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思想品德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课题实验方案一、问题的提出:1、从思品学科的性质看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和统帅,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思想品德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它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人翁态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志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因此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教育空间,选择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寻求一种生活活泼的教育形式,以缩短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以缩短社会现实生活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距离,以缩短历史和今天的距离,为实施思品素质教育提供更为理想的环境……因此,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环境”是思品学科的性质决定的。2、从学生的品行发展规律看有调查表明,目前,许多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存在着较大反差,他们能毫不含糊地正确完成判断辨析题。但是,现实中许多学生有不同的表现。小学生的生活圈简单而透明,单纯的生活不容易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由于年龄特征,小学生对于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往往感到困难,特别是理解课外往往“立于之外”,难以真切感受文章中所说明的道理,教师要把道德教育植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身边的人事增加感性认识,深化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想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光上好思想课并不行,必须参与实际交往,参加集体和社会的活动,只有在集体的活动中,广阔的天地里,才能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和社会的荣誉感,逐步养成诚实、谦虚、守信等待人处事的态度以及热情,宽容交际品质。所以,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是势在必行的一个决定。3、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看长期以来,德育的实施和学生的成长的内在需要无法协调统一,表现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大大滞后于现实生活所提出的要求,不少思品课都成了道德灌输课,出现“四重”、“四轻”现象,即:重形式,轻实际;重书本,轻实践;重说理训导,轻行为训练,重泛泛而谈,轻现实辩析。这“四重”与“四轻”作为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典型特征,折射出整体思想教育效益差,学生知行脱节的状况,学生除了会“克隆”几个条条、杠杠式的仅能解决关于道德的观念问题,还能担负多少未来社会的建设重任?道德认识是通过道德体验完成的,如果认识的主体不能进入状态,那么体验将大打折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实现德育内化的根本动力。就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思品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增加实际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课时。教师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学的道德知识付诸实践,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增长,才能做到知行统一。二、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及理论依据:2所谓“”小课堂,大社会”是指在思品小课堂中,融入大社会、大自然的实践体验背景,通过思品课堂的调节、折射,把道德教育植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把课堂引向更广更大的天地——社会。本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生命的属性,是生命的展示与流动;是生命的行动与实践。活动是运动变化的,是灵活而富有生气的,活动中充满鲜活的知识,包含着客观的事实,涌动着真实的交流,它意味着只有不断的开始,永远没有终点。我们假设,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相近的条件下,如在思品课堂中有效地融入大社会、大自然,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必将会大大提高。提出这一假设的理论依据:1、思品《新课程标准》。2、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非常强调“生命”的冲动、勃发。他认为生命的冲动主要指内在于生命中不可遏止的“生命欲”,有了这种冲动,生命才会成为永恒变化发展的东西,生命的冲动乃是一切创造进化的动力。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它首先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为了使生命更具活力,更具意义,那种没有使学生产生过任何生命冲动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课堂教学融入社会必定成为教学的归宿。3、“教育即生长”这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儿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天性”、“能量”、“能力”、“开赋能力”,也就是每一个儿童都具有自己的发展倾向,发展规律。他们需要的是关心指导,他们需要通过活动,增加尝试体验,唤醒自我认识,形成自我概念,开发内在潜能,学会自主成功。4、教育家阿英纳叶维利在对教学过程的论述中明确指出:如果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那么就把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局限为仅仅是学习和认识的活动,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教育观。教学的过程不在于教师强制儿童学习,而在于通过教学活动,使儿童参加创造他们自己的过程中来,成为自觉地参与教学,接受教育的个体。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自信心和师生之间多向交往的快乐感受。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促进教育发展。2.通过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品德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使各品德教学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战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四、“小课堂,大社会”实验的探究与实践为了考虑实验成果普遍毫无意义及其可行性,我们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组成了3实验班和对照班。经韦氏智商表测定,实验班学生的智商略低于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师均有学校统一安排,不给予任何特殊性的待遇,并对下列变量进行控制。学生变量: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性别、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上大致相等。教师变量: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大致相同。