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2016.0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整理Ritsuka_Rin人格心理学复习题2016.06一、名词解释1.①特质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有使多种刺激在机能上等价作用,并有引起和导致一贯的适应和表现行为的能力。②中心特质概括性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由一些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特质构成的。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③首要特质一个人具有的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④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只有关系非常近的人才知道。2.①主观幸福感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②习得性无助感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在情感和认知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一种自我无能的心态。③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所具有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3.①人格面具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个面具就是一个子人格,或人格的一个侧面。②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多采用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情绪上的不安和痛苦。4.①人格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②阿尼玛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③阿尼姆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④原型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⑤自性整理Ritsuka_Rin指自我的本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6.①创造性自我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②自我同一性人对自我一致性(连续性)的感知。③个人潜意识人格结构的第二层,潜意识的表层,与意识中的自我最接近。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是发生在个体身上与个体的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容。④集体潜意识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指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人类祖先世代积累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⑤机能自主(动机独立)成为独立的动机。这些动机与它原先赖以产生的需要已经没有依赖关系。⑥统我(自我统一体)用来描述统一于单一概念下的自我的各个方面。二、复习题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1.人格有哪些基本特性?①整体性(统整性)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②稳定性(与可变性)1)-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过去的我透过现在的我,影响着我的现在和将来。-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在不同情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是相对一致的。2)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同一特征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某些特征改变。③独特性(与共同性)1)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点。2)并不排除人们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共同性。人类文化造就了人性。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人们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④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而人的生物性需要和本能,受人的社会性制约。(⑤倾向性: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内在意识倾向性。心理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2.简述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在人格方面的差别。场独立型:①偏爱自然科学,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整理Ritsuka_Rin②更倾向于冲动、冒险,凡事以个人的意志所决定。③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④善于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场依存型:①偏爱社会性科学,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②较为谨慎,不愿冒险。③比较适应结构严密的教学方法。④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3.简述凯丽、柏恩的人格结构理论。凯利:①核心概念:构念思想、观点、看法,是个人用来预测现实的理论。(一个人解释说明经验,并赋于经验以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②基本假设:人是科学家(科学家的目的:减少不确定性)个体的行动受他预期未来事件的个人构念所指导的。人格就是人的构念。③十一条推论:1、建构推论2、个体推论3、组织推论4、两分法推论5、选择性推论6、范围推论7、经验推论8、调整推论9、片断定理10、共同性定理11、社会性定理柏恩:自我状态包括:①父母状态(父母对待其子女的态度及行为)内容:合理情感:命令亚状态:1)父性自我要求苛刻、指责频繁,易怒、易批评他人。2)母性自我喜欢照顾、鼓励、教育及支持别人,充满母性光辉。②成人状态(注意事实根据和理智分析)内容:合理情感:协商③儿童状态(泛指一切从婴儿地位的冲动而言的状态)内容:任意情感:任性亚状态:1)自由童心自我(自然)人格中本能的冲动情绪化的部分,常常是自我中心的、以快乐和爱为目标。2)顺从童心自我(适应)人格中服从部分,与父母要求相一致。这种适应性是由现实生活中对待各种训练、对挫折所形成的经验构成。①存在于所有的人身上,与年龄、角色无关,是不同的心理状态。②不同的自我状态可以在同一时刻共同发生的。③在个体心理与行为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成不同人格特点;在每个人身上,比重不同,形成不同行为特征。④人格的改变→PAC能量分配的改变。能量总和是不变的,一种↑,其它↓整理Ritsuka_Rin⑤或多或少倾向于,应根据情况自由出入表现。