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经典案例案例1:曼哈顿计划主题:目标明确,集中财力物力,创新突破。案例:1939-1940年,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德国、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等国都在研究核裂变,并想制造原子弹。1941年12月6日,美国政府和军界正式大量拨款研制原子弹,并制定了“曼哈顿计划”。1942年费米(E.Fermi)在芝加哥的研究小组建造的反应堆取得成功,这是人类首次控制住了从原子核释放出来的能量,为制造原子弹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1942年,美国建造了研制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并任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为实验室主任。计划先后解决了几个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1.燃料使用的效率问题—利用反射层提高效率;2.起爆问题--采用内德迈耶的“内爆”法。3.铀的提纯问题。铀235的天然含量很低,因此采用从铀238中分离的办法,成本很高。后来发现钚239也是一种良好的裂变材料,钚是铀238嬗变来的,因此,将分离铀235剩下的大量铀238制造钚。1943年8月,玻尔到了洛斯阿拉莫斯。1945年7月16日,美国“三一计划”――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威力巨大。点评:美国在短短不到四年里,就成功试制了原子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大批最优秀的欧洲科学家由于受到希特勒的迫害,逃亡美国,使美国拥有最强大的科学家阵容,二是美国政府迫于战争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曼哈顿计划”耗资20亿美元;投入人力50多万人,其中科研人员15万;占用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电力。“曼哈顿计划”的目标明确——制造原子弹。对于带有应用目标的计划,必须目标明确。案例2:化工工业的创新主题:以科学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动力,产生重大创新。案例:化学工业常常被称为是第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从最初的与纺织行业结合紧密的无机化学的发展,到首先是煤焦油派生物到石油化工的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再到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大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而导致碳氢化合物化学的重大突破,大量的创新迅速出现了:聚苯乙烯、有机玻璃、PVC、聚乙烯、合成橡胶、尼龙和所有的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所有的重大创新几乎都是在大型化工企业的实验室内完成的。..杜邦公司发明的尼龙(nylo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30年杜邦研究实验室从严格合成的材料中第一次获得有使用价值的纤维,被称为人造丝,通过4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完全合成了实用的合成纤维,到1938年正式宣布这项发明,定名为“尼龙”,并与1939年开始投产。由于它强度大、耐摩擦和不易腐烂,在国内外市场大受欢迎,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地应用到飞机和汽车轮胎用衬布、军用服装、降落伞和其他用途等。杜邦公司这个存在近两个世纪的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一直是以它的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其工业研究实验室为核心,展开了可能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化工企业的发展历程。它的四次产品大换代都是由科技研发的重大创新并打开新的产品领域所产生的。杜邦公司近200年的发展过程说明,科技研究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型联合企业在有机化学工业创新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这些企业本身构成了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研究与发展部门。点评:化学工业的创新说明了研究与发展部门在创新系统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研究与发展部门与外界的联系非常重要,因为这些联系提供了市场和基础研究的信息,随着化学工业不断进入更专业化的细分市场,与客户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这样的基于基础研究的技术市场前景看好,企业与上游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要。案例3:IBM的360系统计算机主题:以创新和增长作为企业基本策略。案例:60年代初,IBM公司面临的是计算机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于是于1961年决定投资50亿美元开发第三代计算机——360系统计算机,这项投资远远超过了“曼哈顿计划”的20亿美元的投资,被认为是“美国产业界最大的一个决策,比起波音公司决定生产喷气式飞机和福特公司决定生产成百上千万辆野马牌汽车的决策有过之而无不及”。IBM动员了其在世界各地分支机构的科研人员进行研制开发,其开发目标是新机器必须是同时要在商业市场和科学计算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一个完全兼容的系统。1964年IBM宣布360系统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和内存比第二代计算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系统设计上采用了能适应计算、数据处理和实时控制等多用途及各种指令相容的通用化技术,是产品价格性能比大幅度下降,通用性提高,软件支持成倍增加,有专家称“360系统之后,已不再是原子能时代,而是信息时代。”360系统计算机成功地制订了业界的标准,使得IBM的竞争对手只能选择生产与系统兼容的机器,降低价格性能比,以争夺IBM的用户,或者生产与这系统完全不同的..机型,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1965年IBM公司销售额达到25亿美元,从而将其竞争对手远远抛在后面,构建了计算机业的IBM帝国。点评:投资50亿美元的巨资对IBM来说是冒极大的风险,其市场经营部副总裁弗兰克.卡里也许说出了IBM成功的秘诀:“IBM的基本策略是一种领导策略,一种创新策略,一种增长策略。这种策略就是要拿出新产品使业务得到增长。在这样的企业中很有干头,我认为人们都喜欢在这样的公司中工作而不会喜欢在那种随大流的公司中工作。”案例4:激光技术的应用主题:科学-技术-需求相互关系,产生创新突破。案例:激光器的发明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对光的认识和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对能态之间的跃迁方式第一次给出了实际的认识,提出了三种假设,即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和受激辐射,其中受激辐射是个新概念。随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批物理学家参加了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工作,并将光谱学和微波电子学结合起来,开创了微波波谱学。