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局部修订的一些问题局部修订原因•对保证勘察质量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相关标准确定了基本框架和基本准则。•1某些条款不够严密,或与现行其他标准不够协调,造成施工图审查的偏差;•2未全面掌握《规范》条文和条文说明,孤立执行强制性条文,产生理解上的偏差;•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工业建筑防腐蚀规范》修订、制订,需互相协调。修订内容•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污染土•执行和审查提出的其他问题1总则第1.0.3条•原文•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第一句根据主管部门意见特别规定,•现仍有未经勘察就设计施工•第二句原则性政策性规定,不能将任何差错都归为不符合强制性条文;只有存在原则性错误或不合格品,才不符合本条。可操作性不强,容易被延伸•第二句不列为强制性条文。•当前的关键是保证资料的真实性•3第4.1.11条,详勘基本要求•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型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意见1:强制性不易操作,•如坐标、地形、总平面图,场地整平标高等搜集不到,审图时通不过•意见2:“搜集”,不是“取得”,搜集不到不是问题,不宜从强制性条文中删去。4第4.1.13条,防水和抗浮水位•原文•工程需要时,详细勘察应论证地基土和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方案、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的建议。•防水和抗浮水位重要设计参数•预测建筑物使用期间最高水位•相当困难,•与气候变化、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有关,•涉及地下水开采、上下游调配、跨流量调水等复杂因素,不是勘察单位能确定•不宜硬性要求提供,勘察报告中有交待修改意见•4.1.13工程需要时,详细勘察应论证地下水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水设计水位的建议。对情况复杂的重要工程,可建议进行专门研究。4.1.20-1修改•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钻孔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对一般第四纪土不应少于钻孔总数的1/2,且每栋高层建筑不应少于3个;•本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工程制宜。但勘察市场实际情况,仍应控制最少数量。合理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必要时全部勘探孔取土试样或做原位测试。•鉴别孔查基岩面,查埋藏河、沟、池、浜以及杂填土分布等,不在此规定。4.1.20-2修改•2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孔内原位测试不应少于6个(组)数据,当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孔;•取样试验或孔内原位测试数量,应根据工程要求、场地大小、土层厚薄等具体情况确定,6个是最低要求。•3个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孔,6个(组)试验数据,两个条件至少满足其中之一。随机变量,数理统计确定代表值,要有一定的样品数量。•数量多少,取决工程要求和指标变异性,难以规定划一数量。•74版《地基规范》以来,《地基规范》《勘察规范》均有此规定,•列入强制性条文,监督力度加大,问题突出。•本应由岩土工程师视具体情况确定,但目前我国实际情况,不做具体规定难以保证勘察质量。•不同测试方法的数量不能相加,取土试验与标贯试验不能相加,静力触探与动力触探不能相加。•原位测试:主要指标贯锤击数N。不包括载荷试验,和连续记录的触探。局部修订时写得更确切些。•“或”是二者满足其中之一,•注意目的和用途,•变形计算而提供的压缩模量,需要取样试验,应满足至少6个原状土样,•判定液化,标贯至少6次,•如两项指标都是评价需要,则两项均需满足。•从实际工程需要出发。什么是“主要土层”?•工程要求不同,地层性质和组合多样,不宜简单划一规定。地方规范或审图部门根据本地实际进一步具体化。•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对变形“贡献”较大的土层•与土性,土层位置(深度),土层厚薄有关,工程规模、基础形式、设计要求等有关,•其他如地震液化、基坑设计等,综合判定。