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河北中考语文2020:中考24篇课内文言文梳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考24篇课内文言文梳理《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文学常识】《论语》是__儒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孔子及其弟子言行____的一部书,共20篇。它与《__大学__》《__中庸__》《__孟子__》合称为“四书”。孔子,名__丘__,字__仲尼__,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儒__家学派的创始人。【知识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次。今义:数词,三。(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按时。(2)动词用作名词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3)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4.重点实词(1)有朋自.远方来:从。(2)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恼怒。(3)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德的人。(4)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竭尽自己的心力。(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6)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7)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8)不逾矩..:越过。法度。(9)温故而知.新:得到。(10)可以为.师矣:做,成为。(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2)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3)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爱好。以……为快乐。(15)饭.疏食,饮水.:吃。冷水。(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走路。(17)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跟从学习。(18)子在川上..曰:河边。(19)逝.者如斯.夫:往、离去。代词,这,指河水。(20)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改变。(21)博学而笃志..:坚定志向。(22)切.问而近思:恳切。(23)仁.在其中矣:仁德。5.重点虚词(1)学而.时习之.:表示顺承,然后。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2)不亦乐乎.: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吗”。(3)人不知而.不愠:表示转折,却。(4)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顺承,就。(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的人。(6)于.我如浮云:介词,对,对于。(7)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意思是在其中。(8)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代指“他的,他们的”。6.重点句子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省略动词“知”后的宾语“我”)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可以”后的宾语“之”)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7.文章探究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示:围绕“读书学习,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一”,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来谈即可。(一)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是__刘禹锡__,字__梦得__,__唐__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本文是他在被贬为地方官时写的。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____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____的文字。最早刻在器物上,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用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与格言相似。【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有仙则名.:出名,有名。(2)形容词用作动词有龙则灵.:神异。(3)形容词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2.重点实词(1)斯.是陋室:指示代词,这。(2)惟.吾德馨.:只。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3)鸿儒..:博学的人。(4)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5)素.琴:不加装饰的。(6)乱.耳:扰乱。3.重点虚词(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4.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断句,判断动词“是”)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5.文章探究(1)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__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2)文章结尾列举三个古代圣贤的居室用意何在?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揭示陋室不陋的原因,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二)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是__周敦颐__,字__茂叔__,世称“__濂溪先生__”,__北宋__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2.“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__说明、记述__事物,又可以__发表议论__的文体。【知识积累】1.古今异义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2)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远播。3.重点实词(1)可爱..者甚蕃..:值得。怜爱。很,非常。多。(2)自.李唐来:自从。(3)予独.爱:只。(4)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5)濯.清涟而不妖.:洗。艳丽。(6)香远益.清:更加。(7)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8)予谓.菊:认为。(9)陶后鲜.有闻.:少。听说。4.重点虚词(1)者①可爱者.甚蕃:……的花。②莲,花之君子者.也:表示判断。(2)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却。(4)不可亵玩焉.:语气词,相当于“啊”“呀”。(5)同予者何.人:什么。5.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6.文章探究(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2)文章都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①衬托。作者用菊花进行正衬,用牡丹进行反衬,突出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现了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②托物言志。菊花象征隐居避世的人,莲花象征品德高尚、洁身自好的人,牡丹象征追求富贵的人。(三)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阅微草堂笔记__》,作者是___纪昀___,字晓岚,__清__代学者、文学家。【知识积累】1.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3)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4)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重点实词(1)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4)棹.数小舟:划(船)。(5)曳.铁钯:拖。(6)是.非木杮..:这。削下来的木片。(7)湮.于沙上:埋没。(8)不亦颠.乎:颠倒,错乱。(9)盖.石性坚重:句首发语词。(10)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11)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12)如.其言:按照。(13)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3.重点虚词(1)之①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②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③求之.地中:代词,指石兽。(2)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4.重点句子翻译(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被埋没于沙里,越沉越深罢了。(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呀,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5.文章探究文章末尾为什么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作者想要引起人们思考,提醒人们考虑事物要全面、深入,不能一知半解,不要仅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笑他人。(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文学常识】《三峡》节选自《____水经注校证____》,作者__郦道元__,北魏__地理__学家。他撰写的《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前中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知识积累】1.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2.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好。3.一词多义(1)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自己。(2)绝①沿溯阻绝.:隔断。②绝.多生怪柏:极。③哀转久绝.:消失。4.词类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2)形容词用作名词回清.倒影:清波。5.重点实词(1)略无.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