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之旅中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DDD附中语文课程实施方案一、语文学科发展现状分析近来,我们对我校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走进了多位语文教师的课堂,并针对他们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梳理、思考。我们认为,目前我校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此,我们诚愿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仅供大家参考。一、教学现状:(一)阅读方面1、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了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而选的一个个“范例”,编写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它的教学完成体系目标的。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它选取了5篇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应主要训练三点,在人文情感方面,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看看别人怎样生活;看看他们对人生的体验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点,是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怎样提炼文章的主旨,还要学会怎样比较阅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章。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这一点,一头扎进课文中去,一个单元教学下来,学生们对生命没有什么感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学到如何提炼文章的宗旨和比较阅读的技能。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还是和教材的编写者的意愿背道而驰的,这也是我们9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失误。事实上,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所面临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我们初中所要学的课文只是沧海一粟,就学这几篇课文本身,能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通过学习这几篇文章除了在阅历上增加一些知识而外,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学会一些阅读的技能,以便日后自己读书、自己学习。这样看来,教教材不是目的,是载体,是手段,我们不要本末倒置,陷进“只教教材”的泥潭。2、是讲堂,而非学堂。“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90%以上的教师仍然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总之,理由堂堂正正:教师讲不到,学生不会,考试考了怎么办;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我们教者往往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而占据五尺讲台这地阵地,大讲特讲,而对学生的兴趣、状态、需求等等视而不见。不客气地说我们有些“目中无人”,即使有时我们“有人”,也喜爱牵着人家鼻子走,回答问题也是为完成自己的思路而设,设下套子,让学生们自己钻,如不如意,轻者叫坐,重则挖苦。事实上,我们忘记了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语言非学得而是习得,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怎么能学好语文呢?《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这次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这里用了8个强调,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玩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还有一段话,我们觉得阐述得同样精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作用,这对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中的繁琐分析的弊端,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阅读目标特别强调读者的个性体验。在教学建议中,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多达九处,“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等。我们不难看出这里“自己的”,很显然是学生自己的,而绝非教者自己的,而在我们的课堂里教师对课文大加分析、串讲,学生被动听讲,甚至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无动于衷、麻木不觉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觉得,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学生参与的程度,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判断一节课优劣的标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堂而皇之的一句口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的学习成为互动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这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所共同追求的层次和境界。3、讲读与自读,泾渭分明而非水乳交融。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都是为完成单元目标、学期目标而设立的,二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自读课更多地应看作是教读课文的延伸,能力训练的迁移,而我们的课堂往往只有了教读课而舍弃了自读课,我们的教师总认为自读课文内容不考,其实这还是应试教育观念在作怪。而目前的中考阅读部分偏重了课外,我们平时的阶段性测试也将忽略讲读与自读,课内与课外的界限,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大语文观,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无论教读与自读,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提高阅读能力,日后自为读书。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共识。我们还应明确一点,就是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事实上,这一点我们做得不够。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量,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三年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三年阅读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教学大纲还推荐了十部名著和五十篇古诗文,实际上我们的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们的读书指导、读书报告会、交流会等应有的教学活动几乎是空白。事实证明,只有教读与自读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水乳交融,才能学好语文。不树立大语文观,眼光只盯在课本上有限的几十篇课文,就幻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只能是神话。4、偏重了结果,而非过程与方法。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偏重结论,轻视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课堂上,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老师给现成的答案,既不去动脑,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读的字甚至不知道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解决,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居然没划过一道痕迹,只把课后习题的答案抄在了书上或笔记本上,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里屡见不鲜。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重视的往往也不够。比如:第二册第二单元重点是教给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或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话,练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我们往往只把练习练习一给出的文章内容要点这一结论指给了学生,而至于怎样抓文中关键语句等概括方法没有教给学生,当然也就见不到学生概括要点的过程了。还有这个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学会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而教材在单元提示中接着明确指出就是集中注意力默读,而我们的老师居然把它理解成大声快速朗读是为速读,当然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每分钟500字以上这些速读的操作方法学生更是无法学到。像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阅读方法不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演练,学生日后怎样自己读书?(二)写作、口语交际方面1、注重个体训练,忽视训练体系。初中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六本教材,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本教材,甚至每个单元都是这个完整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都应该看作是完成整个训练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能力训练点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整个作文能力训练体系,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共识。可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往往注重的是作文的次数,作文做了哪些个题目,而忽视了单元训练中所要形成的能力。比如,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写作口语训练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作文贵在创新”,短文后面给了两个参考题目“我”、“窗”,至于你要写哪个题目,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这次作文训练应该让学生懂得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作文的可贵之处在于有所创新,在于写出“个性”的风采来。从而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总之,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同样存在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2、局限于课堂,割裂与生活的联系。离开了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简单的道理相信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十分清楚,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对“作文应密切和生活的关系”注重的往往不够。我们往往把作文仅仅看作是课堂里边的事,实际上,学生的作文就应该是写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听过这样一节生动的作文课,教者让学生对月亮进行一个月的观察,并记录下它的变化,再搜集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课文,经过这一个月的深入了解,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文来自然得心应手。我们不能不钦佩这位老师对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理解得如此深透。显然,没有那一个月的对生活的观察、积累,突发奇想地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里造一个“月圆之夜”的作文,对学生而言该是一个多么困难的事情。我们历来主张我们应把作文范围或题目提前数天布置给学生,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生活来搜集、整理资料,这样,学生对生活才会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和较深的理性认识。“唯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应该是生活。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过去,让我们演一个矿工的段子,我们要到矿山同工人们下到矿井里摸爬滚打一个月,一个月回来,我们说的词全是工人的词,全是生活的词,如今不同了,头天晚上给你个本子,第二天让你上戏,我们哪还演得成?”艺术创作如此,我们的作文也是创作,本应该也如此。3、看重批改,忽视讲评。当语文老师累”,这是所有做语文老师的共同体验和感受。语文老师较其他科老师在备课、批改上任务繁重了许多,尤其在批改上,一摞摞的作文往往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没等上一个作文批完,下一个作文又该做了,搞得我们在作文批改上疲于奔命,结果学生对老师辛辛苦苦写下的批语往往不买帐。这就促使我们的老师应该改进批改方法。在作文批改上,我们主张重批轻改,“批”也是主张用欣赏的眼光去批,把学生作文中用得恰当、精妙的词句划出来,主要的问题批示出来,而“改”应调动学生自己去改,老师改得再多,那也只能是你老师自己的东西,这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感受、认识,况且我们精力有限,一次作文,两个教学班,八、九十人,八、九十篇作文,改是改不过来的。还有一点,“批”应及时、快速,时间一长,不仅批者对学生作文没多少印象,就是学生对学生自己的作文也会淡忘。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个倾向:忽视讲评。我们认为讲评在作文训练中尤为重要。在讲评中,应把学生作文中的典型问题指出来;再就是多鼓励,哪怕只有一个好词好句也应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作文的认可和欣赏,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作文的成就感。这样,既让老师减轻了劳动强度,又锻炼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总之,我们认为,一次好的作文讲评课不仅仅是上一个作文的总结,更是下一个作文的开始。4、追求大而全,忽视了突破重点、难点。西方有句谚语:样样通,样样松。作文训练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想通过一次作文、练习.什么都抓,结果势必什么也抓不到。而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大多犯这类毛病。与其想通过一次作文训练抓全面,倒不如每次训练抓一两个重点、难点进行突破,这样倒有可能真正学点东西,提高点技能,一课一得。这是作文训练乃至阅读训练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作文训练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以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培养学生对论据的使用能力。这里论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