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人生的形象【摘要】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儒家文化为何一直能获得这么多中国人的芳心,当然与儒家的文化在不同的时期焕发出不同的生命力有关,其中也不与孔子的诗意的人生形象息息相关。【关键词】诗意孔子人生形象在2010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孔子》吸引了许多中国人的眼球,历史上的孔子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在这部电影当中,周润发先生饰演的孔子形象十分具有神色。这部电影并没有从孔子的出生讲到死亡,而是讲到孔子已到“知天命之年”从政的那段时期。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孔子,他不仅是一个文弱书生,更多的是展现出追逐自己心中那份到“道”并愿付诸实践的勇敢者。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这个形象一直被人们所熟知,并且一直传承到现在。但是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一生艰辛、志不得意的诗人形象;是一个不断面临挫折而又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那么什么是诗意呢?在《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一编第四章先秦文学《庄子》当中有这么一段话,说“《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我想这句话不仅是对《庄子》语言的形象写照,更是庄子这个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的描绘。他给人一种飘逸,不可捉摸的,奇崛怪异的美。而《现代汉语》当中对“诗意”的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一种以美感的意境。我非常喜欢这个解释。从《史记.孔子世家》当中,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孔子的出生和生平事迹。孔子的出生也是非常特别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的大将,相传他曾在鲁国著名的战役中,为了鲁国的军队能顺利进城,他一人扛下桥梁,真可算得是力能扛鼎。不仅如此,叔梁纥也长得非常高,也许孔子就是遗传到这方面的基因,所以他长得有”九尺六寸”。他的母亲叫颜征在,非常贤惠。其实,叔梁纥在娶颜氏之前就有一位正式妻子,所以当颜氏嫁进叔梁纥,他就注定要遭受被排挤的命运。叔梁纥可谓老来得子,所以《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好像历史不一般的人物都有不一样的出生,特别是在体貌上的与平常人不一般之处,似乎孔子也不例外。孔子生来就“圩顶”(《史记.孔子世家》生而育上圩顶),又因《史记.孔子世家》:“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命运似乎总是不公的。可是苦难的命运对一些坚强、面临磨难、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人来说,他们会愈挫愈勇;反之,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往往会使他们一蹶不振。似乎上天总喜欢开玩笑,有时突然制造一个事故,看看这人间的人类将怎样处理,似乎我们就像木偶戏中的木偶一样。年少的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面临父母双亡的苦难。(《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可是面对这样的人生苦难,孔子依然遵循母志,潜心学习,并最终把父母合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当怀着一颗热情而又充满自信的心去参加某宴会,却被别人赶了出来。(《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要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还未成年的孔子就这样不知碰了多少壁,可是他从来没有气馁,抱怨、以及谩骂。孔子是一个非常学习的人。他常常是“学无常师”。他曾“适周问老子礼。”(《史记.孔子世家》:“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他自己也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只不过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就像学习,不好的就对他加以劝诫合改正,孔子还说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耻下问”。我们不仅要向比自己身份低、懂的道理比我们多的人学习,所谓“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此言得之。孔子不仅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而且还向天、向地学习,向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习,所谓“天地有大言,循序四时,得以生长。“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观。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单单只有在书本上能学到东西,其实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乃至于我们人类本身,哪一个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当一个人完全进入到学习当中去,他就会被自己所学的东西所吸引。孔子当年去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太师称之。”这是一种多么旷达的学习态度,竟然让学习的人令人废寝忘食,令人不食其物本味。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时而不惑,五十古来稀,六十而耳顺,七十古来稀。”三十岁,正是一位有志青年施展抱负和才华的绝好时期。对于一向认为“学而仕则优”的孔子来说,他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里,孔子的政治抱负必然要遭受到重重打击,而且当时的鲁国的国内环境也不安定。“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公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公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可见当时的鲁国是多么混乱。虽然鲁国很混乱,可是孔子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说游说诸侯,希望得到各国重用。孔子极力主张“恢复周礼,行仁、义、礼、智、信”。景公问政的时候,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这个来维护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可是在那样礼崩乐坏的环境下,这种学说不被别人采用,所以最终遭到排挤。