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复习——探讨结尾的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小说结尾的题型设置•2、探讨小说结尾的作用,找到答题对策•3、通过练习巩固高考小说结尾的题型设置两大类:一、作用类。问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意图)?二、比较类。问法:哪个结尾好?或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给下面的小小说《书法家》补写结尾。(60字以内)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秀劲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中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好字,好字!请再写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抒己见:谁的结尾好?说说理由•参考: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这两个字……”•[注意文体是小小说,而且是讽刺性作品,结尾一般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上的衔接,二是把握结句在主题体现方面的作用。从内容来讲,是“写”还是“不写”?惟其“不能写”才可以显出高局长这类人的官僚作风,起到讽刺的效果。]总结:小说结尾的作用(好处)•一、出人意料的结局:•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③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二、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三、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④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如果是虚构的,就更加增强讽刺的意味,强化主旨(如:促织)•四、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思考:结合小说的要素,想想该往什么方面答题?答题对策•1、从人物形象方面考虑•2、从故事情节方面考虑•3、从主题思想方面考虑•4、从环境方面考虑巩固练习:《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22、【参考答案】答案示例:•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试题解析】本题是要求探究小说结尾部分安排的作用。提到“作用”,考生会很快就想到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如果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也可以,题目要求的就是两个不同的角度,但过于粗疏。因为这是篇小说,关于小说结尾安排的作用,套路化的解答就是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主旨表达三个方面回答,如果还有场景安排方面的作用的话,也可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