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1、哲学与生活(1)哲学的产生: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3)哲学的作用: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地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联系: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联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6、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3)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基本形态:(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a、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评价:a、进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b、局限性: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a、原子是世界的本原;b、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评价:a、进步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b、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评价: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评价:a、局限性: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进步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②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真主、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评价:a、局限性: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b、进步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二单元一、辨证唯物论部分(一)基本概念: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3、静止: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4、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二)基本关系: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1)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联系: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方法论:(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方法论:坚持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方法论:(1)区别:①含义不同。②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①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方法论:一方面,要把握运动的绝对性,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要承认静止的相对性,反对不可知论和诡辩论。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2)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6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二、认识论部分(一)基本概念:1、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真理:(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特点: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二)基本关系: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方法论: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随着过程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反对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一、基本概念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3、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4、发展: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5、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6、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的事物。7、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8: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9、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0、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二、基本原理和方法论: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