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营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有关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福建民营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有关问题在全国基本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经济时期(1978至2000年),以劳力密集型为特征的福建民营经济曾发挥过重要而又突出的作用。尤其是民营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泉州市,“泉州模式”、“泉州速度”曾使泉州的经济总量荣登全国地级市第三位,并从位居全省第五位上升到全省第一位,并稳居这个领头位置达八年之久至今。但当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福建省民营经济能否保持原有的辉煌就很难预料了。原因有四:全省资源短缺与资源需求之间矛盾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从自然资源看,人地矛盾突出,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森林资源蓄积量不断减少,能源与矿产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全省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0.79亩减少到2004年的0.49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量的80%左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年走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逐年下降,并低于全国水平。从生态环境看,大气污染、水污染依然明显,陆海域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全省科技投入水平偏低,科技投入不足。2004年全省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投入占GDP的0.7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2005年科学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8%,而同一比值上海2000年已达1.62%、广东2000年已达1.11%、江苏2000年也已达0.85%。企业研发能力较弱。福建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为73.6%,分别低于粤、沪、浙8.4、1.1和1.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3位。研发能力偏弱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福建人才明显滞后。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为2967人。粤3560人、沪10940人、浙3189人、苏3917人。是否由于上述原因,福建经济、尤其是占福建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就要走下坡路了呢?其实,福建经济和福建民营经济还有一条可行之路可以选2择,那就是信息经济的道路。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地区和行业都认识到信息经济对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都在努力以信息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在物质生产中,要生产就要有物质投入,如土地、原料和燃料等,由于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消耗的很多物质不能再生,会产生破坏能量守恒定律的熵,久而久之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但是,在信息经济中,信息产品的价值来源于信息要素的应用,信息(知识)不仅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要素,而且是一种通过使用可使价值增加的资源,如不少传统性企业使用了ERP信息系统得以降低库存成本并增强销售能力。随着知识(技术)和信息成为产品价值的主要来源,今后,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有投资价值,主要是看它拥有多少技术和信息流量,及拥有多少掌握知识的人才。社会一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占有量及其获取速度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强弱以至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信息获取成本也成为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赢利水平。这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而增加利润的利润增长源泉已被称为企业的“第四利润源”。国内外的事实更表明,信息的利用和信息的价值已占据企业经营不可忽视的重要份量。1920年汽车成本的85%以上是支付给从事常规生产的工人和投资者;1990年,这两种人得到的份额不到6%,其余部分则给了设计人员、工程师、计划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金融家、律师、广告商和销售商等一大群善于利用信息识别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者和管理群。今天,一个半导体芯片的价格中,至多3%归原材料和能源的主人,5%归拥有设备和设施的人,6%归常规工人,85%以上则用于设计和工程的信息拥有者和创新者。上述事实数据揭示了信息革命和信息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出现,分别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结果;信息经济的兴起,显然是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70年代加速、90年代全面铺开的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革命是在科技一体化和科技非线性发展新形势下掀起的一种高科技革命。尽管高科技除信息科技外,还有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各种高科技,但是迄今为止,信息科技是其中最成熟、发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它与其他高科技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极强的渗透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十分广泛的应用性,几乎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二是能与信息资3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从而会全面扩展和加强人类的信息功能,特别是管理和决策功能。信息革命既是科技革命,又是产业革命,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的方式。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既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而传统经济学理论也因此受到了巨大挑战。根据著名的中国信息经济学创始人乌家培教授的观点,网络经济(即信息经济)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个途径是以新的视野或用新的方法来解释原有的理论,使其有新发展。另一个途径是从新的经济现象出发,研究和确立新的经济理论。信息经济对经济学理论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对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影响。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当把生产力视为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时,它的高低除受上述三要素的影响外,还取决于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自然条件,以及其他要素。生产力要素理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的变化上,如从生产工具主导论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进步主导论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决定生产力的要素在不断增加中,除科技、管理外,又有教育、信息与知识等。乌家培教授还总结信息经济对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影响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对其信息能力即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依赖空前增强,并促进新型信息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二是使生产力中起积极作用的活动因素劳动工具网络化、智能化以及隐含在其内的信息与知识的分量急剧增大,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了公用的或专用的重要劳动工具。