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旅游地空间竞争问题思考•1、旅游地有生命吗?•2、旅游地有兴衰吗?•3、如果是有生命的话,寿命有多长?•4、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旅游地会不会被开发完毕而失去生命?•5、旅游地兴衰如何解释?兴衰能用生命去解释吗?•6、旅游地之间有竞争吗?如果有话竞争对旅游地的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人类的寿命•原始社会:人类平均寿命15岁,因为人类力量小,无法抵抗自然灾害,疾病,野兽袭击.公元前人类平均寿命仅20岁,到古代也只有25岁,直到上世纪末人类的平均寿命也不过40岁.1700:人类平均寿命35岁1800:人类平均寿命37岁可见1700-1800中人类的寿命没有什么增长.原因是虽然可以躲避野兽等灾害,但是因为科技水平的低下,生活艰苦,对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等.20世纪初人类寿命出现飞跃,从40岁提高到61岁。•1985年,全世界平均寿命达到62岁。世界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今后大致以每5年延长一岁左右的速度增长。•1995-2000年为63.9岁,2000-2005年为65.5岁,2005-2010年为66.8岁,2010-2015年为68.1岁,2015-2020年为69.3岁,2020-2025年将超过70岁。本世纪末中国将是亚洲的十大长寿国之一,平均寿命将达到72.6岁。专家预测2300年人类平均寿命95岁。第一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如戈曼森(GormsenE)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MiossecJM)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Oppermann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PearceD,1995),但受到学者们广泛注意和应用的是巴特勒(ButlerR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起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1939年基尔伯特E·Gilbert的《英格兰岛屿与海滨疗养胜地的成长》一文。•但一般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早于1963年由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在研究欧洲的旅游发展时提出,他在《对欧洲旅游地的一些思考:外围地区—低开发的乡村—娱乐地》一文中,阐述了他观察到的旅游地都经历了一个相对一致的演进过程:发现、成长与衰落。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explorationstage)•参与阶段(involvementstage)•发展阶段(developmentstage)•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stage)•停滞阶段(stagnationstage)•衰落或复苏阶段(declineorrejuvenationstage)参与involvement·旅游者人数发展development巩固consolidation停滞stagnation发展rejuvenation衰落decline图4.4旅游地生命周期六阶段说(Butler,1980)探查exploration图4.3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四阶段说六阶段说探索期exploration引入期introduction参与期involvement成长期growth发展期development成熟期maturity巩固期consolidation停滞期stagnation衰落期decline后停滞期post-stagnation资料来源:VitorFernandodaConceicão等TheConceptofLifeCycle:AnApplicationtotheTouristProductJournalofTravelReseach1997(fall)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Butler的六阶段说(1)探索阶段–没什么销售渠道,少量旅游者,naturelover,喜冒险–被自然、文化或历史所自然吸引,没专门的设施,旅游相关供给厂商很少,基本无竞争,旅游者更喜贴近自然和原始风味,多为非正式部门•非正式部门是指那些为游客服务的饮食或纪念品销售活动,分散经营、缺乏组织,并且经常处于当地有关部门的有效管理之外的数量众多的小商贩;•正式部门是指在有关部门有效管理下的旅游服务行业,这些部门多处在大都市、经济中心或一些度假地;•两者有互相重叠部分,主要与游客分布有关:正式多国外游客;非正式多国内游客;重叠则多国外漫游者及国内高收入阶层•天池冰川旅游探险天池冰川旅游探险backpack北京石花洞风景区管委会对外公布,石花洞正在筹建溶洞资源探查组,对新发现的地下五层至七层溶洞景观进行摸底,并制作景观资源图。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揭开地下暗河的源头之谜。石花洞•石花洞位于房山区河北镇南车营村,距京城50公里,为明代高僧圆广法师于1446年云游时发现。1981年由国家投资开发建设,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洞内长年恒温13摄氏度,已经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景区•石花洞是岩溶洞穴的典型代表,几乎囊括了岩溶洞穴中全部形态。其中,石花洞中的石笋被称为“天然时钟”和“千年温度计”,记录了公元前665年至1985年以来2650年的北京夏季历年温度。•精美的石笋会“说话”。中国科学家通过破译蕴藏在“千年温度计”———北京石花洞石笋中的奥秘,重建了2650年来(公元前665年至1985年)北京的夏季(5月至8月)气温曲线,发现自从公元1600年以来,北京地区气温呈现上升趋势。•“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长的逐年温度‘记录’,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石笋逐年温度‘记录’。”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Butler的六阶段说(2)参与阶段–近冒险型旅游者、希望保持自然,并享受好的饭店等设施;–饭店、餐馆、娱乐设施等开始出现,市场范围基本确定,季节性开始出现;政府改善交通,强化了促销、拓展其分销渠道、使潜在旅游者获得目的地信息。香纸沟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Butler的六阶段说(3)发展阶段–消费能力下降,人数仍上升;旺季超过当地居民,中间型旅游者成主流–可进入性显著改善,迎合旅游者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出现粗制滥造的纪念品;外来资本控制了供给。