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杉树小学廖治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教学准备: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这两课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学着提出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探究性实验,搞清其中的道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一、会“爬”的水。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二、会“团结”的水。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导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一、会喷射的水。实验: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二、会“托举”的水。实验: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四、作业: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神奇的水》说课稿杉树小学廖治富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说教学目标:1.了解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3.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教学准备:烧杯(红水)、粉笔、塑料尺、烧杯(热水)、曲别针塑料杯(一满杯水)。说教法学法:本节课对水的研究,就是以学生原有认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如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应该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说的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说教学过程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老师谈话导入,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老师创设了一个魔术情景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魔术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或想研究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思疑。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太幼稚,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但作为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善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科学的本质就是从问题入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了,在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于是老师提供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实验哪些物体水会沿着它上升,哪些物体水不能沿着它上升,能上升的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一环紧扣一环,从而让学生了解水能产生毛细现象这一性质。之后,老师又设计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能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杯装得满满的水中是否能放东西,能放多少个曲别针。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和老师一起实验验证,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这时,学生的脑子里就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从而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神奇的水》教学反思杉树小学廖治富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总之,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根和茎》教学设计杉树小学廖治富一、课程标准:1.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2.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活空间。3.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4.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二、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2单元《植物的一生》中的第2课。本课认识植物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根和茎。植物的茎根据形态也可以分成几大类,但这儿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学生知道虽然他们形态各异,但都是属于植物的茎。茎的作用是运输水分和养料,所以教材安排了一个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把吸了有颜色的水的植物的茎切开来看看,认识茎的运输功能。植物的根根据它的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根,认识到所有的根都可以按形状分为这两大类。根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物质。本课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能证明植物的根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本课可以分成根和茎两大块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根。教材选择了把菠菜和仙人掌的茎作比较。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可以不必用胡萝卜和仙人掌,选择别的植物的根进行比较,但必须是两种不同的。课前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挖一些比较小的连根的植物来,然后按形状来分类,从而认识直根和须根。第二部分,茎。教材中例举了几种形态各异的茎,其中有一幅图是仙人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会把仙人掌的茎当成叶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补充一些仙人掌茎和叶形状的相关知识,纠正学生以往的错误观点。在证明茎的运输功能的实验中,教师需提前准备一株在红墨水中养过的植物,供学生解剖观察。为了观察得更仔细,教师也可为学生准备放大镜帮助观察。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2、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3、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知识与技能1、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2、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3、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根的形态与作用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四、教学材料: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红墨水、菠菜、胡萝卜、大葱、萝卜、已经变色的芹菜五、教学方法读图问题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分组合作学习法六、预习活动设计1.观察各种植物的茎,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2.比较一下,菠菜的根和葱的根有什么不同?并画下来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种子萌发后最先长出来的是什么吗?(生猜)观察图片,说一说,实验材料有哪些?大家看演示实验1视频,你觉得最先长出来的是什么?(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研究植物的根。(板书:植物的根)1.认识带根的植物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2.出示连根拔起的大葱和胡萝卜(菠菜)。3.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株植物的根在哪里吗?请一位学生上台指出并说明(在茎的下面须状的部分)4.问:你知道什么是根吗?讨论:你发现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