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带徒班李德新《中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理论2绪论内容★中医学简介(什么是中医?什么是科学?中医科学吗?中医在科学中的位置?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情况?★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名称、成书年代、作者、内容?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和基本内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主要)特点?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3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传统:历史沿传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行为方式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致中和: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有说“五四”)前的中国文化。具有整体性、人文性(重伦理、修身)、承传性的特点。4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人(生物、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道主义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气,运动,阴阳。动态认识健康与疾病,指导防治与养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忧患意识,预防思想。5中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中医—哲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中,吸收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为基础,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医—中国古代自然科学:①中医学探究对象的自然属性。②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物候、地质、生物、心理、解剖)为中医奠定科学基础。中医—中国古代社会科学:①人社会属性②疾病的社会原因③中医学在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受古代社会科学(政治、法律、道德伦理、艺术、宗教)的广泛影响。古代科学伦理规范使中医沿正确、健康方向发展。“仁者爱人”、“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是中国的生命科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6中医-学与术交融的知识体系一般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技术(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医道:探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奥秘——基础学科的特征。医术:防治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应用学科的特征。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7中医-知识、技艺和仁术的融合体医者:司人性命,仁人之术也。医者:意也,艺也——祛除疾病,增添快乐的技艺。中医是一个庞杂的综合体。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达,学术开明。医家对以往医药实践进行系统整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内经》:理论著作。分《素问》和《灵枢》各9卷,各81篇,大致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托名黄帝,《内经》标志着从经验到理论。《黄帝八十一难经》:理论著作,3卷,约成书于西汉。《伤寒杂病论》:临床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宋·林亿等整理后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3卷,最早的药物著作。约成书于东汉。药365,分上中下三品。9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继承经典: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王冰《次注黄帝素问》(号启玄子,曾任太仆令)创新: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10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背景:哲学流派争鸣,经济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刘完素(守真):金·河间人,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金·河南睢州人,攻邪论,攻下派李杲(明之):金·真定(河北保定)人,脾胃论,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义乌人,相火论,养阴派(丹溪)11李杲张子和朱丹溪刘完素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明清(中期)继承整理:全书:《四库全书》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共万卷,康乾年间)、《类经》、《名医类案》、《证治准绳》丛书:《古今医统正脉》《医宗金鉴》创新发展:温病学派: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温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温补学派、命门学说:薛己、张介宾、赵献可李中梓“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王清任《医林改错》李时珍《本草纲目》1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近代(1840-1949)鸦片战争,西医传入,1859年全国教会医生28,1936年教会医院426所。“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极度缓慢发展,中西汇通派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等,陆渊雷、谭次仲中医科学化思潮。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14现代中医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指导方针。1958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79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坚持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1997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15关于中医的科学性英文science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17世纪传入我国,学者据“格物而后致知”译“格知”“格致”。明治维新时(1868)日本学术界认为science指“分科的学问”,译为“科学”,1893年康梁将其引入中国。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辞海》“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当前的“科学”不等于“正确”、“唯一”。“科学”的关键是实证,方法强调还原。朱清时:中医药是科学,但当前流行的狭义的“科学”还不接受它。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是粗粒化的“大写意”生命科学。16要多角度“透视”中医(陈贵廷)立足实践看中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和经验。临床疗效。“经验是才智之父,经验是知识之父,经验是科学之父。”着眼特色看中医:天人相应、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性味归经放眼世界看中医:1998-2002的5年间,我国接待国外访问团1775批。世界各国有中医诊疗机构19000多。回归自然。与时俱进看中医: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17中医学学科体系的分支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国医学史、医古文经典方面:医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针灸学、温病学、推拿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肿瘤学、中医护理学方药方面:方剂学、中药学养生保健方面:气功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18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气一元论、阴阳、五行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医诊断学)养生、预防、治则19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观念辨证论治(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法)20整体观念·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认为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强调和突出从整体和普遍联系的思维模式是中医学思维和理论的突出特点,称为整体观念。这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辨证、治疗等整个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1整体观念·内容形体结构:脏腑相互关联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皆气所化人体内部的统一性机能活动:协调和谐互根互用(包括生理上、病理上、诊断、治疗)天地之气与人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昼夜晨昏与人体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地域方宜与人体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政治、经济、地位、军事、情志22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五个系统,把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23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天人关系一直是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活动影响自然。人类活动受自然制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24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贯穿始终生理:脏腑功能的发挥还要脏腑间的协调、经络的联络。“阴平阳秘”,“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病理:脏腑病变相互影响,系统内病变相互影响,正邪的辩证关系。诊断:诊病要全面了解,四诊合参;察外可知内。预防:顺应四时、昼夜阴阳更替,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治疗:探求病原,整体调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5辨证论治·概念症(广义的“症状”):包括症状、体征、社会行为异常。机体的异常感觉、异常表现。症状:病人患病时主观感觉到的异常现象,或为异常感觉或为某些病态改变。体征: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检查及其它检查方法,客观查得的患病机体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现象。社会行为异常:指病人有目的的语言和行为异常,如烦躁不安、哭笑无常、失语、活动不自如,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等。26辨证论治·概念病: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导致内外环境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乱,脏腑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在病因作用下,机体生命活动表现异常,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的概括。27辨证论治·概念证,含证据、证验、征验等义。是中医学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核心。证: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揭示了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证的内容:①标志着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一些最基本的反映状态和类型;②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揭示病理变化的范围、部位和机能异常的特点;③反映中医病因学发病论的基本观点或某些特有观念;④概括了某些外感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固有的阶段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可能出现的定向演进或动态变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28辨证论治·概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的过程。又叫施治。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据,论证、确立其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既要辨证又要辨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9辨证论治·概念关系症:构成“证”和“病”的要素。个别或部分本质。证:具有内在联系的放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同一时点或时段。横向。病:有内在联系,具有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纵向。全部过程本质。辨证是决定施治的前提和依据;认识问题。以论治来检验。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归宿。解决问题。以辨证来指导。举例:咳嗽、低热、五心烦热、痰中带血丝,舌红少苔,脉细数—肺结核—阴虚火旺—滋阴降火30医学模式模式:可以作为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医学模式(医学观念):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动态的,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神灵医学模式(夏商周)—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中医)—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31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三才一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包括集体自身的阴阳平衡、集体与环境的阴阳平衡。邪正交争,

1 / 1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