(《史记.孔子世家》:“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崇丧遂哀,既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鲁定公即位的时候,鲁国出现了“陪臣以执政”的局面,鲁国著名的“陪臣”阳虎囚禁了鲁国的“三桓”之一的桓子(《史记.孔子世家》:“桓子怒,因囚桓子。”)阳虎由此益轻季氏。鲁定公十二年,即孔子五十二岁时,孔子开始出仕。《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孔子在中都治理了一年,百姓无不称焉。《史记.孔子世家》上说:“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于孔子的执政能了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于是孔子又被升为鲁国的司空、大司寇,代理国相,行摄相事。在孔子任职期间,鲁国百姓虽然多加称赞,可却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鲁国的邻国齐国害怕鲁国的强大,危及自身的利益,于是齐国派出使者告于鲁国之会。在这次“夹谷会盟”当中,孔子的政治能力得以表现。孔子在会盟之前,他对鲁定公说:“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史记.孔子世家》在“夹谷会盟”开始后,孔子表现出的那种淡定和从容正是他作为内心自修的结果,最终这次“夹谷会盟”以鲁国的完全胜利而结束。已经进入仕宦里面的孔子已经表现出他的独特的政治才能。在孔子的指导下,鲁国先后进行了著名的“堕三都“事件,以达到集中鲁君的权力,削弱“三桓”(叔孙氏、孟孙氏|季孙氏)的势力。历史总是这样,改革者势必会遭到反对派的顽强抵抗,孔子的这项行动当然也不例外。一方面他所堕的“三都”之一与齐国交界。如果堕毁,则为齐国敞开鲁国大门,那时将会使鲁国处于亡国之境;另一方面,虎视眈眈的齐国当然不能看到邻国的强大,于是齐国就使了一计,用财色、美色诱惑鲁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于是选齐国中好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马三十驷,遗鲁君。”鲁国的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于是孔子走。”孔子的政治主张最终以失败告终,于是便开始了他的长达十四年的漂泊在外的游离生涯。我想当孔子离开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多么无奈,他的内心痛苦也许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时,他便会退而求隐,可是那个时代是属于孔子的,他的那种执着精神,追求“道”的人性光芒永放灿烂。孔子开始经历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涯,这一年孔子五十六岁。孔子先后经历了卫、宋、陈、楚等国。在这些国家中,孔子都极力推崇自己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可是由于许多原因,这些国家都不能实现孔子的主张,在这一路上孔子率领众多弟子推崇自己的思想,可是却遭遇到众多艰难险阻,孔子在匡地被阻止前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常暴匡人,匡人于是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当颜渊再次见到孔子的时候,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夫子在,我怎么敢先死去呢?”当孔子离开曹国到达宋国的时候,孔子正在一颗大树下习礼,可是司马桓魋想要追杀孔子,把那颗树砍去。于是孔子又逃离了。在郑国又一次孔子迷失了,子贡询问夫子的下落,郑人回答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累累若丧家之狗。”当时郑人就是这么评价孔子的,可见当时孔子是多么狼狈不堪。可是当子贡把这件事告诉孔子时,孔子欣然一笑。他说:“是啊!(《记.孔子世家》“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这就是孔子,他的内心就是这样淡然、笃定、从容,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是一种人生面临磨难而又笑对人生的旷达境界。就像于丹讲《论语》心得时所讲:“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仁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去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内心安静、坦然。孔子来到陈、蔡之地围困绝粮七日,跟从他的弟子们都生病了,可是孔子却慷慨激昂,讲诗诵经,弹琴歌唱。(《孔子家语.在厄》“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迁徙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也有“孔子厄,作《春秋》。”这句话,可见在圣人面前,绝不因为眼前的一时一地之难而一蹶不振,而是正视困境,保持一颗“仁心”以一种诗意的境界对待。也正如司马迁所说:“大抵圣贤发愤之作。”经过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生涯,孔子返回鲁国,可是这时已进入“古来稀”之年的孔子又开始经历人生三大不幸中的两大不幸。一是老年丧子。(《史记.孔子世家》“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二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弟子子路之死,结果因为这件事孔子生了一场大病。“孔子病”,可见孔子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弟子。我想当孔子闻得弟子,儿子先逝的消息,他肯定不是先嚎啕大哭,但是他的这种伤痛又有谁懂呢?晚年的孔子是非常悲凉的,但是他又是幸福的。他用他所剩下的时光教书育人,编辑整理“儒家经典”他希望把自己的思想通过这些书籍流传于后世,这就是这位老者知道最后一直孜孜不倦对“道”的追求。想象一下当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门槛边,他俨然就像一位“道者”,好像怀着一颗仁人之心在思考着什么。通观孔子的整个人生历程和主要思想,我认为孔子的人生形象就是诗意的。这种诗意来自于生命的张力,这种张力的本质就是精神,这种精神给人一种美感。就像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认为:“美在于生命,生命的本质是精神,精神体现在活力上,故美在活力,活力也就是创造力。不管这个“生命”的内涵多么丰实,但落实到具体的人生过程中,就是对人生艺术化的重视。(《文史哲》——“立人”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的价值追求)参考文献【1】《史记.孔子世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2】《论语》内蒙古出版社2006【3】《孔子家语》万卷出版公司2008【4】《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