随着微波波谱学的发展,许多分子和原子微波波谱的发现,关于粒子数反转的概念,以及利用受激辐射实现相干放大等问题逐渐成为微波波谱学家们关心,从而导致了1954年第一台微波激射器(MASER)的问世,从理论、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为激光器(LASER)的问世准备了条件。19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及稍后的氦氖激光器诞生后,人们根据激光的一系列优异特性——高单色性、高方向性、高相干性和高亮度,设想了激光的种种应用前景,由此吸引了来自政府和企业等各方面的投资,大批研究开发人员转入这一领域,激光理论、器件和技术的研究因此进展更为迅速。激光技术已在材料加工、医疗、通信、武器、全息照相、同位素分离、核聚变和计量基准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支撑信息时代的一项关键技术。点评:激光技术的发明一方面是20世纪初量子理论的结晶,另一方面对微波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激光技术研究的步伐,而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使得激光技术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是科学—技术—需求的三者互动作用推动了激光技术的迅猛发展。案例5:雅虎网站的发展主题:直接面向社会需求,集成创新。案例: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一开始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所选择的博士课题方向是研制一种利用计算机提高设计自动化的软件。这门行业在80年代末开始兴起,90年代初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有许多新公司在这一领域开始创业。杨致远就是想在毕业后加入这样的一个小公司和公司一齐“长大”。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自动化设计软件领域发展得非常迅速,到1993年左右技术和产品都已经基本定型,少数几家发展最快的公司已经占领了市场,小公司很难再生存下去—杨志远的计划破产了。但这里有一件正在蓬勃兴起的新事物引起了他的兴趣,这就是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沟通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而且每时每刻都在膨胀的信息资源。杨志远们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畅游互联网的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比较喜欢的网点记录下来,并随着记录的网点的增多,他们分门别类地做成一种“易于消化”的目录,将其放到网上。当时互联网正处在爆炸初期,各种信息繁杂纷乱,让网迷们觉得头晕目眩。杨志远等的检索目录将大量的信息分成几类,正是网迷们入网寻找自己所要信息的理想的出发点和指南,于是他们的网站迅速达到门庭若市的程度。很多热心的网迷还给他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使他们对网站进行了很多改进。另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制作的网页的地址传送给他们,要求列入他们的目录。目录中网站数量暴涨,使他们不得不在原来的各项分类下面再分出子目录,而且还要这样一层层地分下去。这里他们还在指南中添加了一些新栏目,使它们变得更为有趣和实用。他们给自己起名“YAHOO!”。1995年8月,他们与英国路透社合作在网站上增设了新闻栏目,使网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随心所欲地查看政治、商业、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新闻。雅虎网站的服务性质也从此发生了根本转变。到1995年9月雅虎被阅读的数量是每天300万页,而到1996年2月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在风险资本金的进一步支持下,雅虎网站迅速发展,最后终于在1996年4月成功上市。当日即使雅虎市值达8.5亿美元。1999年雅虎网站每个月客流量接近2亿页次,公司在股市上的总价值达到400亿美元。从技术上来看,雅虎开发的是一种能够在互联网上搜寻、鉴别和编辑的数据库式的应用软件;从商业角度来讲,雅虎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它把大千世界千万种信息分门别类,让上网的人可以做有目标的游览。比如,行销人员想查看一下市场行情,工程师想搜集一些技术资料,生活中人们外出旅游之前阅读一下有关目的地的介绍,或者买东西前参看一下专家对产品的评价,以及平时查看体育新闻,或者参观一些艺术摄影作品展等。点评:从需求出发,利用现有知识和技术,创新发展一定会取得成果。对比我院信息服务领域的现状(我院有五个文献情报中心、一个出版社,一个报社,近三百种学术期刊编辑部,几乎每个研究所都有图书室,还有一个网络技术先进的中国科技物理网),雅虎网站的发展值得深刻思考。..企业技术创新经典案例案例1:柯达和富士的数字化生存道路柯达的市场份额通过近乎垄断的“98协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2001年,柯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3%,超过富士近一倍。但从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连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索尼、佳能、三星、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相机领域,其可替代的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强烈冲击,当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出现拐点,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柯达的决策者,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他们的重心,依旧放在传统胶片上。作为一个在传统胶片业占绝对份额的公司,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面。“98协议”过后,柯达在中国范围展开了大量的投资,巨额的产能和规模还来不及消化,他们也不可能顾此失彼,下决心在数码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对新一轮的数码变革,柯达的情境可用一句话来形容:一脚踩在油门上,一脚踩在刹车上,瞻前顾后,心态复杂。2000年,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基本与1999年度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相比而言,没有太多选择的富士在数字业务转型上则心无旁骛。早在1995年,富士即在苏州成立了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着眼于高科技产业,1997年,富士即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以技术立身的富士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拥有许多核心技术。2000年,富士胶片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PS版(预涂式感光版),在国内印刷业得到广泛应用。富士星光还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两款国际领先技术的高速激光照排机。富士的数码冲印设备开始风靡全球,对传统冲印造成了很大冲击。这一时期,柯达一直是被动的。直到2001年3月,柯达才在上海推出了数码冲印业务。就在2003年10月23日,柯达还高调宣称,与乐凯达成了一项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柯达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还在费尽周折地与传统胶片行业对手纠结。到了2002年,一则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