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签到的同学请到前排签到请同学们尽量靠前靠中坐辩论辩论的流程开篇立论—辩驳—盘问—自由辩论—总结陈词辩论的规则课前引导正方:大学生积累知识比塑造人格更重要反方:大学生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点评:建彪师兄辩论系统讲解之破题篇破题的基本步骤(一)判别辩题的类型(二)界定关键词的概念和联系(三)对辩题的价值判断(四)战术的策略性(一)判别辩题的类型判断型大学教育应不应以市场为导向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好马吃不吃回头草善必有/未必有善报比较型大学生积累知识和塑造人格谁更重要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天灾比人祸更可怕/人祸比天灾更可怕(二)界定关键词的概念和联系(1)关键词的概念(2)关键词的联系(3)关键词的联想(1)关键词的概念关键词包含的内容范围很大时,应将关键词分解为几个方面,然后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讨论,这样就会更加形象,更加容易把握。例:文化建设方面:分为科技、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经济建设方面:分为工、农、商、交、建、五个方向讨论……(2)关键词的联系有不少辩题,第一眼的印象总是不太对,表面上好辩的题目,认真地分析起来反而不好辩。这种辩题的类型,一般都是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或者判断一个事物是不是另一个事物的表现。它们不好辩的原因,是如果没有在几个事物间建立联系,那就很难将辩题深入理解下去。关键词的联系的例子“保护弱者是不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只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事物,就是文明进步的体现”这个标准不过要注意的是,制定的标准一定要符合实际,让大家都能够接受,要不然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3)关键词的联想在很多的辩论中,都会提到一些与题目中关键词相近的东西,如果能够把与辩题中关键词相近的词语的定义找出来,对辩论会有很大的好处。这时就要用到联想,尽量多想想与关键词意思相近的词语,看看对方有没有可能会把辩论往这些方面上引。科学无国界,很多人都会把科技等同,认为科学无国界一方不好辩,但实际上是科学有国界一方更不好辩。只要科学无国界一方把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弄清楚,就够让对方头疼的了。英雄造时势,谈到时势,你会不会想到历史、环境、时务这些相关的东西?再谈到英雄,你又能不能想到狗熊、王者、领袖、救人?善是否必有善报,善行、善心、善果、必然、善报、好处等,都是可能在辩论场上用到的。(三)对辩题的价值判断(1)己方对辩题的基本判断(2)己方对辩题的价值提升(1)己方对辩题的基本判断1,理解辩题2,寻找立足点3,从理论或事实方面,来简单地论述立足点4,查找支撑辩题的资料,并从中提取本方可以利用的观点。(2)己方对辩题的价值提升历史案例:当年的马丁·路德金跟阿拉巴马州州长的关于要不要保留种族隔离制度的这样一场辩论。(四)战术的策略性在下面的例子分析里有提到,在辩论系统讲解之辩驳篇里会讲述,这里不详谈。。。纸上得来终觉浅?正方:善必有善报反方:善未必有善报立场:正方“善”善:⒈善良;慈善⒉善行;善事⒊良好⒋友好;和好“可欲之谓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善的理解,也是我们的先哲最早对“善”的解释和定义。善就是“可欲”,就是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苏格拉底就认为:对于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善。他甚至将善的知识称为“一种关于人的利益的学问”,而“一切可以达到幸福而没有痛苦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就是善和有益”。佛教认为善行是对自己有益的,对他人亦是有益的行为;是在今世好的,在来生也是好的行为。这四个条件具备,才能算是纯善的行为。佛教所说的善法就是指包含善的行为,善法就是善行。善法有世间的,有出世间的;种类繁多;但简单点来讲,最基本的善法,不出十种,叫做“十善”。这十善法,即是十恶法的反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对上的归纳第一,善包含自身的修养,要求主观上希望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利;第二,行善过程中,人的行为要对别人有利;第三,由于没有强调自己的利益,所以自己在物质上或精神上可能有一些牺牲,所以善行应该是对自己可能有损而对别人有利的。总结“善”善:善即人们在良好意愿的驱使下,作出有利于其他人的事情。在善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行善者造成一定的损害,但行善者仍然愿意作出这些牺牲。再讲得简单一点,就是善需要包含好的意愿、好的行动和好的结果三个方面“必”必: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上来找“必”的含义,即必然性与趋势性。再查“必然”是什么意思,结果也是“趋势”,由此可得出结论,“必”指的就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趋势。“善报”善报:在人做了善事之后,得到好的回报。“善报”必然要与善行要有因果方面的关系,否则人得到的好处不能被视为善报。分析自身存在哪些漏洞:第一,我们要论证的主题,要求我们把所有的现象都概括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对象包含的内容越少,我们就越容易把握。把“善”理解为善心加善行加善果,这样会把“善”的范围大大缩小。而对方所持的“善未必有善报”,善的范围越广,他们找出“未必”情况就越多,所以对方可能会在这里提出质疑。第二,对于“必”的理解,我们认为是一种固定的趋势,而对方可能会理成百分之百会有善报。如果对方在这一点上让步,无疑会造成极大的被动,所以这个点应该是双方争论的焦点。正方的优势,就是可以从很多的权威词典上查找到相应的证据,但不要过多地强调有例外情况,要多强调“趋势”,这样就可以把“必然”里对自己不利的地方给掩盖起来。对方可能的战术:第一,认为善可能会有恶报——这方面的例子不难找到,网络上多的是。第二,善无善报的例子。第三,行善报所得到的回报过少,根本算不上善报。第四,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第五,将“善”演化为一个虚无的概念,只要看到一个人没有危害社会的意向,就认定这个人是善的,从而以这个人没有得到善报,而对正方发起攻击。下面看看我们前面作的一些准备,以及我们现在可以想到的一些内容:第一,从善的方面理解。我们对善的概念作了详细的说明,将这样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具体化成了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善”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是一个很笼统的印象,不是一个实际的概念。在理解方面,对方很可能从普通人的思维出发,所以他们提出的很多事例,都有可能被我们排除在“善”的范围之外,所以这一点要重点理解。第二,从“必”的方面理解。“必”可以只理解为一种固定的趋势,而不是行了善,就肯定要见到善报。对方质疑的时候,要及时搬出《现代汉语词典》作挡箭牌。对方如果再质疑,就让他们去跟《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者辩论去吧。不过我们前面也讲到了,关于“必”的争论,可能会是无休止的,难免让听者心烦,所以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耗在这上面。第三,从“善报”的方面理解。善报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说避免灾祸、得到利益、品格提升等各个方面。只要有其中一方面的获取,就可以理解为得到了善报。善报可能来自于哪里?整合以上内容进行论述辩论系统讲解之立论篇观看视频他的语速?他的动作?他的气势?他的风度?经典立论评析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山大学)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世新大学)大学教育应不应以市场为导向?下次课的内容是:辩论系统讲解之辩驳篇布置一下内容。。。。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