自变量:课堂教学活动化社会因变量:1、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2、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3、教师的教学水平协变量:1、学生实验前的品德和能力差异2、师生对课堂中融入大社会的探究态度在这样的实际背景下,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始了实验的探索。(一)构建“小课堂,大社会”思品教育新模式的框架和原则。本实验的最终目标,是在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情景中促进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培养基本的社交技能和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此,在具体构建新型思品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原则,从而对德育活动的内容体系做出比较科学的规定。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际生活可以为理论注入丰富内容,无论是用实际生活印证或理解基本理论,还是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都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小学思品课堂中,更要讲一些原理,联系多个实际,解决一个认识问题,讲原理,分析一个社会现象,辨别一种是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2、从个体到集体的原则。小学生只有正确对待自己,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才能较好地协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养成与他人,社会协调的能力。3、从他律到自律的原则。低年级的学生,自己以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特殊时期,高年级则开始学会自我约束。整个小学阶段呈现从他律到学会自律。4、从抽象到本质的原则。小学生对抽象的道德概会准则的理解只能通过具体的道德活动来完成。小学德育活动设计必须从具体的现象把握渐渐上升到对本质规律的理解。5、从学校到社会的原则。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最主要的地方,学校和家庭中的道德实践也是学生处理,社会道德问题的基础,学校德育活动和家庭的道德问题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模拟或参与社会道德问题的处理。根据这几个原则和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以及现阶段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及特征,基于我们对传统单一的德育课程模式弊端的分析,本着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宗旨,着眼于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突破传统课堂单纯“授受”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借助新兴媒体的介入使用,尝试构建“小课堂——大社会”的活教育课堂新模式。其操作程度,师生活动及媒体作用如下表示:程度教师媒体学生选定主题引导观察创设情境观察情境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节情感分析情境点拨启发重现关键感知分析明白道理发现问题情境再现建构联系实际指出关键协作学习辩析深化激发讨论或再现领悟内化指导行为提示道理行为实践课后延伸指导行为或再现习惯养成程序一:选定主题,利用多种途径,创设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把现实生活场景,浓缩到课堂中来。学生通过对情境的看、听、想、议、做等活动,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上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程序二:是德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和分析。具体形象的材料,通过与新情境所提供的外界信息建构出新的理念;教师则借助于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供新旧信息相互联系的线索,以“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帮助学生建构符合具体情境背后的道德观念。程序三:是学生道德认识或观念内化的过程,在此阶段教师可以点出问题所在,激发学生积极讨论,也可以再引发新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抽象道德观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本阶段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思想品德教学究竟培养学生仅仅具有“道德观念”,还是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程序四:在此阶段,教师应发挥“引路人”的重要作用,在学生明确道德观念激发了情感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行为规范要求,并认真检查指导,督促学生的实践。这一阶段是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言行统一的关键。总之,通过这一模式的研究,克服传统德育忽视人的思想品德个性化,轻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单一强调理论灌输,知识记忆的种种弊端,唯有让德育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向学生展示真实的世界,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生活,才是最佳的途径。(二)探索积累多种“小课堂,大社会”思品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广阔的生活空间为学生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平台,生活更不断给予他们以新的启示和顿悟,给他们更多的积累和完善。就像万物离不开雨露和阳光,德育离不开生活。1、让学生进入家庭生活中体验实践生活。孩子虽然生活在每个家庭中,很少有孩子去用心感受家庭生活,通过体验让学生获得一份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例如在教《孝敬父母》一课前,组织开展了“星期天我当家”活动,给每人发一张表格,要求学生从买菜煮饭到洗碗抹桌,从洗衣叠被到打扫卫生都自己亲手做,通过这一活动开展,将孩子与父母进行角色置换,让学生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同时,课后进一步指导实践导行活动。2、让学生进入学校生活中体验。有些课例,就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进行体验,如:做事要有责任心,通过解剖自我,树立榜样,让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责任心的必要性和光荣感,同时在生活中进行具体的实践。在教《敬礼,亲爱的老师》这一课前,让学生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在教《小伙伴之间》前让学生在体验小伙伴之间的真挚情感。53、让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中体验和实践。面对时代的迅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思品课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例如在上《家乡大变化》一课,要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有一定的程度,于是,拟定了系列课前体验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县城的新面貌、新气象;(2)收集城区新面貌的图片;(3)请街道中的老年人讲县城过去的样子。在课前体验的基础上,上课时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反馈出来,学生之间便可将体验中获得感受互补。4、让学生进入大自然中实践体验。思品课前,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培养起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体验生命的可贵,例如在学《飞吧!小鸟》一文前让学生去林中听听小鸟欢快叫声,去林中看看小鸟快乐飞翔的身影,学生就感受到小鸟多可爱。课后延伸,大自然中的生命是多么可爱,保护大自然生命成为课题的延伸,放飞捕猎的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