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北京中医药大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精编版)高校(公章)名称:北京中医药大学代码:100262019年1月8日目录一、总体情况............................................3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3(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3(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5(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7(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8(五)国际合作交流.....................................9三、制度建设...........................................11(一)组织领导........................................11(二)考核评价机制....................................11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2(一)存在问题........................................12(二)改进措施........................................12一、总体情况2018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教育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部署,加快实施《北京中医药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以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个方面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一年来,全校师生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深度挖掘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积极推进良乡校区的基本建设工作,完成学校行政主体搬迁,保障了“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各项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的全面推进,实现了各项工作目标。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围绕“更加人文、更加经典、更多实践、更加现代、更加国际”的培养目标,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内涵建设。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引领,完善全校思想政治学习体系,全面加强理论武装。坚持标准,加强规范,创先争优,增添活力,基层党组织建设呈现新局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现新成效。利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全国教育大会、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推进关爱服务学生“温暖入心”工程,形成“杏林品牌活动”,召开第十四次学代会暨第一次研代会。举办全国中医药院校共青团工作联盟年会暨第九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青年发展论坛。岐黄志愿者助力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冬奥花样滑冰国家队。“岐黄送春雨——关爱京城居民身体健康”项目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获第五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优秀奖和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荣誉称号。在2018北京大学生音乐节上,我校大学生艺术团获打击乐比赛金奖。在首届世界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上,我校学生为中国代表队夺得首金。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第十四届传统保健运动会上,我校代表团摘得13金6银3铜。校女子足球队夺得全国女子五人制足球锦标赛(甲组)、2018年首都大学生足球联赛甲A组等四项赛事冠军。2.围绕“以本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加强教学质量建设,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开展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卓越课程等改革,推进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搭建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优势,将课程“德育元素”全面纳入教学大纲。在管理、法学、英语等专业试点探索学分制与双学位制度改革。年内学校相继完成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我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以及各项事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发挥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2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针灸学导论》获得首届中国大学慕课评选一等奖。在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我校谷晓红教授和徐安龙教授分别担任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3.贯彻“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理念,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在保证中医、中药专业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中医药事业及健康产业密切相关的其它专业,适度增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试点“申请-审核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明显提升。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首次将创新创业纳入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完成了以实现研究生现代化教学的智慧教室和以实现研究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研工坊建设,组织了临床特聘专家跟诊实践项目,举办了全国中医药研究生创新发展论坛、首届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博士生论坛,年内完成了中医学(中医专业类别)、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学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家组对我校研究生教育与学位管理给予高度评价。4.深入实施科教竞融合,打造科研育人新模式分别设置针对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课题和针对研究生的研究生自主选题项目。举办了临床能力竞赛等校内竞赛类活动,组织参加全国针灸技能大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意设计竞赛两项全国性竞赛活动,举办了全国中医药研究生创新发展论坛和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暑期夏令营,整合形成了集课堂教学、科研活动、技能竞赛为一体的科研育人新模式。在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17个奖项。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全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在本科教学中,突出中医药学科特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培养中,将创新创业纳入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北京赛区二等奖3项。在2018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挂牌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6.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截至10月31日,我校毕业生总就业率是97.77%。67.65%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卫生和社会工作(54.3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1.41%)是毕业生主要分布的就业行业。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丰富的医疗卫生人才储备。(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结合学科优势特色,分层培养和支持,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师德为先的良好氛围加强教师思政工作,成立教师工作部。出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和《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试行)》。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培训。落实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制度。选派海外归国高级知识分子赴延安进行学习教育培训。举办教师表彰大会,举行退休教师荣休仪式和新进教师宣誓仪式,切实增强教师使命感和荣誉感。2.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补强学校人才资源短板出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和《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计划实施办法》,赴美国哈佛、耶鲁等名校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会,高层次人才总量实现翻番。继续实施学科带头人支持计划、中医临床特聘专家支持计划。校内启动“岐黄英才”培育计划,面向全校遴选教学名师、青年科学家和名医培育人选,进行全周期发展式导师制培育。2018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领军人才2人。9位专家入选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3.打造海内外研修队伍和师资博士后,储备创新型人才加大青年教师队伍国际视野建设力度,实施校内优秀应届毕业生海内外研修计划,围绕学科建设需求,按需设岗。实施师资博士后项目,多举措加大对优秀博士的吸引力,打造高端人才后备军和优秀师资蓄水池。4.支持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十三五”教师发展专项规划》。制定了《教师培训与发展管理办法(草案)》,加快完善校、院两级教师培训体系建设。针对专任教师、管理人员、专职辅导员、双创师资、实验员等设立不同类型的培训专项。开展“教学名师工作坊”专项建设,发挥教学名师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出台《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探索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融合机制。举办首届海外归国高级知识分子“凌霄论坛”,开展“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校围绕重大协同攻关方向,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协同创新支撑平台,为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1.突出优势学科特色,加强高精尖交叉学科布局学校坚持以中医药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2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全部通过检查验收,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获得北京市共建学科专项经费支持。论证通过了“系统中药学”和“中医生命科学”两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方案,以此为契机,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凝练学科重点方向,组成交叉团队。2.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完善科研管理和考评机制,努力在重大科学问题探索上取得突破。2018年,学校科研中标经费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立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均创历史新高。《“肝主疏泄”的理论源流与现代科学内涵》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较往年有了较大提升。3.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验收和创新引智基地的评估,对教育部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促进了产教融合。正式加入北京高校技术转移联盟,与北京市科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签署《共建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合作协议》。4.加强团队建设,实施科研组织和科研机制的改革创新设立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打造岐黄团队和青年团队,并同时资助在研教育部创新团队,以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首次通过结对子方式,构建海外归国人才与中医药专家“学术金兰”,我校首批6位海外归国专家与6位中医药专家分别组成了优势互补的科研协作团队。深化“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工作,牵头整合行业内各高校优势资源,形成以解决中医药大科学问题为目标的跨学校跨学科科研团队。5.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医疗服务实现新提升。加强附属医院内涵建设,发展医院专科特色。附属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两院合一、主体东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附属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新开多个专病门诊和新技术项目,多个专科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和国家卫健委“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我校房山医院正式揭牌,枣庄、深圳、铜川、厦门四所京外附属医院全部通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复审或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我校深圳坪山国医堂开业运营,构建形成了“东南西北”全面发力的医疗服务布局。打造“国医培训”品牌,立项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37个。年内,学校通过附属医院、继续教育、医联体、海外中医中心、临床特聘专家、青年教师及学生社会实践等体系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传播中医药文化。(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理念,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