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9版患者安全目标》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以及我国就有一批关于患者不安全因素的报告,WHO指出全球有10%住院患者不同程度受到医院不安全事件损害。这些研究证明医疗风险和医疗中的不安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经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可以减少和避免。我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治疗者在500万人次,约19.2万人因此而死亡,构成严重不良反应者占13%。我国我国三级医院年平均发生医疗纠纷在30起左右,全国73.3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现象;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患者治疗结果不满意,围攻、威胁院长的情况;76.67%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住院费用现象;61.48%的二级医院发生过因患者去世,患者家属在医院摆设花圈、设置灵堂等现象。我国我国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结合我国当前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中国医院协会在历年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上,连续发布《患者安全目标》,之后几乎每年进行修改。2019年版更简明化、标识化,更具操作性。2019版患者安全目标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目标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目标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七提升管路安全目标八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目标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五)加强围术期疼痛管理。(六)加强孕产妇安全分娩管理,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分娩核查表实践指南。(七)建立完整的标本采集、标识、运输、交接和回报制度,实现标本全流程可追溯管理。【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与制度,落实医院感染监控指标并持续改进。(二)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设施和有效的监管。(三)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用品,遵循无菌操作要求。确保安全注射。安全处理医疗废物。【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四)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和监测机制,制定多重耐药管理制度。(五)落实呼吸机相关肺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相应感染监测与反馈。(六)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控,落实相应预防措施。【目标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一)建立医务人员间有效沟通机制,规范信息交接流程,保障相关医疗照护措施落实到位。(二)加强跨专业协作,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三)建立健全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目标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四)建立不良事件自愿报告及强制性报告的制度和流程,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公正的患者安全文化。(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对患者安全的影响。(六)防范医院暴力,确保“安全的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中执行“安全的医疗照护”。【目标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一)加强高风险意外伤害人群管理,制定相关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二)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走失等意外事件的风险评估。(三)识别具有自我攻击风险的患者,评估自我伤害、拒绝饮食、自杀倾向等行为,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四)完善意外伤害的报告及处置流程,有效降低伤害程度,改进相关风险防范能力。(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意外伤害防范的教育。【目标七】提升管路安全(一)建立管路安全的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流程。(二)建立管路事件的监测流程,及时处置管路事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三)建立管路事件的报告流程并鼓励主动上报,对管路事件的发生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有效减少管路事件的发生。(四)落实非计划拔管风险防范措施,建立相应防范和处置预案,并进行有效演练。(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管路安全的培训,鼓励和教育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管路安全管理。【目标八】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参与医疗照护过程重要性的认识,及时有效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信息沟通。(二)为患者提供多种方式与途径参与医疗照护过程,协助其正确理解与选择诊疗方案。(三)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患者身份识别、手术操作部位确认、输液输血、药物使用、患者转运等诊疗过程。(四)引导患者就诊时提供真实病情和相关信息,注重保护患者隐私。(五)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帮助和指导患者建立更好的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目标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一)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与管理制度。确保急救和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及时性、可用性和安全性。(二)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的培训计划,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三)加强对医疗设备警报的管理,提升警报管理意识,制定警报设置制度和规范及警报响应和处置流程,评估医务人员对警报的敏感性及警报对临床工作流程的影响。(四)鼓励监测并上报医学装备相关不良事件,鼓励评价医学装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标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一)加强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等级管理。(二)加强对电子病历系统的培训,有效避免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错误。(三)加强电子病历系统的登录和使用者权限管理,强化患者隐私保护。(四)确保录入内容的标准、完整及准确,避免由于复制、粘贴所致的错误。(五)建立电子病历用药医嘱的闭环管理,建立电子病历用药医嘱知识库。有效应用电子病历信息进行医嘱合理用药规范化审核。安全不离口规章不离手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