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学名词总结第一章为什么要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是金融中介机构连接贷款者与借款者之间的间接融资过程。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分为三类:存款型机构、契约型储蓄机构和投资型中介机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财政的各种功能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措施的总称,是政府通过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其中,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是利用政府预算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来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前者是降低税率、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后者是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抑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等中介目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可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给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准备金率等措施。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一定期限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利率是计算利息额的依据,是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杠。利率的高低对资金借出者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多少;对资金使用者来说,又意味着成本的高低。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与另一国货币单位之间的兑换比例。汇率如同商品价格一样,受供求关系的制约,当某种货币供不应求时,其汇率便会上升。此外,汇率还可能会受到国际收支、利率、一国政治经济局势和政府货币政策等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用于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在本国经济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无论由谁生产,归谁所有,都要计入。2GDP平减指数:它等于名义GDP除以实际GDP的商。证券:证券是指一切代表未来收益和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它用以证明持有人有权依其所持凭证所记载的内容而取得相应的权益。股票:有价证券的一种主要形式,是股份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此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第二章金融体系概览资产转换:是指设计并出售适合投资者风险偏好的资产,并将出售资产所得资金由于购买风险程度较高的资产,实现风险分担从而帮助投资者将风险资产转化为安全性资产的过程。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者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而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例如二手车市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对自己有利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解决逆向选择的主要方法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等。道德风险:是指在双方信息不对成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他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道德风险发生的一个典型领域就是保险市场。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欧洲债券:是指在某货币发行国之外,以该国货币面值发行的债券。比如在伦敦金融市场发行的美元债券就称为欧洲美元债券。外国债券:是指筹资者在国外发行的,以当地货币为面值的债券。比如日本人在美国发行的美元债券。欧洲货币:欧洲货币是在欧洲美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指欧洲各国国境以外流通的该国货币资本,现在泛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通而不受发行国行政法令管制的货币。欧洲美元:欧洲美元是指存放在美国过境之外的不受美国政府法令限制的美元存款或从这些银行获取的美元贷款,由于这种境外存放业务开始与欧洲,因此得名。3金融中介化:是指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过程,它是实现资金在借贷双方转移的主要途径。金融中介由于专业化以及规模经济优势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流动性服务;能够分担风险;还能解决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因此金融中介化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对金融市场十分重要。货币市场:通常是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融资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资金交易市场。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小等特点。资本市场:通常是指以中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交易市场。其主要特征是期限长、风险较大且收益较高等。流动性:是指能够迅速获得现实购买力的能力,即获得资金的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个大的方面。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而负债的流动性是通过负债的途径,以适当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场外交易市场(OTCmarket):是指在交易所外由证券买卖双方议价成交的市场。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的情况。风险分担:是指金融中介机构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减少投资者的风险,即减少投资者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金融中介机构进行风险分担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资产转换,即中介机构设计并出售适合投资者风险偏好的资产,并将出售资产所得资金用于购买风险程度较高资产的过程,从中获取利润;另一个是多样化策略,帮助个人实现资产的多样化,从而降低了他们可能遭受的风险。承销:当发行人通过证券市场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筹集资金时,应当聘请证券公司来帮助它销售证券。证券公司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销售网络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证券销售出去的过程就称为承销,它是证券公司的基本职能之一,包括代销和包销两种方式。第三章什么是货币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贮藏见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理解利率4基点:一个百分点的1%。实际利率:指扣除了物价因素,即通货膨胀之后的利率。实际利率能够衡量贷出资金或者投资人实际所得到的利息率,衡量债务人实际付出的成本。其计算公式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1+通胀率)当通胀很低时,可以近似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利率风险:是源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证券资产的价值带来的风险。一般来说,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证券价格的下降,反之亦然。在利率水平变动幅度相同的情况下,长期证券收到的影响比短期证券更大。名义利率:是指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都是用名义利率来表示的,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因素。当前收益率:当前收益率是到期收益率的一种估值,它等于年度票面利息除以债券的价格。其公式为:ic=C/P其中,C为息票债券年利息,P为息票债券价格。当前收益率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债券价格越接近债券面值,债券期限越长,当前收益率也就越近似于到期收益率;债券价格越远离债券面值,期限越短,其近似性越差。无论当前收益率是否是到期收益率的良好近似,当前收益率的变动总是与到期收益率的同方向变动。贴现收益率:贴现收益率是以贴现方式出售的证券收益率,可由以下公式得出:idb=×,其中,F为贴现债券面值,P为贴现债券购买价格。贴现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贴现债券期限越长,偏离越严重。资本利得率:是债券价格与最初购买价格之间的变动比例。到期收益率:是指来自于某种金融工具的现金流的现值总和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面值:是指到期日支付给息票债券持有人的约定价值。第五章利率行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些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需求曲线:用几何图形表示的,反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数量关系的曲线。这里的“其他条件”不变是指消费者的收入、偏好及其他商品的价格等不变。供给曲线: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当某商品的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相关商品价格、厂商对商品5价格预期等不变时,在此商品不同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与相应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市场均衡:又称“市场出清”,是指市场在两种相反的市场力量——供给和需求刚好相等时所处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率理论。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供给表现为满足收入和利率函数的货币需求的供应量,是政策变量。利率是资金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资产需求理论:是研究资产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金融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产需求理论认为:资产需求量与财富正相关;与其相对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正相关;与其相对于其他资产的收益负相关;与其相对于其他资产的流动性正相关。费雪效应:费雪效应反映的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费雪方程式:i=r+πe和数量方程式:M的百分比变动+V的百分比变动=P的百分比变动+Y的百分比变动。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增长率提高1%引起通胀率提高1%,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胀率1%的上升引起名义利率1%的上升,通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这种一对一的关系成为费雪效应。第六章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违约风险:是指因债务工具发行人无法或者不愿意履行其之前承诺的利息支付或者在债券到期日偿还面值的义务而产生的风险。垃圾债券:垃圾债券是指风险系数大、安全性低的债券。由于安全性低,购买垃圾债券所得收益比一般的债券高。翻转的收益率曲线:又称反向收益率曲线,它表明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风险溢价:指的是存在违约风险的债券的利率与不存在违约风险的债券的利率之间的差额,是人们因为持有某种风险债券必须获得的额外利息。流动性溢价理论:流动性溢价理论是在纯粹预期理论和分割市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一种理论。流动性溢价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利率应当等于两者之和,一是长期债券到期之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二是随债券供求状况变动而变动的流动性溢价。6流动性溢价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意味着某一债券的预期回报率的确会影响其他到期期限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同时,该理论也承认投资者对不同期限债券的偏好。即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可以相互替代,但并非完全替代品。用数学可以写作:=(it+it+1e+it+2e+…+it+(n-1)e)/n+lnt式中,lnt为n1期债券在时间t的流动性溢价,它总是为正,并且随着债券到期期限n的延长而上升。按照流动性理论的观点,收益率曲线一般是向上倾斜的,只有预期在未来短期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下降的收益率曲线。期限优先理论:期限优先理论是一种与流动性溢价理论密切相关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债券到期前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加上正的期限溢价。分割市场理论:分割市场理论是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一种理论。该理论将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市场看做完全独立和相互分割的。到期期限不同的每种债券的利率取决于该债券的供给和需求,其他到期期限的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对此毫无影响。分割市场理论关键性的假设条件是,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根本无法互相替代。因此,持有某一到期期限的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对于其他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