图4.7选择性需求战略(selectivedemandstrategies)目标基本战略保持满意度maintainsatisfaction增加品牌数量increasenumberofbrands简化购买过程simplifypurchaseprocess维持现有消费者发展多方关系developmultiplerelations势均力敌的竞争head-to-head--市场支配地位markerdomination--价格/成本领先price/costleadership差异化differentiation吸引新顾客发现新利基createniches资料来源:GuiltinanandPaul(1995)转自VitorFernandodaConceicão等TheConceptofLifeCycle:AnApplicationtotheTouristProductJournalofTravelReseach1997(fall)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Butler的六阶段说(4)巩固阶段–旅游者增长速度下降但仍在增长–外来资本进一步控制供给,目的地对旅游依赖度很高(5)停滞阶段–到访者多为低阶层,重访率高,停留时间短,花费少,目的地成本压力很大–几乎无新商机,供给厂商数量稳定,竞争非常激烈•黄山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Butler的六阶段说(6)后停滞阶段–维持–复兴–衰败图6.1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自ButlerRW,1980)时间量客游接待容量量饱合域域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复苏ABCDE游客的需要、期望和价格敏感度交通供给厂商、旅行社等影响新目的地开发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替代品发展政府干预和立法机构影响反对旅游开发的团体(如环境保护主义者)异议图4.8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Haywood,1986)现有目的地竞争1.验证旅游地生命周期•Hovinen(1981,1982)对宾西法尼亚Lancaster的研究指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与其区位、资源多样性和规划有效性密切相关;•Meyer-Arendt(1985)对路易斯安那的研究则把旅游地生命周期与自然环境作用、休憩开发密度联系起来;•CooperandJackson(1989)对男人岛(IsleofMan)的研究表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旅游地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良好的描述工具,并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地经营者的决策以及旅游地的环境因素有关;•Getz(1992)对尼亚加拉瀑布的研究则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规划之间的潜在关系;1.验证旅游地生命周期•Butler(1980)模型还被用于评估目的地发展对当地企业家能力(entrepreneurship)的影响(Dinn,1992)以及对当地的正式部门(formalsector)和非正式部门(informalsector)的结构性和空间性差异方面的影响(KermathandThomas,1992),作为一个概念性框架,该模型还被用于分析公司战略(Debbage,1990)、外部事件(diBenedettoandBojanic,1993)、政府机构行为及其与跨国公司间相互关系(Ioannides,1992)对目的地发展的影响。2.质疑旅游地生命周期•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质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旅游地发展的单一模型的可行性问题、承载力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局限性、当用于旅游目的地时生命周期模型的概念性局限、旅游地生命周期概念缺乏经验支持、生命周期概念在规划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承载力的限制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每个人对目的地承载力的感知是不同的,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目的地承载力感知亦不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与资源保护管理论者对承载力的感知亦有差异。•Haywood(1986,1992)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没有考虑渐进的、持续的变化,也不能反映目的地间的竞争、社团或当地社区的战略、导致经济轻微衰退的条件、境况性因素等的影响。Choy(1992)指出模型没有考虑产品特性变化的影响。2.质疑旅游地生命周期•Pearce、MoscardoandRoss(1991)指出Butler(1980)模型无法区分各个阶段;CooperandJackson(1989)认为对这些阶段的事后认定远比预测更容易•Haywood(1986)指出了六个主要问题:分析的区域究竟是旅游点还是城镇或者地区、相关的细分市场(这些细分市场可能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周期曲线的形状、具体阶段的确认、衡量的标准是旅游者人数、花费水平还是利润、分析的时段如何确定。3.进一步研究的主题•模型的主要潜力不在预测而在于其对发展过程的描述和分析。还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主题。•Haywood(1992)认为应该对竞争性目的地间企业进入和存在模式进行长期研究;•Debbage(1992)认为应该对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分析;•Bianchi(1994)、KermathandThomas(1992)认为应该研究目的地企业反应的变化;•King(1994)指出应该对目的地的界定、发展模式和类型进行研究。二、生命周期与形象时滞–游客性质:冒险型、近冒险型、中间型、近依赖型、依赖型–富民到富地方的过程近冒险型中间型近依赖型资料来源:普洛格研究中心(转引自张广瑞等[译],2001)依赖型冒险型图心理细分类型正态分布游客花费经历质量游客数量成长稳定衰退特征值时间推移图游客密度与形象时滞(Plog,1998)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述评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作为预测工具就中国情况而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旅游地生命力•旅游地生命力是指在旅游资源、区位、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