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当之无愧的战国第一军事家谈到中国古代十大军事家,首推孙吴韩白,之前对白起了解甚少,近期在北京靠工作之余略读一二,整理些资料,并谈谈感想。白起,芈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春秋时期楚君僭称王,大夫、县令僭称公,白起为白公胜之后,故又称公孙起。白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主要战绩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战国时代七国军队伤亡共两百多万)简历约公元前320出生~约公元前305年:秦国平民公元前305年参军~公元前294年:参军后因作战勇猛而累功升为左庶长,进而被秦国权臣穰侯魏冉所赏识,成为其心腹爱将公元前294年~公元前293年:因伊阙之战大胜而升为左更、国尉,进入秦军领导层公元前293年~公元前278年:因安邑之战大胜再升为大良造,成为秦军最高指挥官公元前278年~公元前257年8月:因破郢之战大胜被封为武安君,战国时代一个军人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公元前257年8月~公元前257年11月死亡:被逼自杀。著名战役:1.伊阙之战比赛时间:公元前293年比赛地点: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魏韩联军选手:魏帅公孙喜,韩帅暴鸢(好酷的名字)魏韩联军兵力:共24万,其中魏军16万,韩军8万秦军选手:左更白起秦军总兵力:10万左右比赛意义:魏韩的复仇之战,白起名定天下之战比赛结果:魏韩倒了八辈子霉了战术:反心理战,离间计,缓兵计,声东击西,出其不意,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2.破郢之战比赛时间: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8年比赛地点:楚国境内楚军选手:楚倾襄王楚军兵力:35万秦军选手:大良造白起,蜀守张若秦军总兵力:7万比赛意义:楚国的最后一次反扑,秦长平之战前最重要一战比赛结果1:楚国人倒了十辈子霉了比赛结果2:楚国西土尽丧,从此正式退出了强国俱乐部,比赛结果3:屈原投江自尽,从此有了端午节战术:破釜沉舟(可惜专利被后人抢了……)水淹七军(专利又被后人抢了……)3.华阳之战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10万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3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溺毙赵卒2万人,遂乘胜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向秦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比赛结果:韩魏开始不断以地赂秦战术:长途奔袭,攻其不备4.长平之战比赛时间:公元前260年比赛地点:长平,即今山西高平赵军选手:主帅廉颇、赵括,上党郡守冯亭,大将赵茄赵军兵力:前期20万,后增兵25万,再加上冯亭率领的上党军5万,总共50万(约数)秦军选手:主帅武安君白起、左庶长王龁、大将司马梗、王翦、王陵、蒙骜、胡伤(秦军的精英全在这儿了)秦军总兵力:前期30万,后增兵25万,最后援兵10万,总共65万(约数)比赛意义:决定天下归属之战、白起的巅峰一战比赛结果:秦国惨胜,赵国惨败比赛结果2:成语词典上多了“纸上谈兵”(这次连主角地位都被人抢了……)战术:反间计,骄兵之计,瞒天过海,偷梁换柱,调虎离山,关门打狗。白起的作战特点有四个: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三、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四、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我最佩服的地方:白起一生无败仗的关键在于纵观整个战局形势分析得结论,不打无把握的仗。他的奇袭看似铤而走险,实则胜券在握,料敌先机,用兵神速,出其不意,先发制人。不逞匹夫之勇,不冒亡军之险。虽在强秦,但往往以少胜多且伤亡甚微。相反,拒绝参与的战役均如其所料,看似兵力占优,实则不得天时地利人和,只能被动挨打,秦国在白起退后,伐赵征楚皆屡战屡败。有人言白起连廉颇都不敢打,胜仗是靠强秦支撑。远比不上以弱胜强的乐毅、李牧,看似一针见血,实乃小儿之见。首先是颠倒因果:且不说白起四大战事中有三战都是以少胜多(最后的长平之战,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白起派出切断赵军的25000兵马),就说白起前后的秦国国力差异。白起成名于公元前293年,距商鞅变法仅六十多年,据秦灭巴蜀不到30年且还有内乱,秦国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当时的军功制度令军队战斗力提升了多少,没有大规模战役的磨练,只是未知之数。论骑兵攻击力不如赵国,论版图和人口更不如楚国。当初六国所畏惧的并非强秦,而是名将。一听白起挂帅,无将敢主动请缨。就连纸上谈兵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赵括也说:“(武安君)战必胜,攻必取,其威名素著,军士望风而栗。臣若与对垒,胜负居半,故尚费筹画。如王龁新为秦将,乘廉颇之怯,故敢于深入;若遇臣,如秋叶之遇风,不足当迅扫也。”