4.1.20-3•3取样或孔内原位测试的间隔不应大于1.5m,•变层加取或加做原位测试;8第5.7.2条,抗震场地地段划分•原文•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本条是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协调而制定5.7.2修改•5.7.2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划分场地类别。当场地位于抗震危险地段时,应根据相应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提出专门研究的建议。•《抗震规范》条文说明加了“可以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划分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根据该规范修订后的规定执行,本规范不重复规定。•抗震危险地段,常规勘察不能解决问题,应进行专门研究的建议。10第7.2.2条,多层地下水位的量测•3对多层含水层的水位量测,应采取止水措施将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隔开。•7.1.4已规定,“当场地有多层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时,应分层量测地下水位”,•7.2.2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未全面理解,•局部修订将7.1.4条的意思加进去7.3.2修改•2验算边坡稳定时,应考虑地下水对边坡稳定的不利影响;•4当墙背填土为粉砂、粉土或粘性土,验算支挡结构物的稳定时,应根据不同排水条件评价孔隙水压力对支挡结构物的作用;•5在有水头压差的粉细砂、粉土地层中,应评价产生潜蚀、流土、管涌的可能性;•“动水压力”源于前苏联,词义不很准确。•动水压力指的渗透力,渗透力是体积力,不是面积力。•地下水作用既可用体积力,如渗透力,也可用面积力,如静水压力,第2款删去“及其动水压力”。•静水压力是面积力,渗透力是体积力,应分开考虑,原文第4款易被误解,改为“孔隙水压力”。•第5款删去“流砂”,流砂一词表达不确切。第10.2.1条,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原文•载荷试验可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土;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埋深等于或大于3m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土;螺旋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土或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土。修改为•10.2.1载荷试验可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土;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且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土和大直径桩的桩端土;螺旋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土或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土。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验深度不应小于3m。•原文和修改无实质差别。•深层与浅层的区别,实质是试土是否存在边载,荷载作用于半无限体的表面还是内部。•深层载荷试验过浅,不符合计算假定条件。原文易被误解为3m是浅层与深层载荷试验分界,•浅层载荷试验只用于确定地基承载力和土的变形模量,不能用于确定桩的端阻力;•深层载荷试验可用于确定地基承载力、桩的端阻力和土的变形模量。•试验是模拟,与实际工程工作状态总有差别。•深层载荷反映土的应力水平,侧向超载影响,地基承载力不作深度修正,但深层载荷是局部剪切破坏,浅基础为整体剪切破坏,塑性区开展也不同。•桩基局部剪切破坏,但与深层载荷工作状态仍有差别。深层载荷孔壁临空,桩侧壁限制土变形,桩土间存在法向力和剪力。•还有试土代表性,试土扰动,试验操作误差等,确定地基承载力和桩端阻力仍需综合判定。水和土的腐蚀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和《工业建筑防腐蚀规范》正在制订和修订。•统一腐蚀性指标测试标准。•有专家建议,混凝土技术已很大进步,勘察报告详细列出测试结果,评价由结构和材料工程师确定。恐难实施。