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规划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0年12月1日)(征求意见稿)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国务院2009年发布的《物流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省政府发布的《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一、物流业发展形势“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GDP实现33805.3亿元,年均增长16.32%,经济总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三次产业比例为9.6:56.3:34.1,工业拉动作用突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产业联动趋势强劲,为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物流业快速发展。我省各级政府部门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措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规划及政策措施,对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9年底,我省社会物流总额86425.5亿元,同比增长13.04%;物流业增加值2292.12亿元,同比增长13.8%,占GDP的6.78%,占第三产业的19.86%;社会物流总成本6278.4亿元,同比增长11.49%;物流产业投资1742亿元,同比增长28.9%,新增固定资产1029亿元,同比增长25%。2009年,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共完成货运量28.1亿吨,同比增长16.4%。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7.3亿吨,同比增长11.1%。2.物流综合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省铁路、公路、海港、内河水运、航空、管道交通四通八达。“五纵四横一环”高等级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公路通车里程22.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港口设施逐步配套,建成23个沿海港口、440个生产性泊位;铁路里程为3440公里,货运能力达到15172万吨,专用线260余条;民航机场8个,航线236条,其中,国内航线218条,国际航线18条。全省四纵四横和城际铁路正在规划建设当中,即将形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布局合理、快捷高效的现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各地针对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招商引资,加大对物流园区(中心)建设的投入,已建成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园区37个;在建和规划物流中心407个。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物流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目前,我省从事物流业的企业达到1.7万多家,骨干物流企业661家。形成了由3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其中,有22家企业进入全国物流百强企业,39家企业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11个物流品牌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国外知名物流企业如丹麦马士基、日本伊藤忠、英国铁行集团、新加坡胜狮、以色列以星轮船、韩国韩进海运以及美国普洛斯物流地产等入驻我省,成立合资物流公司,开展物流业务。4.物流新技术和信息系统得到推广与应用。目前,在一些大型物流企业中,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条形码技术、EOS系统(电子自动订货系统)、ASS(自动分拣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射频识别)、无线手持终端等物流技术装备逐步得到推广与应用。目前已有多家物流企业在省信息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开发了自营性质的物流信息收集与发布平台。这些新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起着重要作用。5.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稳步推进。大部分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上,实施了物流服务外包。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第一批40个项目已经启动,推进了制造企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4理、物流业务剥离外包,提升了物流企业承接物流外包的能力。6.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自2008年开始,在“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开展了农村物流试点。2009年,参加试点的县达到21个,2010年陆续在全省推广。目前,试点县(市、区)初步建成了由县级物流中心、乡镇物流站场、农村物流网点构成的三级交通物流网络。邮政系统积极参与农资配送服务,依托遍布农村的邮政物流网络,改造成农资配送中心,基本建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邮政物流网络体系。7.商贸物流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我省商贸企业得到迅速发展,限额批零企业12000家,连锁企业500余家,连锁店2.6万家,涉农服务网点8万家。全省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基本形成,商品集散和配送功能进一步增强。8.初步建立了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在职能培训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目前,我省各类学校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生达到4.5万人左右,其中:高职专科3.8万人、本科0.5万人、中专技工0.2万人、研究生200人左右。我省物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物流管理体制和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多式联运尚未实现无缝连接,对多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5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较差,服务水平不高,总体竞争力较低;物流业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公共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相对滞后;物流统计指标需进一步完善。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部署,按照整合、改造、提升、发展的基本思路,建立工农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机制,整合物流资源,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加快物流园区(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升物流企业整体水平,加快多式联运工程建设,努力构建高效生态节能的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政府规划引导,营造发展环境。加强政府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组织、规划、政策和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依据现有物流基础设施,兼顾国内与国际、城市与农村、农业和工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制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为物流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树立现代大物流的理念,改进目前的管理体制,破除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原有的6利益保护,打破行业间、部门间、地区间、城乡间的分割封锁,实现行业、部门、地区、城乡间真正的协调配合与无缝对接。