《战国策卷五秦三》记载:“赵,楚慑服,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白起之后,接壤的韩魏赵楚都被重创得难以复元,逐一吞并只待天时。白起当时也有机会一举攻下楚国和赵国,但是功高震主,又受制于范雎,不具备韩信时代的后台支持,两次良机都含恨错过了。其次是儿戏战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不是用来争兵器谱排名的舞台,更何况战国时代大多都是决定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兼并战,并非春秋时一较高下的争霸战。合格的将领,应该在获胜的时候争取利益最优化(注意是最优并非最大),同时尽量减低伤亡。也就说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至上者也”“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白起打仗审时度势,避实击虚,集中精锐,各个击破。为求迅速令将士丢盔弃甲神行百里,为求斗志声势破釜沉舟,一切战术服务于明确的战略思想“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尽显大将之风,远非那些为了表现英雄豪情(匹夫之勇)而将举国将士置于万劫不复之地来九死一生博胜的冒险家可比。还有是主次不分:功绩显赫的强者只求胜利果实和胜算几率,根本不需要解释客观原因;只有功绩不足的次强者和成绩拿不出手的伪强者才需要另辟蹊径,引经据典,类比假设来避开强者的锋芒,夸大没有实际意义的小胜。若长平之战白起对廉颇,廉颇必定率领大军节衣缩食,死守不出打消耗战。由于秦军补给线长,纵使赵军先断粮,到时秦军也饿得差不多了,就算靠百万将士肉搏拿下赵国,事后也只能让其余五国渔翁得利,这样只输不赢的战为什么要去打呢?正如白起所说,赵奢(如在世)也好、田单也好、乐毅也好,只要不是廉颇,都没什么区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赵军别死守消耗,出城迎敌,那么放眼战国七雄,对攻战遭遇战,无人有资格与我白起相提并论。即便有这份霸气,秦国换白起为将仍作为一级机密,赵括直到被包围的那一天还以为自己的对手是王龁,这充分体现了白起“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英雄气概,所作的一切战前部署只为不断提高胜算几率,集霸气谨慎为一体。再则是条件不公:乐毅辅佐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靠的是什么?一、趁五国伐齐的声势偷袭长驱而入,二、齐闵王昏庸无能,齐主帅不堪重任。不要说其他国家没有尽力,这样的战役邻国虚张声势已经起到了足够大的作用,也不要说乐毅后来被换下导致燕国功亏一篑,燕国给了乐毅很长时间打最后两座城,但无论是因为攻坚能力有限,还是因为想收买人心而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结果都是错失良机,得而复失。也想问问那些假设论者,乐毅做到的,田单也都做到了。那么倘若条件对等,乐毅打田单,又会是何种景象,能确定吗?有证据吗?乐毅率联军伐齐,碰到了一错再错的齐闵王,后独率燕军,又碰到齐闵王被杀,齐国内乱事,进而可以一举下齐七十余城,除了靠收买齐国人心之外,伐齐之中并无体现出多少乐毅的将略。当莒人立了齐襄王并坚决抵挡燕国之后,乐毅其实也没有任何手腕拿下两座孤城,直至此次伐齐的失败。总之,燕国虽弱,但伐齐时燕军形势并不弱,乐毅伐齐的功绩也可与白起四大战役相提并论,仅此而已。最后是攻守难易:比较白起和李牧时,李牧党常说,“白起是有选择的不败,而李牧是没有选择的不败”而得出后者更强的结论,却忘了攻方需是守方三倍的原则。若李牧帅三倍兵力伐秦,碰上据守函谷关的王翦又当奈何?别忘了白起大部分胜仗都是无关可守以少胜多的攻击战,别拿后卫和前锋比。白起做为攻方,自然应该考虑战与不战,至于进谏国君不被采纳,那与军事才能无关。结论:白起对胜算把握的评定并不是因为对方主将是谁,而是经过他纵观整个战局形势分析以后所得的结论,不打形势不利的攻击战,而并非是敢与谁交锋的问题,这样的帅才是最可怕的,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辈所能及(注意这是说进攻的时候,防守则没有选择)。无奈国人过于崇尚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的英雄主义情怀(若效力于强国,未出手在后世评价中就先输了一半),同时不会理性地看待“不败神话”。因此过度地夸大以弱胜强的个别案例,常胜将军比不上不败奇才;很少剖析以弱胜强时所占的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所谓的“势”,也很少去深究不败传奇到底是打过一仗大仗还是两次,通常一概论之。只可惜,由于白起平生杀戮太多,被史学家,政客名流定在了战犯的耻辱柱上,有关他的记载少之又少,用兵思想与奇谋案例也不会出现在任何传统教材上,战术专利也全部留给了后人来抢注,只留下最后一句:“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历史向来是不公平的,白起坑杀赵军时面临无粮养俘虏,众将士等着人头领功勋的尴尬处境;项羽毫无必要地坑杀了二十万手无寸铁的秦国降兵,鲜有爱民仁德的功绩,却史列本纪,千古传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了不为寇的败者。不管怎么说,白起因杀俘受到后人的贬低,我们没有必要为杀俘的罪行辩护,也没有必要因此而贬低他的军事才能。还是应保持冷静来看待历史,批判地继承古代战术给现今社会带来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