•腐蚀性分级与《防腐蚀规范》已协调,《耐久性规范》腐蚀性分级设计者自定。腐蚀性分级•本规范和《防腐蚀规范》•微弱中强•《耐久性规范》•A轻微B轻度C中度•D严章E非常严重F极端严重•分为5类环境,化学腐蚀环境为:•ⅤCⅤDⅤEⅤF《耐久性规范》环境分类•Ⅰ一般环境•Ⅱ冻融环境•Ⅲ海水氯化物环境•Ⅳ除冰盐等其地氯化物环境•Ⅴ化学腐蚀环境12.1.1•12.1.1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的水(地下水或地表水)或土对建筑材料不具腐蚀性时,可不取样做腐蚀性指标的测试,否则,应取水试样或土试样进行腐蚀性指标的测试,并按本章评定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水和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尊重地方经验•影响因素复杂,•全国性长期观察资料不多•足够经验和充分资料要有权威性•Ⅲ类腐蚀环境,易溶盐和中溶盐总量低,未污染的中碱性土,判定不具腐腐蚀删去12.1.2水样或土样•地下水位以上,取土样••地下水或地表水中,取水样••部分水位以上、部分水位以下,•分别取土样和水样•取样数量规定结晶性腐蚀和分解性腐蚀•由于两种腐蚀机理不同,防腐措施不同,•本次修订•环境分类分开•分级标准分开12.1.4结晶性腐蚀环境•Ⅰ类•混凝土部分与水接触,部分暴露大气中,水通过渗透或毛细作用不断蒸发•Ⅲ类•混凝土处于土中或水中,无干湿交替,温度长年恒定•Ⅱ类•不属于Ⅰ类和Ⅲ类•Ⅰ类和Ⅲ类再分亚类•物理环境,气候环境的重要性•取消了“附录,列入条文•Ⅰ类环境两种情况:••1混凝土部分埋在水中,水通过混凝土毛细管上升,在大气中蒸发,如盐湖中的水工结构、盐渍土上的基础等,地面以上一段严重腐蚀。地下水位深度,对强透水层不大于50cm,对弱透水层不大于40cm。•2混凝土一侧与水接触,另一侧暴露在大气中,水通过渗透不断蒸发,如隧洞、坑道、竖井、地下洞室、路堑护面等,渗入面腐蚀轻微,渗出面腐蚀严重。•两种情况都属于混凝土部分与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部分暴露在大气中,不断补给,不断蒸发,•蒸发面对混凝土腐蚀是最恶劣的环境。且大气越寒冷,越干燥,环境越恶劣。•Ⅲ类是最良好的环境,•混凝土长期埋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土中,或者长期埋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中,•无干湿交替作用,温度长年处于较恒定状态,•最不利于硫酸盐腐蚀的发生。分解类腐蚀环境•A类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的地下水•B类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或湿、很湿的粉土、粉砂和可塑、软塑、流塑的粘性土勘察报告•1水和土腐蚀介质的种类及其含量;•2腐蚀性指标的测试方法;•3腐蚀性的单项和综合评价结果。•以往有的报告只写腐蚀性判定等级•不同的测试方法结果不同•《耐久性规范》需按该规范判定等级水泥成分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硅酸三钙:3CaO·SiO2,简写C3S,含量通常为50%~60%;•硅酸二钙:2CaO·SiO2,简写C2S,含量通常为20%;•铝酸三钙:3CaO·Al2O3,简写C3A;•铁铝酸四钙:4CaO·Al2O3·Fe2O3;或其他铁相固溶体,简写C4AF;•少量游离氢氧化钙(Ca(OH)2)、方镁石、玻璃•添加混合料分为活性和非活性。•水泥熟料的水化和硬结•水泥结石是胶体和晶体紧密结合的复合物•硅酸钙(C-S-H),多变胶体,或称水化硅酸钙凝胶,大致含量68%;•氢氧化钙(CH),层状结构,六方晶体•三硫型水化硫铝酸钙(钙矾石AFl),针状粒状晶体;•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六方薄片晶体;12.2.1结晶类腐蚀机理•硫酸盐与水泥石中的C3A水化物反应生成硫铝酸三钙(钙矾石),体积增大,产生膨胀压力,混凝土开裂破坏。•硫酸盐与水泥石中的石灰反应生成石膏晶体,体积增加一倍。消耗石灰,碱度降低。•钙矾石膨胀剧烈,石膏较缓和。•以硫酸镁和硫酸铵腐蚀最严重。因Mg2+能把C3S和C3A中的Ca2+置换出来,促成钙矾石,是分解结晶复合型腐蚀。12.2.2分解型腐蚀•溶出型••酸型•碳酸型•镁离子型溶出型•HCO3-1.0mm/L的低碱度软水,将水泥中的石灰质溶出,碱度降低,水泥中的固体成分水解,造成混凝土腐蚀。•溶解在水中的CH碳化后生成碳酸钙,混凝土表面生成白色沉淀物。酸型•酸与水泥石中的CH反应,再与水化硅酸盐和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钙盐。可溶性高,被带走多,腐蚀快;反应物难溶,在混凝土表面沉淀,减缓向混凝土内部渗透。•溶液pH4.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