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解sgy一、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苏轼之赞语。“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到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sgy二、写作背景贞元19年,韩愈刚升迁为“监察御史”,因关中大旱他写了一篇为民请命的文章,立即被贬到阳山当县令。到元和元年他才重新回到长安,拜“国子博士”。国子博士是当时高等学府国子监里面的教书先生,地位不高,无实权,属闲职。元和8年(813)韩愈官运好转出任“职方员外郎”,又因妄议朝政的罪名,降职重新回到国子博士任上,那时他已45岁。回顾韩愈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仕途坎坷,大起大落,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读书人的遭遇,对人才使用问题非常重视。当然他对朝廷所用非人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篇文章就写在韩愈由“职方员外郎”再度被贬为“国子监博士”的时候。sgy三、文题解释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sgy四、段落大意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二)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有力的反驳,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1.从“先生欺余哉”至“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为第一层,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2.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为第二层,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三)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写先生自责。sgy五、问题探讨问题一: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实际用意?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问题二: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从治学之勤恳、对于儒学的功绩、文章的境界、为人的成功等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高度评价。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作者大材小用的处境,含蓄但是却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sgy四、课文解读问题三: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结局。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用意?以孟、荀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总结: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摒除,作《进学解》以自喻。”本文是是韩愈有感于自己的仕途遭遇,而抒发自己遭到贬斥不被重用发牢骚的一篇文章。所谓“自喻”,就是自鸣心计和自我解嘲。sgy五、艺术特点表现手法——“反话正说”。1.称赞“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实际是指责当时社会黑暗腐朽。2.“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实际是奸邪当道,好人受气。饱学之士、怀抱利器,而无从施展才华。3.说自己无德无才,安作而食,“圣主不加诛,宰臣不加斥”是幸运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才华很高,却屡次被贬,穷困潦倒。反话正说,在表达上显得委婉、曲折、含蓄,使文章平添了辛辣讽刺意味,韵味深长。同时又回避了直接指责朝廷和自负自傲、自我夸耀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