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1.1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阶段只有详细了解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进程,才能更好地掌握加工贸易的发展规律,从而继续发挥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与此相对应的加工贸易的方式以及采取的加工贸易的一些政策出发,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1)表1.11981-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数据来源: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5),这一阶段加工贸易发展相对比较稳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下。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展开,加工贸易也逐步开始发展,1978年6月国家研究制定了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有关政策,197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随后在1979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发关于《发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来料加工业务开始迅速发展,广东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优先发展起来,随后向中国其他沿海地区发展壮大,但是,这个阶段是加工贸易的起步阶段,其地位难以与一般贸易想比,到1985年,我国加工贸易总额为75.9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699亿美元的10.91%。但是这个阶段的加工贸易发展相对比较稳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平均值在50亿美元左右。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进料加工刚开始起步,而来料加工发展迅速,并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980年我国来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3.3亿美元,占当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9.8%。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5),这个阶段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加工贸易总额从1985年的75.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320.7亿美元,增加了16.4倍;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85年的10.91%上升至1995年的47.02%,提高了36个百分点。这个阶段加工贸易发展如此之快是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加速,东亚产业结构也发生剧烈的变化,由于亚洲“四小龙”国内货币的升值,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提高,其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削弱,使得亚洲“四小龙”面临调成和转移其从美、日、欧承接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要。这时,我国抓住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1987年底,国务院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并于1988年出台了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也称“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政策,加快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为鼓励企业开展进料加工,先后颁布了《以进养出试行办法》、《关于加强综合管理促进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发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料加工进口货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对进料加工的鼓励和扶持,使得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的主体,从而,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进料加工发展迅速,并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来料加工增速开始放缓。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达192.5亿美元,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进出口额,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987年的9.1%上升到1989年的17.2%,比来料加工1989年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高出2.1%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能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第三阶段:成熟阶段、转型升级阶段(1995-至今),这个阶段虽然加工贸易进口总额还是一直在增长,从1995年的1320.7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0536亿美元,提高了六倍,但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50%左右,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在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55%左右,相对趋于稳定,但从1999年开始比重有所下降。在这个阶段,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我国除了承接亚洲“四小龙”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加大了产业转移的步伐,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现今的技术和成熟的制造工序转移到我国,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加工贸易产业构成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重方向发展;同时加工贸易产品构成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并重方向发展。但是,在这个阶段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所获得的利润空间比较少,其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于是,为了促进加工贸易都得进一步发展,我国于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随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以此来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1.2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概况1.2.1总量逐年上升,比重有所下降我国加工贸易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1978年8月广东省签订第一份毛纺织品来料加工协议,随后在珠海创办中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开始,我国加工贸易经过了将近30年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6.3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860.35亿美元,增长了373倍;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11.31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6175.6亿美元,增长了545倍,加工贸易进口总额从1981年的15.0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684.75亿美元,增长了244倍。由此看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总量逐年上升,规模不断扩大。另外,从加工贸易的相对量来看,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外贸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81年的5.98%提高到2007年的45.36%,其中在1995年甚至打到50.57%,第一次超过了一般贸易,占据了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标志着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长期占据的主导地位已被加工贸易所取代,加工贸易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1998年开始已经逐年在下降,并且其比重已经低于50%。1.2.2经济增长贡献度较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如何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这可以通过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来进行计算。下面按照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来进行分析,Y=C+I+G+NX其中,Y表示用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C表示消费,I表示总投资,G表示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NX表示净出口,即NX=X-M,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那么将上述公式变相可以得到:△Y=△C+△I+△G+△NX△Y=△C+△I+△G+△NX1+△NX2其中△NX1表示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的净出口额差额,△NX2表示加工贸易的净出口额差额。121-tNX△+NX1△△G△I△CY△YtY其中1-tY△Y表示GDP的增长率,12NX△tY表示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1-t212Y△Y*△NX△NX△YYt其中Y△NX△2表示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度。根据以上的计算公式,本文选取1985-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用支出法表示的GDP,其中加工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而支出法表示的GDP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由于支出法统计的GDP(亿元)和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亿美元)的数据单位不一致,所以本文用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上美元/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将支出法表示的GDP的值单位亿元换算成亿美元,计算结果见表1.2。表1.21985-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对GDP影响的变化情况(亿美元,%)从表1.2可知,1985-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几乎都是正值,除了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1986年、1987年和1993年时是负值;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在1987年、1990年、1993年和1994年时负值外,其他数值都是正的。这说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确实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的作用,另外可以通过观察图3.3来得到,从该图中可以看出,1986-2007年我国GDP的增长率变化情况和加工贸易对GDP增长贡献度的变化情况非常一致,两条曲线的变化方向几乎相同。但是,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总体而言比较低,从表3.2和图3.3中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几乎只在1%附近,最高的值为2006年的2.45%,另外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也比较低,一直处于15%以下,最高的值为2006年的11.83%。这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发展还是处于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水平上,虽然数量比较大,但是总体效益差。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加工贸易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加工贸易亟待转型升级。表1.31986-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和加工贸易对GDP增长贡献度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有关数据整理而得从表1.3可知,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所创造的就业人数一直在增加,从1990年的227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7652万人,18年间加工贸易企业所创造的就业人数仅增加了2倍多,虽然加工贸易的发展确实带动了就业量的增加,在增加就业、稳定社会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我国加工贸易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的增幅1.2.3就业增加幅度缓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存在大量闲置。其中城镇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每年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根据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凯恩斯投资乘数原理基础上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当商品服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它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就业就会成倍地增加。而我国的加工贸易是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进口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口,而且很大一部分加工贸易企业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所以能够带动国内就业量的提高。根据刘德学(2006)等人的调查发现1,在被调查的135家加工贸易企业当中,提供了145633个就业机会,平均每家企业提供1078个就业机会。根据张大勇(2005)2对加工贸易就业人数的估计公式:N=(X/G)*M,其中,N表示加工贸易从业人员总数,M表示工业就业人员总数,X表示加工贸易出口额,G表示工业生产总值,工业部门就业人数用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减去减去建筑业从业人数得到,由此我们计算出我国1990-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从业人员的具体情况。1表1.41990-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就业人数情况(单位:万人)1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61.2张大勇.加工贸易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从表1.4可知,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所创造的就业人数一直在增加,从1990年的227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7652万人,18年间加工贸易企业所创造的就业人数仅增加了2倍多,虽然加工贸易的发展确实带动了就业量的增加,在增加就业、稳定社会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我国加工贸易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的增幅比较缓慢,这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并且对国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小,没能很好地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一直比较稳定,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1.3我国加工贸易现阶段的特点今天,我国的加工贸易与改革开放初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产生了质的飞跃,除保税这一共同的外在形式,其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实上,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我国工业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增强了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出口,并对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1.3.1外商投资企业占主导地位我国加工贸易始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加工装配活动,早期主要是以国内企业为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