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古江山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公瑾.(jǐn)经纶.(lún)故垒.(luí)大浪淘.沙(táo)B.人间.(jiān)华.发(huá)惊涛.(tāo)还酹.江月(lèi)C.赤壁.(bì)拍.岸(pō)遥.想(yáo)雄姿英发.(fā)D.强虏.(lǔ)子瞻.(zhān)嘉祐.(yòu)羽扇纶.巾(ɡuān)解析:A项,“垒”应读“lěi”;B项,“华”应读“huā”;C项,“拍”应读“pāi”。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强虏灰.飞烟.灭A.羽扇纶巾....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解析:B项,与例句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和C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讲)B.故国..神游(名词,已灭亡的国家)C.早生华发.(名词,头发)D.故.垒西边(旧有的,这里指旧时的)解析:B项,这里的“故国”特指古战场赤壁。答案:B4.对词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颂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势。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C.“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2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解析:C项,“小乔初嫁了”是侧面表现周瑜的形象。答案:C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A.不赂者以赂者丧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倒装句。A项,正常句式;C项,被动句;D项,判断句。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定风波苏轼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6.导学号17930016“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解析:注意通感和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本句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作者驰骋想象,运用夸张,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或通感)的修辞。她的歌声使人感觉到风起雪飞,使炎夏变得清凉。对柔奴“清歌”的夸张描写突出了歌声的清凉悦耳,也暗示了歌者高旷美好的心灵。7.导学号17930017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陈述。解析:本词极力赞美歌女柔奴随主人王定国在贬所身处逆境却能心安的可贵品质,并借此表达自己在逆境中的乐观旷达情怀。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的赞赏,也抒发了他在政治逆境中自信、豁达、乐观的旷达情怀。(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8~10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38.导学号17930018这首词充满了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这两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解析:词句既表达出伤春、惜春的感情,又有自我宽慰的意思,同时也隐含着对爱情和自己人生哲理的思考。参考答案:“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好就好在它包含了情与情、情与理的关系。从上阕看,这两句体现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感情,虽是暮春时节,但春意盎然的地方还是可找的;结合下阕看,这里又涉及爱情和人生的哲理,作者虽屡遭贬谪,但他相信自己总会找到施展才能的地方,显示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9.导学号17930019“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解析:本题属开放性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作答,答其中一种即可。取“绕”字,可从其动态的角度回答;取“晓”字,可从早晨给人的清新感受回答。参考答案: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给读者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10.导学号17930020苏轼说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解析:从词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来看,显然运用了“顶真”,使词句首尾相连,一气呵成。参考答案:词的下阕运用“顶真”使词意一气呵成。一、二两句的“墙外”与三、四两句的“笑”首尾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