不能过度偏重。过度偏一方或不能自由出入和表现,就会产生问题。⑥人际交往中PAC三种状态都应该有。由于成人处事比较理智、成熟,因此,A的成分可以占大多数。4.比较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研究过程。(1)研究过程①观察与描述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②理论与假设对有关的现象和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通过推论作出假设。假设是对来自理论的、有逻辑联系的多个变量之间的预测。③检验假设理论本身无法验证时,通过检验假设来支持或反对该理论。(2)研究途径①相关研究、因素分析过程:所有复杂行为可以由有限数量的几个变量/因素来进行解释(卡特尔在词典和心理学文献中收集所有人格特质的名称,通过合并明显的同义词加以缩减,然后进行相关性评定,通过因素分析统计,得出核心特质。)优点:研究众多变量;研究许多变量间的关系。缺点:建立的关系是联系性的而非因果性;易导致自我报告问卷信度和效度问题。②临床研究、个案研究过程:案例报告/分析,综和多个案例情况来推论。(精神疾病的分类)对个人或一个群体进行深层考察。被试常要参加各种测验和访谈,以研究其人格的方方面面。有时是持续多年的纵向研究,其研究结果是描述性的(描述研究者对被试行为等方面的印象以及理论分析。)优点:避免实验室的人为性;研究人-环境关系的全面复杂性;导向个体的深度研究。缺点:导致非系统观察;促使对资料的主观解释;变量间的关系纠缠不清。③实验研究过程:在专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以此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是否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的一种方法。(这种途径源于冯特、艾宾浩斯与巴甫洛夫)优点:操纵具体变量;客观记录资料;建立因果关系缺点:有很多现象不能在实验室研究;人为情境限制了发现的推广性。(3)综上所述人格研究的三种途径各有优势与限制。实际上,三种途径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共同的科学目标:发现事实,建立理论,揭示变量中的规律性的关系。一些人格心理学家试图把不同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以取得更佳的研究成果。5.特质的特点有哪些?特质理论有哪些特征?①特质是一种实际存在于个体内的神经心理结构。②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习惯比特质更特殊,它常常是特质的具体表现,特质是对习惯整合的结果。③特质具有动力性。整理Ritsuka_Rin特质具有指引人行为的能力,它使个人的行动具有指向性。特质是行为的基础和原因,支撑着行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可以与动机等同。④可以由个体的外部行为来推测特质的存在,并且从实际中得到证明。特质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观察一个人多次重复的行为推测并证实特质的存在。⑤特质与特质之间只是相对的独立。人格是一种网状的和重叠的特质结构,特质和特质之间相对独立。⑥特质和道德判断或标准不能混为一谈。人格特质是价值中立的,亦即沒有好坏之分。奥尔波特认为找出真实存在的特质之后,再去查找那些不作道德评价的词汇来确认和标明它们。⑦行为或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能证明这种特质不存在。按照奥尔波特的理论框架可能有三种解释:一种特质在每个人身上不是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整合。同一个人也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动只是短暂地不符合特质。因为刺激情境或一时的态度转变左右了他,人的行为在短暂的时间内就可能和特质不一致。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奥尔波特健康成熟的人格的标准。①自我扩展的能力,关心他人。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爱和同情;和他人的密切联系。③自我接纳能力和安全感,有挫折容忍力,积极的自我意象;情绪的安定(自我包容)④实际现实的知觉,真实的看待各种事物。⑤自我客观化,能洞察自己的能力与不足。⑥统一的人生哲学,有相当清晰的自我意向和一套指导其行为的标准。人格发展的特征方程式。①R=f(s,p)②R代表个体反应,p代表个性因素,s代表情境因素。③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由三因素决定:本能特质、习得特质、情境中的暂变量④个性因素会使行为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一个人的状态和角色等情境中的暂时变量也会影响他的行为。简述艾森克人格维度现代特质理论。①艾森克认为,真正支配人行为的人格结构由少数几个人格维度构成。②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精神质、内外倾性、神经质(情绪稳定性)(每一人格维度代表一个连续体,三个维度就有着三个彼此独立的连续体)③“三因素模型”(EPQ)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与精神疾病并无必然关系)3)精神质:即倔强性,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并非暗指精神病)简述大五因素模型。①高登伯格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经学者们进一步验证,形成了“大五因素模型”。②五个因素:1)开放性: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整理Ritsuka_Rin2)责任心:对信誉的测量。3)外倾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4)宜人性:个体俯冲他人的倾向性。5)神经质(情绪稳定性):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6.联系实际评述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人格结构与发展理论。(T16+T20)+弗洛伊德局限性:①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贬低意识过程。②把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本能(性本能)当成(行为、发展)根本动力,过分扩大本能作用,忽略了人的社会需要。③(概念、理论、假设)不精确,缺乏操作性,难以通过实证性研究以验证。④忽视对正常人(健康人)的人格心理资料的收集与研究,难以全面揭示人格的本质与规律,导致了片面的理解。(残缺的心理学)+阿德勒:正面评价:①认为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动物。②“创造的自我”这一概念对精神分析而言相当新颖。③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④认定意识是人格的中心。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主要地位。⑤修正了弗洛伊德提过的“个人对性发展不完全而求其补偿”的理论。负面评价:①补偿作用多强调生理组织方面,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②并非所有有缺陷的人都能得到积极的补偿。(补偿作用只适用在缺陷者有足够的自信,并有外在支持的力量,才能发生理想的“优越感”)③补偿作用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忽略了人积极的支配欲。④虽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主要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