3.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物流效能。通过制定和推广物流设施与设备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的规范化,采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在整个供应链上,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物流效能。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物流畅通高效。通过进一步加快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物流通道建设,打通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瓶颈,合理布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立起综合立体的物流仓储、配送和运输体系,开展多式联运,实现物流的畅通高效。5.整合存量,优化增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突出系统整合理念,促进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物流存量资源,通过改造、提升,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引导社会资本向重点地区、重点物流企业倾斜,坚持走集约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增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6.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产业联动。推进制造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加快企业物流剥离外包,促进物流服务社会化。7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积极建立重点领域和特种领域的物流体系,满足制造企业个性化需求。(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末,我省物流业主要目标是:1.社会物流总额完成17万亿元,年均递增12%;2.物流业增加值完成4770亿元,年均递增13%,占GDP的比重达到7.5%,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3.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8%;4.培育100家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扶持150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我省现代物流业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物流业与农业、工业、商贸业联动发展,布局合理、信息畅通、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节能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三、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物流交通通道规划建设。1.公路。完善“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提升干线公路网,统筹农村公路网,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构建强有力的路网综合保障体系。加快东西、南北大通道,省际高速通道,环海疏港通道等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公路网络,8整合打造山东滨海公路明珠线,形成北接河北及天津滨海新区,南达长三角地区北翼,串联七个沿海城市的千公里环海通道。合理布局中心城市对外出口通道,进一步完善通往港口、铁路、机场的公路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2.铁路。加强与港口、公路的衔接,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货物流通速度。重点构造“四纵四横”铁路骨架,使铁路覆盖全省大多数城市、重要港口和工矿企业集聚区。加大济南、青岛两大货运枢纽建设,实现铁路与其它运输方式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建成京沪、胶济、菏兖日三条超亿吨铁路货运通道。推进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京沪高铁山东段建设。加快现有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改造,发挥大宗货物铁路骨干运输优势。“十二五”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500公里以上;铁路货运发送量与到达量均超过2亿吨。3.水路。全力构建以青岛港为中心,以日照、烟台港为两翼的三大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和大宗散货运输系统,稳步推进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运输项目,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沿海港口建设,加大沿海港口资源整合的力度,推进京杭运河济宁以北段复航工程,再现京杭运河山东段“黄金水道”。加强国内外港口间业务合作,提高远洋、沿海和内河运输能力。94.航空。加大开放程度,提高吞吐能力和竞争力,优化航空运输网络,形成以济南、青岛区域性枢纽机场为骨干、支线机场为补充的航空运输格局。积极吸引航空公司扩大运力投放,开拓航线,提高货运能力,增强竞争力。重点发展国内外航空货机运力,增加客机腹仓运输量,积极开拓航空运输市场,完善空港物流中心建设,促进航空物流业快速发展。5.管道。发挥管道运输的优势,抓住国家调整能源布局的机遇,完善天然气、石油等管道运输。建设烟台-淄博、黄岛-潍坊、东营港-滨州、日照港—东明的原油管道。规划建设淄博-济南-德州-聊城鲁北成品油管道和威海(镆琊岛)-烟台-潍坊-淄博-济南成品油管道。协调推进西气东输泰青威线主管道、分输站及传输管道项目建设。“十二五”末,建成较完善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运输体系,原油年输送能力达到1.21亿吨,成品油年输送能力2000万吨。(二)综合运输网络体系规划建设。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配套完善的原则,优化综合交通布局,加强交通网络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衔接,推进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实现铁海联运、水陆联运、水铁联运等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加快物流运输资源整合,积极打通跨省、跨地区的交通通道,构建完善综合运输信息化网10络,建立安全、便捷、通畅、高效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建设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新建物流项目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鼓励在产业园区、开发区内、港口、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中心),提高货物的集疏运能力。1.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在工农业生产集聚区建立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主要为制造业提供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物流服务,促进企业主辅分离,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竞争力。2.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依托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以水运、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为主,便于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3.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根据各城市规划布局、消费规模、消费层次,建设以采购、交易、物流集散、商业配送为主的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通过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扩张,实现大商贸、大物流、大流通的商贸流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