三是使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劳动对象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并扩大其涵盖的范围,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四是使生产力发展中起革命性作用的科学技术如虎添翼。由于科技情报交流的加强和科技合作研究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科技成了高科技的主要代表,它对社会和经济的渗透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强化。五是使对生产力发展有长期的潜在的重要作用的教育更加信息化、社会化和全球化。六是使组合、协调生产力有关要素以提高它们综合效益的管理对生产力发展4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强化,导致管理科技甚至也成了高科技。管理信息化已发展到内联网、外联网、国际互联网阶段,并与各种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相融合。信息不仅是管理的基础,而且与知识一道也成了管理的对象。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日益成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型的管理模式。七是使作为生产力特殊软要素的信息与知识,通过对生产力其他要素所起的重大影响和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有序化组织、总体性协调,发挥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的特殊作用。此外,信息经济还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理论、企业竞争理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此消彼长“理论”、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仅仅时隔五年,就史无前例地两次奖给了五位对于信息经济学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经济学家。200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奖给了两位与信息经济学关系密切的博弈论学者。信息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提高生产力的革命性、创新性的手段。正如蒸汽机的发明加快了人类机械化的进程,电的发明加快了人类电气化的进程一样,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明,已开始加快人类信息化的进程。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企业而言,这就意味着不仅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更要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市场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国门进一步敞开,企业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参与国际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对国际资源的重新配置,而是要面临在国内外市场上,跨国公司与我们的竞争、尤其是他们建立在信息技术上企业竞争力的竞争。在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国内,同信息直接与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80%来自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其次,还表现在蓝领职工占全美国职工的比重,正在从90年代中期的20%缩减到21世纪头十年的10%,非专业的白领职工占全国职工的比重,在这差不多为15年左右的时间内,也将从40%减少到20—30%,而专业性白领职工,即知识型人员,则有可能从40%迅速增加到60—70%。这后一类人员就包括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信息和咨询人员、经理、教授、科学家,以及其他有各种专业知识的智力劳动者。上述蓝领职工的缩减及专业性白领职工(知识型人员)增加的现象业已出现在我国较发达地区和城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只不过变动幅度没有美5国那样大。但它揭示同样事实:不走信息经济的发展道路,我们将错失信息技术带给人类获取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信息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还体现在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上。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是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具体步骤。在推进企业的三个创新的过程中,哪一个创新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首先,信息技术是企业建立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竞争行为更注重于长期优势的建立,竞争力更需要具备持续性,而支撑这种长期竞争优势或持续竞争力的基础则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进入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传统的物质产品转向信息化、无形化和连续化的创新能力。企业信息化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据统计,新产品开发周期可缩短70%。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和波音公司纷纷投身信息经济。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报告显示,财富5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而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其次,信息技术是企业建立竞争力的管理创新前提。21世纪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表现为信息、网络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管理更趋系统化、网络化,以信息化来改进企业管理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世界500强企业通过使用ERP、CRM、SeCM、SCM和PDM等管理软件,都具备很高的信息化水平。这些企业通过实施管理信息化,优化了管理流程,规范了管理程序,细化了管理对象,强化了管理力度,实现了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有效监控,减少了决策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一般都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10~30%,库存降低30~60%,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了60%~200%,报表周期缩短90%以上。第三,信息技术是企业建立竞争力的体制创新手段。在体制创新中,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优化利用、管理科学。这四个要求中,哪一项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果没有有效的ERP资产管理模块的支持,不仅做不到产权清晰,更做不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如果没有有效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也无法实现岗位责任的确定和岗位责任的监督,也无法实现资产经营者责任的履行。优化利用,企业在竞争剧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更多的依靠对市场信息的研究,包括人、财、物、技术、贸易、投资的研究,也包括对政府政策信息的研究,来决定企业的创新管理和市场战略。同样,管理科6学,也同样离不开以信息技术的科学来实施管理。尽管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通过改组上市,但是完成公司制改造的企业并不等于在管理体制上的到位。所以,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快企业制度的创新,也是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总之,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能力,从而在本质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跳出在低利润的产品市场进行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使企业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