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试题1/6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雅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舰”的游戏;许乡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观语书》。据此可知A.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C.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D.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2.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3.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19世纪末之后的半个世纪,“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从“盛世”到“救亡”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原因B.试图竭力掩盖战争的本质C.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D.表明中国备受侵略的事实6.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中国洋务运动失败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中国军事实力落后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试题2/67.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8.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9.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7、8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重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B.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C.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D.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0.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1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12.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Marco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试题3/61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筒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B.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C.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14.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15.《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财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戒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乏,中国至夸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试题4/6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据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材料二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艾、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粱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套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参考答案1.【答案解析】A从历史上来看,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受中国的影响很大。但从材料信息来看,日本做好了通过战争打败清朝、迫使中国屈服的准备,因此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2.【答案解析】C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3.【答案解析】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嫩发现,《马关条约》允许投资办厂,当然也就反映了列强对华侵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即资本输出阶段,故选C。4.【答案解析】C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试题5/6试题解析:解决此题抓住关键词“19世纪末”。A项是1840-1842年,排除;B项是1856-1860年,排除;C项是1894-1895年,正确;D项是1900-1901年,排除。故选C。5.【答案解析】B甲午中日战争首先是日本发动的对华侵战争,所谓“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不过是某些日本人用来掩盖其对华侵略本质的借口。这些借口都不能作为日本阴谋发动侵路战争的原因,所以A项错误,B项正确。上述“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不过是某些日本人用来掩盖其对华侵略本质的借口,没有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也不能表明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所以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6.【答案解析】C“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说明中国的军事物资储备并不是差,显然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是军事问题,故D项错误,应该是清政府政治腐败,故C项正确;材料中子弹和粮食比较显然不能说中国的实力超越日本,故A项错误;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故B项错误。7.【答案解析】B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刺激了中国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故B正确;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映,故D错误。故选B。8.【答案解析】B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给予列强沉重的打击,该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为此帝国主义国家改变了对中国统治方式,故B项正确;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不符合材料原因,A错误;帝国主义力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是逐渐增强,C错误;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D错误。9.【答案解析】D1900年4月,梁启超否定义和团,但到了7、8月间,则开始肯定义和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00年5月八国联军开始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反帝斗争和民主意识无关,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一直是落后的,故B项错误;维新派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同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故C项错误。10.【答案解析】B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势力,体现出了民族精神的强大,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明确和列强进行血战,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都是官兵作战,没有体现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故C和D项错误。11.【答案解析】B根据“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下,南方各省为保护中国的最大利益,违背清朝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确保了南方地区的稳定,有效维护了南方经济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排除A;“东南互保”协议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C;“东南互保”协议使清廷威信扫地,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排除D。12.【答案解析】D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试题6/6本题考查了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