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区化的思考探究城市郊区化的思考探究摘要: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对郊区化的研究有利于认识城市发展的过程,我国目前以人口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为主。本文从已有的郊区化理论成果出发,探究了郊区化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了郊区化的现状、过程以及城市郊区化对城市化造成的影响。引言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指城市由集聚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服务业、办公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20年就开始了城市的郊区化过程,当时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私人轿车日益增多,一些富裕阶层为了追求舒适宽敞的居住环境而开始向郊区迁移。而我国的郊区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地租理论应用下的产物,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1城市郊区化的概念和内涵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是指由于城市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因而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城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外迁,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城市离心化现象。郊区城市化,是不同于城市郊区化的又一重要概念。它是指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具体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城市郊区化实质是指在市场经济和制度革新的作用下,城市空间的一种置换,是一些城市要素如产业、人口、服务等从原来的城市中心空间置换到城市郊区空间。城市郊区化的本质就是“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动态作用。郊区化的前一阶段是集中城市化,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它的内部空间的承载力达到极限,出现城市发展的“排斥力”,形成“聚集不经济”。这时“扩散效应”就会居于主要方面,城市中心的产业、人口、就业岗位在市场的作用下被置换到城市郊区。正是这一对作用力的平衡与不平衡交替演变,促使了城市的螺旋上升和郊区化发展。因此,城市的集聚与扩散可以交替进行。城市开始郊区化后完全可能再次进入集聚过程,在城市的不同局部,两种过程又可以同时发生。并且,郊区化的强度和表现形式在不同国家是有差别的,这与各国的国情和区域条件有很大的关系。2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现状及过程我国目前的城市化主要是产业和人口的城市化,而服务业、办公业及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仍在向城市中心区集中。2.1城市的产业郊区化在我国,产业的郊区化主要体现在工业、交通、住宅及商业向郊区的扩散过程。工业郊区化主要是指城市中心工业在市场和制度革新的作用下,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城市建设重生产轻生活,城市中心区建设了许多工业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部分工业开始从城市中心区向外搬迁,大城市工业郊区化开始显现。我国大城市工业郊区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下,城市中心区一些污染扰民工业向郊区搬迁。这一类型的工业外迁以污染扰民工业为主要对象,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中心区环境。而另一类型的城市工业郊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在城市土地无偿使用时期,城市工业用地占城市中心用地的比例很大。当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后,城市工业必须为它们所占用的城市土地支出高额的成本,这使得有些企业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区位,通过土地使用权转让获取资金,逐渐向城市外围地区迁移,寻找新的区位。根据地租理论,当服务业发展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城市聚集了一定规模的服务功能,就会吸引更多的金融、保险、文教等现代服务业向其转移聚集,并排挤工业向外转移,第二产业向周边低价地区转移聚集形成新的集聚经济,这是市场经济下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对的,工业郊区化的时候,而商业仍以向市中心区集中为主,表现在: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加速了城市中心区的产业结构转换,城市中心地区的原有商业企业与购物中心,利用黄金地段的优势就地改造,扩大营业面积,营业额显著上升。目前,中国大城市商业总体上也开始呈现一些分散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在近郊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的地区,新建了一些超市与大型购物中心,使城市中的商业设施分布,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扩展。由于城市中心区地价贵、门面租金高、交通拥挤,中心区百货商店的分店、超级市场及购物中心等在建成区边缘涌现。2.2城市的人口郊区化我国人口郊区化是由产业的郊区化所引起的。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的分散。一般认为,形成人口郊区化的原因是:①实际收入的增加;②通勤费用的下降;③跟随企业迁到郊区;④公共政策的影响.而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中国许多大城市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一样,存在许多问题,如住房短缺、地价昂贵、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等;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其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城市近郊区拥有宽敞的居住空间,低廉的房地产价格,优美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交通设施,这些都促使城市人口的郊区化。而随着人口的郊区化,为了服务这些住在城郊的居民,城市交通向外延伸,机动化加强,城市地域空间迅速扩大,郊区人口的生活与市中心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满足人们既能够享受市中心的繁华,又能够分享郊区的宁静,必须修建联系郊区和市中心的交通系统。当然还有生产性设施(水、电、气等)和社会性设施(医院、学校、图书馆等服务设施)也要郊迁,这样才能促使城市郊区化的持续发展。总的来讲,人口郊区化的迁移过程受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开发程度的制约。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建设和城市旧城改造速度越快,人口的郊区化进度也就越快。