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探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意义阚慧娟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要全面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深刻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次要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中最根本、最本质、最普遍的活动,是人的需求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各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想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只有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才能够找到解决社会发展阻碍的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统筹兼顾,顾全国家大局和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人民更好地朝着美好明天迈进。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有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1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不久左的错误思想不断发展,到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确定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党章总纲,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提法一直沿用,如十八大报告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1黄宪起,学习时报,2017年11月10日第002版,要闻评论2梁启东,如何认识我国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网-观点频道,11月19日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历史的年轮不断滚动,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期。新的时代造就新的社会形势,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十九大是基于中国国情,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首先,落后的社会生产已成为中国的过去时。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可能主观选择;但对其判断必须及时准确,认识超前或滞后都会干扰社会进步,甚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生产力发展迅速,已经从全面短缺经济时代走到结构性过剩经济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社会生产来看,我国社会财富快速积累,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744127亿元,增长了201倍,稳居世界第二;生产促进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社会消费总额从1978年的1558.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32316亿元,增长了212倍,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举世闻名。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不再是短缺。这样的国情,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现实了。其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阶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由低到高。根据该理论,美好生活需要应当处于安全需求之上,归为较高级别的需求。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5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大幅上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6年的33616元,增长了9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6年的12363元,增长了91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3李金堂等,“七个讲清楚”系列报道之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影响深远,常州日报2017年11月20日第A01版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4中国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注入了一股活力,不仅带来了金钱上的增长,也带动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民以食为天,支付方式也从粮票、纸币已经跨越到银行卡、手机软件支付。电视、网络以及各类新型的娱乐方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温饱不再是问题,一般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转而迈上更高阶段的追求,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这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前提和基础。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美好生活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要”的全部内容,也包括衍生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既有的“硬需要”并没有消失,而是对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环境、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生的“软需要”则表现为对个人以及社会的思想层面有了高的要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是巨大的,也是极为深刻的,要求我们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经历了从沉寂到4梁启东,如何认识我国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网-观点频道,11月19日觉醒的过程。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毫无“个人”可言,人民群众的个人意识等较为薄弱,只能也只想满足基本的生存和物质需求,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反观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个人需求在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于“个人”意识渐渐觉醒,对权利、自由、平等等诉求越来越强烈,人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观念不断增强,要求有独立的人格与地位。由此,导致权利意识及保障意识逐渐复苏。5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后,人民对于基本权利的诉求更加强烈。随着我国法治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法治能够给人带来平安、稳定、幸福的生活,进而维持正常、可持续、长久的社会秩序,已经渐趋成为民众的共识。总之,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本质上看与权利意识觉醒休戚相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产生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必然要求国家加以合法保护,尤其是必须平衡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关系,照顾不同的利益主体,不能简单地用利益的高低来衡量,私有权利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人民需求发生质变的情形下,社会管理仍然延续原有的思维必然会产生社会矛盾,尤其是原有的社会规则在新利益新需求面前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新需求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以此更好地适应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5周明华等,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四川日报2017年11月8日第007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社会保障。6另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的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相比,其是处在更高的层次、更为广泛的领域的发展问题。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不丰富、发展程度尚不丰富、发展态势尚不稳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产生的,地区、行业、政策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了发展而形成如今的局面。从区域发展上看,有的地方快一些,有的地方慢一些,生产力水平不平衡。比如,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都富起来。在政策的影响下,东部地区首先富裕起来,由于中西部基础薄弱,相对较落后。从发展领域来看,既有达到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也有大量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既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从发展成果的共享来看,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处于中等收入阶段,还有4300万农村贫困人口,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虽然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但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的40%左右。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同样6周明华等,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四川日报2017年11月8日第007版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较低。另外,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从当前社会矛盾的内部关系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归根结底是吃透新时期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深刻内涵,从关注生产规模转向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正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要。去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形成以信息技术、大数据为支撑,统筹协调土地、矿产资源和生态的新型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架构,开拓服务国家能源资源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77全面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逻辑-四论学习领会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