手法+依据2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手法+依据2分)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效果作用2分)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抓住了秋天的典型意象寒蝉、烟波、暮霭、晓风、残月渲染了凄清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的惆怅和痛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白描手法通过细节的刻画,写出人物不忍分离的情景,真挚感人。虚实结合前呼后应,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