3城市郊区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城市郊区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缓解中心城市过分拥挤、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和发展空间不足等压力的同时,也可能衍生新的经济社会问题。3.1郊区化对城市化发展的积极影响(1)郊区化的最直接表现是疏散了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人口郊区化降低了中心区的人口密度,使我国大城市中心区长期存在的人口过于密集,环境脏乱差的合理状况得到了初步扭转。(2)充分改善了城区人居环境。工业企业的外迁减轻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工厂外迁腾出的一部分土地用于绿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中心区人口密度的下降改变了人口高度集中的畸形分布状况,缓解了中心区住房与交通紧张、绿地不足等问题,使中心城区拥有更多的蓝天与绿地。(3)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效益因郊区化而得到提高。中心区工业与人口的大量外迁,减小了中心区的工业与居住用地,使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趋于合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仓库及住宅用地被商业、金融、贸易等收益率更高的第三产业所取代,使土地产出率提高,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大量工厂、仓库与住宅用地被商贸用地所取代,不仅减小中心城区交通运输与环境压力,而且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建设用地,使市中心的土地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4)带动了郊区的发展。在郊区尤其是在远郊区城镇“落户”的外迁工业企业,带动了当地乡镇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郊区的城镇建设与郊区城市化进程。人口分布的变化一般会引起生产布局的变化。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的分布都会随人口分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我国大城市人口向郊区搬迁,城市的一些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建设项目也向郊区转移,从而带动了郊区社会经济和人口城市化的迅速发展。3.2郊区化对城市化发展的消极影响(1)旧城改造与旧城保护问题。我国许多大城市历史悠久,城市传统历史风貌与文化积淀大多集中在大城市中心区。随着中心区人口与工业企业外迁,城市中心区大规模更新改造随之而来。我国大城市中心区人口与工业外迁所腾出的土地,大多被用来建设购物中心、写字楼、金融大楼等第三产业用房。房地产开发商经常不顾城市规划与保护的要求,片面追求投资回报率,提高建筑容积率,只顾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这类问题在北京、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就更为突出。如在北京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单方面提高了一些中心区开发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对中心区举世无双的古都风貌产生了不利影响。(2)城市郊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受经济水平和交通水平的制约,我国大城市中心区人口与工业外迁的距离有限,人口与工业不愿意也不可能搬迁得很远。大量的近域迁移导致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的外延式平面扩展在所难免,导致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优质耕地、菜地不断被侵占,城市周围绿地、林地也遭侵占,城市生态支持系统被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3)新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与人口分布关系密切,各项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要随着人口分布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郊区的新建居住小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幼儿园、小学、中学校舍不够、卫生设施不足、文化设施少,不能满足需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出入交通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以致于一部分人不得不长距离跨区上学,跨区看病。4对我国城市郊区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1)调整城市功能结构。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功能结构。一方面,分散那些不适合在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缓解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优化CBD结构,提高它的现代化功能,继续发挥中心城区在城市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可在城市中心区周围设置下一级中心。(2)改善城市空间形态。在我国城市郊区化发展中,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所限,城市发展大多呈现明显的单核心格局,城市空间一直呈圈层式发展形态,中心城区存在“摊大饼式”向四周蔓延的趋势。而以郊区化为核心的有机疏散是大城市空间扩展和调整的良好途径,应积极借鉴国外的城市规划与政府政策方面的有益经验以避免中心城区的蔓延。如:伦敦规划强调的环城绿带和卫星城的建设对控制中心区蔓延,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3)完善市域交通体系。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而远距离郊区化的发展更需要以完善的市域交通体系为先导。首先,应建设市域内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对于郊区核心城市轨道交通应先行建设和发展,引导人口、产业等向其集聚。同时考虑核心城市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形成快速交通的转换枢纽,推动郊区化的发展。其次,加快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县、重要交通枢纽之间的干线公路建设,完善市域内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沟通远郊核心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参考文献[1]张文新,田辉.中国大城市郊区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2]吴文钰.中美城市郊区化发展比较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3.[3]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J].地理科学,1996,8.[4]杨文,魏海涛.城市郊区化研究[J].城市问题,2004,3.