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论信息化社会的教师角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信息化社会的教师角色姓名:孙景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学原理指导教师:曾继耘20060426论信息化社会的教师角色作者:孙景玉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杜兴义.DuXingyi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应有的思考与做法-教学研究2001,24(1)以信息化社会的特点为出发点,从改变观念,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转换教师角色,建构新型的课堂环境,重视人文教育等六个方面说明教师在信息社会中应有的思考与做法.2.期刊论文兰明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的影响-科教导刊2010,(4)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成为人们荻取知识、从事工作、了解世界和与人交往的主要途径.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影响,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的教师也无法回避信息化给教育所带来的冲击.本文目的在于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教师所作出的要求,通过访谈两位中学教师了解教师面对信息化社会中所做出的实际转变,从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距,以及对教师如何适应信息化社会做出相应的建议.3.学位论文谈力群论信息化社会与教师教育2001信息化社会教师角色以及教师所需要的能力结构出现了新的特点,为适应这一变化,教师教育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师范都和在职师资培训.4.期刊论文陈权明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谈教师角色的转换-文教资料2005,(3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姿态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也对学校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将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严峻挑战.教师应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转换教师角色.5.学位论文王柏松中国远程教育中的教师角色研究2006自从1999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4所高校作为启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高校以来,我国的远程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软硬件建设的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实施机构形成系统,规模日益扩大,受教育人群数量剧增,但是伴随着新生事物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其规模的迅速扩大,管理上和服务上暴露出的问题日益加剧,其中的远程教师的角色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离不开教师,即使是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崇尚自主学习,但教师仍是我们教育事业中不灭的明灯,因为任何技术的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育现代化并不会自动带来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条件下的教师仍然适合于现代化的教育。中国的远程教育发展至今,对其各个方面的研究已是不胜枚举,但是经过大量的资料搜集研究后发现,人们对中国远程教育中的教师角色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并且我国的远程教师水平确实存在很多不足,有待提高。本文没有从传统的就教师而论教师的角度进行论述,而是从远程教育体制本身、教师自身、学生、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对远程教师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终提出了提高远程教学效能的几点策略,以及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三步走模式,希望能够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6.学位论文刘小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压力研究2005国内外众多研究都已表明,教师是当今社会上承受压力较高的群体之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也进一步引发了教育及课程方面的改革。相应地,对处于这个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由此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压力。这些压力不仅源于新的技术,更源于相关技术营造的环境。在我国,信息技术给教师带来压力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是鲜见,因此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在研读了国内外大量有关教师压力及技术压力的文献基础之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信息技术给教师带来的压力。首先,从教师职业固有因素这一方面,借用了社会学中的角色概念,分析社会寄予教师的期待所带来的压力,这种期待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待以及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其次,从作为系统因素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等入手,分析这些变化带给教师压力的形成机制;再者,外界情境能否使教师产生压力,产生多大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认知,基于这一点,笔者又进一步分析了若干影响教师压力的内在认知因素。最后进行论文总结,并提出发展方向。7.期刊论文高晓梅信息时代的教师-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3,(6)信息化社会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前所未有,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具有了新特征,传统教师角色正遭遇挑战,身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不思考在信息社会中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进行更深层次上的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意味着教师的功能将更加凸显,教师原有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角色.8.学位论文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2005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为视角,兼容了多种文化学说与传播学理论、媒介理论,对信息化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实践系统工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系统揭示教育信息化文化实践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及影响,对教育信息化研究首次实现了文化学定义上的探讨。教育信息化即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成果,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文化实践,它包含的意义是什么,影响是什么,表现在哪里,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本论文从文化学意义上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论文共分为八章。导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定义,说出了关于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与文化之间关系等几个必要的解释。第一章: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与当代教育变革的关系出发,系统介绍了信息与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界定以及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给出了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概述。第二章:通过对20世纪文化思潮进行回顾,提供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文化碰撞问题,进而进一步指出了教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这些文化的某些方面在信息化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表现。第三章:网络及网络社会,作为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对当前教育起着重要影响。它所提供的文化范式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应用到教育中之间产生了网络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式,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实践,它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特别是教师角色问题应为本章讨论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活动,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效果是必须要面对的。本章从文化传播的意义、历史、媒介与文化学、信息时代的媒介文化及其网络传播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揭示教育信息化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信息化课程文化是信息环境下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文化实践过程。在信息化教育文化实践中课程的意义及基本精神,信息化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表现形式是本章的基本论述内容。第六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化课程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开展的关键领域。本章从教育整合理论出发,揭示了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意义。提供了若干课程整合模式,揭示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文化内化与文化整合问题。第七章:人际交往,是人们文化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因此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特征及影响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章从交往过程与文化传播、交往方式与教育文化、信息化教育中的交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八章:由于本论文中对文化进行了广义的界定,因此教育文化中既包含了物质要素部分,脱离了应用于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则成为空谈,所以信息技术这一具体的文化成果就成为了教育信息化文化实践中的一部分。本章旨为介绍在当前已经发生影响的多种教育技术,指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育景观。结束语:对于信息化教育进行文化审视的意义,内容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概括,并给出本论文的结论。9.学位论文吴胜林当代教师角色定位问题的研究2005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教育宏观环境和自身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传统地位和作用,当代教师面对急剧变革的教育内、外环境和一系列新的要求;亟待进行角色转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传统的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本文就当代社会:即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及新课程时代背景下当代教育的新特征,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教师由传统教育向当代教育变化过程中的角色发生哪些变化进行了有益探讨。在当代教育环境中,影响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因素也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但教师角色的转变更多的是教师的观念和自我意识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自身的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当代教师在角色定位中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并对当前教师角色定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10.期刊论文李凤来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和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5)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模式、教师角色都将发生改变.如何通过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紧要问题.该文对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和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引起教育者对教育信息化问题的关注.本文链接::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7a4dd193-39ec-449a-93ae-9e010084b940下载时间:2010年9月30日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