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为什么小说有如此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伟大的小说有着博大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主题,它能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俄】高尔基丹柯【教学目标】1、了解高尔基。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来体会小说主题;3、分析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感悟《丹柯》的多元化主题;高尔基(1868.3.28―1936.6.18)。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面包工、看门人、园丁…。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马卡尔•楚德拉》这本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青少年时期漂泊流浪的生活,使高尔基亲眼看到并亲身体验到俄罗斯劳苦大众在沙皇统治下的艰难生活。高尔基对腐朽的旧制度充满厌恶和憎恨。他在作品中抨击了沙皇制度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他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沙皇政府对此十分害怕,曾几次监视、拘禁和逮捕高尔基,并将他流放。镇压不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斗争的意志和决心。1906年,高尔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完成。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这部小说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使沙俄统治者十分惊恐。《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革命导师列宁是高尔基的良师益友。列宁不断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怀、帮助高尔基。在列宁的建议、鼓励之下,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艰苦的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高尔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高尔基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母亲》(这是高尔基唯一一部主人公是一个无产阶级工人的作品)。中短篇小说:《译序》《马卡尔丘德拉的故事》《伊泽吉尔老太婆》《圣诞节的故事》《加那瓦洛夫》《在草原上》《奥尔洛夫夫妇》《沧落的人们》《春天的旋律》《戈尔特瓦的集市》《一本令人不安的书》。散文诗:《海燕之歌》;话剧:《小市民》《底层》等。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现实主义作品则描绘人民的苦难和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反抗。《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伊则吉尔老婆子》小说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方式:有一天,伊则吉尔老婆子向过路人“我”讲了三个故事。草原上云影的传说——人与鹰的儿子“腊拉”的故事;伊则吉尔老婆子自己的故事;草原星火的来历——勇士“丹柯”的故事。梳理情节,探究主题1.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主题?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快餐文学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另一类小说以表现思想为目的,自觉的表现主题,告人以哲理、或发人深省。而这类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在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英雄……有时我们也将它们称为主题。但这些主题都是一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母题”。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我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远隔重洋,却异曲同工地表现爱情。《傲慢与偏见》里有爱情,《简.爱》里也有。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去。他们对应的基本题材便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等。每篇小说都有作家自己对这些人类生活中重大母题的理解,这些“理解”在小说表现出来让我们读者感知到的时候,就是小说的主题了。多篇小说可以对同一母题反复书写,同一小说的主题也可涵盖多个母题。2.小说的主题哪里去找呢?通过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发现。《丹柯》故事情节复述:三个场景1.族人陷于困境,彷徨失措,丹柯挺身而出引导鼓舞族人。2.族人途中遭险,围攻诋毁,丹柯不计得失献出生命,拯救了族人。3.丹柯碎裂的心化为草原上蓝色的火星。这篇小说的母题是什么?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英雄”是小说一个重要的母题,像大家熟悉的《老人与海》、中国的《西游记》等等都是。读这类小说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英雄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部落森林族人的困境:敌人前:长夜里、树林的低沉的喧响下面、泥沼的有毒的恶臭中间后:敌人又强又狠、选择做奴隶丹柯森林敌人族人英雄的困境: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起来,走!(与族人一样的困境)相信…抱怨…审问…无足轻重…有害…该死…警戒…包围…脚踏在那颗燃烧的心上(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的威胁)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柯,而是先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被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是为丹柯的出场拉开序幕,用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懦弱和恐惧衬托出丹柯的勇敢与坚强。这种扬彼抑此的手法成功地烘托出丹柯地精神面貌,奠定了主题的基调。丹柯表现出哪些英雄品质?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林子是有尽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勇于实践,果敢……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自我牺牲,一心为公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在族人们怯懦的对比下,更表现了丹柯的自信、坚毅可是有一回……人们给弄得疲乏透顶,勇气全失了。……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通过族人的抱怨、指责,表现了丹柯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私博大的爱自信勇敢、一心为公、勇于牺牲、永不言败胆小,不知感恩,不理解、不尊重、不爱护英雄扬彼抑此手法丹柯:族人:形象总结:总结:这篇小说的主题作家歌颂的不是愤世嫉俗的个人英雄,而是歌颂以燃烧自己为他人照亮前进道路的勇士。即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作业:思考1.作者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编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费神来解读?(可参考课本46页:主题的实现)2.换个角度看,这篇小说有没有传达出其他的思想或主题?作者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编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费神来解读?(可参考课本46页:主题的实现)——形象大于思想,寓思想于故事,一方面增加了阅读趣味,另一方面更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得小说模糊多义,充满各种解释的可能性。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上节课我们仅仅是从丹柯的品格精神的角度解读的。作品主题是多元的!我们应当再进一步深入,从多元的角度和个性化感悟的角度来欣赏领悟。有人说,丹柯在处理自己和族人的关系上也有问题,族人抱怨丹柯,可见他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理解自己,齐心协力把大家带出森林。小说末尾,人们走出黑暗后,忘记了他们的先驱者和带领者,请同学们朗读倒数第二段,说说这又说明了什么?先驱者的孤立和不被理解,也批判了长期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的麻木。从丹柯和族人的关系上我们又看到了小说的另一个主题就是领导者对群众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这就是多元化解读小说主题。刚才我们是从主人公丹柯身上理解小说的主题的,那么换一个角度,我们从族人身上来看一看,作品又传达出了怎样的思想呢?例:如何对待英雄?如何保持人的尊严?①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②无论境遇怎样恶劣,都要保持人的尊严,否则人就会变成小说所描写的“野兽”和“狼”了。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郁达夫论鲁迅《丹柯》是一篇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丹柯告诉人们:“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他献出了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新照亮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丹柯那种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度,鼓舞和感染着读者。1、第21段“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如何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意义和作用?这段景物描写,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丹柯的英雄壮举所产生的强烈的震撼效果及其胜利带领族人抵达草原后的那种安宁、自由、和平与美好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及其英雄精神、英雄业绩的热情讴歌和真诚赞美。2、第3段如何理解“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在文中的含义?“林子”,特指困难,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挫折,也可以理解成整个民族遭遇的灾难何困境。而“尽头”是“有限”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困难何挫折都是有限的,并非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乌云,走出困境,取得胜利。这句话还可以理解成除困难外的其他东西,比如安逸享乐等都不可能是无穷尽的,需要人们时刻去争取,而并非一劳永逸。本文是巴金先生翻译的,他曾经讲过:“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巴金老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丹柯呢?他说过:“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巴金语录: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巴金作者对小说主题的基本把握+读者的人生体验、阅读视角多元化、个性化的主题解读和感悟小说的主题: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丰富补充主题的模糊性或多角度性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说理是哲学的专职。小说的“理”是蕴涵在事实之中的,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追求观点的精确、明了的哲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业:预习第六单元《牲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