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中国经济的未来三十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从“增长红利”转向“制度和劳动生产率红利”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三十年秦晓2010年12月11日北京2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两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是计划经济的三十年,在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下,中国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化基础,但僵化、封闭的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个三十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摒弃了斯大林—毛泽东的计划体制模式,推进了市场化改革,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实现了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发展失衡、社会公平、公正的矛盾和问题。3增长红利“增长红利”‡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经济起飞和崛起的基础和特征可以归结为“增长红利”。外生因素制度创新扩大了生产边界和市场需求内生因素人口红利保障了劳动力供给市场化改革全球经济一体化4下一个“三十年”‡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性因素,包括内生、外生,需求、供给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未来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前三十年的简单外推,而是一个具有不同特征的新时期„经济增长将会从高速转向常规„增长的动力将会从“增长红利”转向“制度和劳动生产率红利”。‡这也标志着中国经济从前一个三十年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进入到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期。5今天的话题1.“增长红利”面临衰竭,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1.1人口结构老化,城镇化进程放缓1.2此轮“全球化红利”透支,世界经济面临再平衡1.3市场化改革面临瓶颈,要素价格扭曲难以为继1.4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2.由“增长红利”到“制度和劳动生产率红利”2.1追求“劳动生产率红利”2.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催生新一轮“制度红利”6劳动年龄人口见顶,人口渐趋老龄化‰‡解放后中国有一个类似美国战后的“婴儿潮”,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出生率自八十年代中开始回落,劳动年龄人口由1980年的5.60亿增长到2010年的9.18亿。形成了劳动力资源丰富、抚养比较低、对经济增长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期”。‡但2000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开始放缓,《联合国人口展望》预计到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并随后转为负增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目前为1.65亿,2020年将增加到2.4亿,2030年时则高达3.4亿,届时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4。05101520251978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2004006008001000120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单位:百万0%5%10%15%20%25%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占比-右轴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展望2008年修订版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7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1950-40-20020400-45-910-14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80-8485-8990-9495-99100+1980-80-60-40-200204060800-45-910-14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80-8485-8990-9495-99100+2010-80-60-40-200204060800-45-910-14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80-8485-8990-9495-99100+2040-80-60-40-200204060800-45-910-14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80-8485-8990-9495-99100+锥形梭形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展望2008年修订版8抚养比出现拐点,“人口红利”衰竭抚养比由1980年的67%下降到2000年的48%,在2015年出现拐点开始上升。长期存在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30%40%50%60%70%80%9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中国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衰竭并由正转负在经济上的含义是: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劳动力成本提升、居民消费率上升、储蓄率下降、进而导致投资率和资本形成的下降。过去三十年的低消费、低劳动力成本支持的高投资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变化。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展望2008年修订版9“二元经济”下的人口迁徙—城镇化进程就业人员在各产业占比‡过去三十年,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吸引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转移。外出农民工在城镇总劳动力的占比持续上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增长到2008年底的45.7%。020406080100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0510152025303540455019781980198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00.20.40.60.811.21.41.6城镇化率城镇化率增加-右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10农民工进城增长率放缓,农村户籍人口老化农民工就业城镇总就业人数(万)年增长率(%)人数(万)年增长率(%)200183997239403.435.1%20021047024.7247803.542.3%2003113908.8256393.544.4%2004118233.8264763.344.7%2005125786.4273313.246.0%2006132125283103.646.7%2007136973.7293503.746.7%2008140412.5302102.946.5%2009145003.3313123.646.3%农民工占比年份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历年);2009年数字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农村户籍年龄结构(单位:百万人)‡外出农民工在城镇总劳动力的占比持续上升,但07年以来该比例趋于稳定,农民工就业数量增长率开始回落。‡农村户籍人口结构逐渐老化11农民工工资逐年上涨,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数据来源:蔡昉《中国发展的挑战与路径:大国经济的刘易斯转折》,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36.511.110.49.912.126.33.45.67.68.68.27.219.605101520253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名义增长率实际增长率‡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已开始反映了前述变化,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同时农民工工资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在2004-2007年期间,农民工的工资年增长率大约为7%,2008年增长了19%。‡尽管部分学者认为农村还有不少剩余劳动力,但我认为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年龄和知识结构等因素阻滞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因而导致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农民工工资增长率12城镇化进程将放缓‡随着“人口红利”衰竭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放缓。‡这种趋势不仅缘于劳动人口和劳动力成本供给方面的变化,同时也与城市吸收就业的能力有关。事实上,中国快速城镇化超出了城市可以承受的限度,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环境污染已成为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指出,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虽然仍处于快速推进时期,但是已经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预计今后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的速度将保持在0.8-1个百分点左右,很难出现“九五”、“十五”期间每年1.35-1.45个百分点的增幅。13城镇化进程放缓意味着……城镇化拉动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将放缓,例如公路、铁路、建筑业、建材、汽车、通讯等,从而抑制了投资的需求。14目录1.“增长红利”面临衰竭,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1.1人口结构老化,城镇化进程放缓1.2此轮“全球化红利”透支,世界经济面临再平衡1.3市场化改革面临瓶颈,要素价格扭曲难以为继1.4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2.由“增长红利”到“制度和劳动生产率红利”2.1追求“劳动生产率红利”2.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催生新一轮“制度红利”15中国: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写了世界经济的版图。中国无疑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0%1%2%3%4%5%6%7%8%世界贸易总额(单位:十亿美元)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右轴数据来源:Bloomberg‡过去三十年全球贸易量增长不到5.9倍,而同期中国的出口总额增长了87倍‡中国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由0.83%上升到7%,特别是过去十年里该比例的增长曲线愈加陡峭,平均每年增加0.45个百分点。16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越来越强‡从自身经济结构的角度,中国经济对于出口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中国在过去30年里,平均每年出口增长是GDP增长的1.5倍,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4.6%上升到2006年的35.8%。‡1998-2007年间,中国出口部门就业人数介于3700-5900万人之间,在全社会就业总人数中占5.2%-7.7%,在工业领域的就业中占38.6%至47.8%。‡马骏估算过去十年里出口贡献了约3个百分点的年均GDP增长。0%5%10%15%20%25%30%35%4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出口占GDP比重数据来源:CEIC17此轮“全球化红利”透支,世界经济再平衡‡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日益呈现出一种失衡的状况。„中国处于新兴经济体的最极端,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同时将外汇储备投资于发达经济体的国债;„而美国则处于发达经济体的最极端,依靠借贷来消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产品,积累了巨额的债务。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随后的全球经济衰退暴露了世界经济失衡的问题。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不能以每个经济体经济结构失衡为代价,特别是经济的大国,必须小心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经济增长的均衡。18外需无法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02468101214161959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美国储蓄率%美国居民消费占GDP65%66%67%68%69%70%71%72%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数据来源:Bloomberg美国私人消费向常态回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GDP支出法角度1985年至2000年的平均水平66%危机前70%调整空间-4%2009年美国名义GDP14万亿美国私人消费缩减5600亿储蓄率的角度1959-1999年的平均8%危机前2%调整空间6%2009年美国居民名义可支配收入10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